【摘 要】本文重點對如何上好一堂數學課進行了探討。首先,要有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符的正確數學教育理念,即真正有效的教學,不是簡單地讓學習者占有別人的知識,而是要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見解。其次,要通過對教材完整的分析和研究,將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機地滲透入教學計劃和教案內容之中。最后,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在于喚醒學生的自信。
【關鍵詞】學生實際情況 相符 喚醒 自信 賞識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0-0156-02
同樣的教材、同樣的學生、同樣的45分鐘,為什么課堂教學效果卻不同呢?本文重點對如何上好一堂數學課進行了探討。
一 要有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符的正確數學教育理念
上好一堂數學課的關鍵在于要求數學教師要有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符的正確數學教育理念。數學教師首先要有數學的精神、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其次才是豐富的數學知識。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是數學知識體系的靈魂。從素質教育的角度看,數學教育中培養各種人才所需的共性的東西,既不是數學知識,也不是解題的能力,而是數學觀念——“數學地”思考、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不論一個人今后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哪怕他對現在所學的數學知識都忘得一干二凈,或者不再會解中學的數學習題,只要他形成了一定的數學觀念,他就會在自己的工作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或多或少地運用數學的思想和觀點思考問題。因為數學觀念永遠支配著人的思維,發揮著無形的作用。
因此,數學教師應該把數學教學看作“數學活動的教學,即看作某種思維活動的教學”。這樣,我們才能教會學生思考,我們的教育才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考察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標準之一,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程度。在一堂數學課上,如果70%以上的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教學的全過程,這就可以說是一堂高效率的數學課。當代教學理論認為:“盡管教學是教與學統一的過程,但事實上,教師教的過程,學生未必在學,即使在學,很可能是被動地學,低效甚至無效地學。真正有效的教學不是簡單地讓學習者占有別人的知識,而是要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見解。”因此,依靠教師單方面的積極性,不爭取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是難以實現有效教學的。學生可以參與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質疑解惑、與他人合作和教學評價等教學的全過程。這樣,從根本上改變了長期以來教師向學生“奉送真理”的狀況,把“發現真理”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程度,從而做到美國教育家杜威所說的那樣:“使教育過程成為真正的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成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可見,有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符的正確數學教育理念,是上好一堂數學課的關鍵所在。
二 要有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符之數學內容的教學設計
上好一堂數學課的關鍵是,教師通過對教材完整的分析和研究,將學生實際情況有機地滲透入教學計劃和教案內容之中。教學計劃的制訂應體現學生實際的情況,明確每一階段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展開步驟、教學程序和操作要點。要求通過目標設計、創設情境、程序演化、歸納總結等關鍵環節,都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符。
應該向優秀教師學習、與同事合作,同時也必須結合自己的教學風格、基于學生的學習起點精心預設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我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很多內容學生在學習之前都已經積累了經驗,教師習慣于創設一個生活情境,以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生活情境必須是“真情境”,尤其當生活數學與課本數學不統一時,教師更不能回避,要給予巧妙應對。
教學設計時要恰當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這樣能使課堂教學形象、具體、生動、直觀,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具體的畫面與抽象的數學內容緊密聯系,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挖掘教材的內在潛能,使學生正確形成完整的數學體系和空間觀念,讓學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既能開拓學生視野,又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要從實際出發,要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符,不要濫用。顯而易見,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符之數學內容的教學設計,是上好一堂數學課的前提。
三 要在數學課堂的巧妙運用“賞識教育”
上好一堂數學課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會“賞識”學生。因為不同班級的學生會有不同的特征,同一班級的學生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好的數學課堂應關注學生的差異,尊重不同學生在知識、能力、興趣等方面不同的需要。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不同類型和不同水平的題目,使不同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都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教師應恰當處理學生學習活動中不同類型的反饋信息,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注意傾聽學生的回答,即使知道學生可能回答不對,也應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相信學生的每一個回答都會對學生自己和別人帶來一些啟示,這些啟示有的來自正面,有的來自反面。
教師在數學課堂巧妙運用“賞識教育”讓學生樂學。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學習興趣是維系學生認真學習的精神動力,是學生對學習保持積極情緒的重要因素,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現實的成分,對學生能主動學習、持續學習,并取得顯著成就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策略。教師要善于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尤其是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通過創設各種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感受到新的“刺激”,引起學生的深度興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憑借自己的興趣融入課堂教學,產生情感體驗,成為課堂的主人,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體作用,并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汲取知識、掌握技能、形成積極的價值傾向,變苦學為樂學。
在數學課堂巧妙運用“賞識教育”讓學生會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宗旨。其實學習方法對于學習尤為重要,傳統的學習方法以灌輸為主,以教學內容的識記為重點,達到知識的學會,忽視了學習方法的掌握及改善對學習的重要性。新課程改革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及掌握學習方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并在學法上加以引導、啟迪,使“學會”向“會學”遞進。
在數學課堂巧妙運用“賞識教育”,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的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作為教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是要喚醒學生的自信。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會“賞識”學生,才能上好一堂數學課。
四 數學課堂要為學生留下足夠思考、練習的時間及有效作業的布置
好的數學課堂教學應當是富于思考的,學生應當有更多思考的余地。學習歸根結底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習的效果最終取決于學生是否真正參與到了學習活動中,是否積極主動地思考,而教師的責任更多的是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為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最簡單的一個指標是教師提問以后是否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而不是急于下結論,判定學生是否學會。特別是那些需要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創造性才能解決的問題,更要讓學生有一定的思考時間。
在數學課堂上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以便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采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為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學習過程是一個把教材知識結構轉化為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有效的練習可以推動這個過程的順利完成。數學課堂練習不是對所學新知的簡單重復,而是要成為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培養興趣的廣闊天地。教師要用練習設計的藝術來吸引學生,使他們有鍛煉和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
另外,課后有效作業的布置也非常重要。課后有效作業的布置是教學有效性的延伸,但這個作業量要適度,不能搞“一刀切”,要有層次性,避免后進生“消化不良”。
總之,提高課堂有效教學的有效性方法有很多,但無論如何教師一定要立足于平日教學,不斷思考、總結、學習,不斷反思。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不斷提高,從而上好每一堂數學課。
參考文獻
[1]何鵬程.建立激勵教育制度,培養知名教師[J].川北教育學院學報,1997(2)
[2]袁順兵.教學名言#8226;數學家名言[J].數學通訊:教師閱讀,2005(11)
[3]山人.數學的探究與欣賞[J].信息技術教育,2004(2)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