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新課程理念來指導概念教學;如何把新課程理念內化,并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活動外化,展示出來;如何引導學生理解并形成概念,將枯燥的數學概念生動化、具體化,使學生易于接受……在實際教學中,本人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對概念掌握的特點,進行了有選擇的嘗試、探索,發現運用以下策略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效果頗好。下面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 創設現實情境,引入概念
概念是客觀事物本質屬性在人們頭腦里的反映,是人們在實踐中用科學方法從感覺到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的。概念引入是否得法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與形成。由于小學生抽象思維差,生活經驗少,如果教學中突兀、生硬地引入概念,學生大多會感到困惑、迷茫,難于接受,從而喪失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針對學生好奇、好動、好直觀形象思維的特點,投其所好,通過創設情境來引入概念,讓學生在故事、游戲、懸念等情境中慢慢進入思維模式,激發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如教學“圓的認識”時,可以這樣進行:“同學們,我們平時所見的車輪都是什么樣的?”學生會肯定地回答:“都是圓形的。”“方的行不行?”“那怎么行,方的怎么滾動啊?”“這樣的行嗎?”教師隨手在黑板上畫一橢圓形問。“也不行,顛得厲害。”教師再問:“為什么圓的就行了呢?”當學生積極思考時,教師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同時板書:圓的認識。這時,一石激起千層浪,課伊始,趣已生,短短幾句話,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從而調動起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動力,激起學生學習的情感,把學習的主動權留給了學生,使學生一上課就進入了學習的最佳狀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加強實踐探究,建構概念
數學概念的抽象性決定了學生要想獲得正確的概念必須是一個主動、復雜的思維過程。教師不能把現成的概念完全地、簡單地“灌”或“塞”給學生;不能只重結論的記憶而忽視對概念的理解。在教學中,我們要關注學生的探究與發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主動參與結論獲得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5的認識”時,我先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讓學生從學具袋中拿出5根小棒、5個圓片,5個蘋果、說出班上5名同學的名字;然后,讓學生拋開小棒、蘋果、人等具體的實物,找找生活中的5,如:5個手指,五角星有 5個角等,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交流,使學生認識到只要是“5個東西”都可以用數字“5”來表示。接著通過從第5個、第5行、第5課等序數的意義加強學生對“5”的認識。最后讓學生讀寫數字“5”,這樣使學生把實物與數的認識聯系起來,進而形成對數的感知和表象,建立起形象鮮明的數的概念。
三 借助生活經驗,理解概念
為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的含義,我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知識水平出發,為他們提供較多的具體事例,使他們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然后抽象出一般概念。在教學中,我們要關注學生的探究與發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
在教學“三角形的特性”時,可以讓學生想想,在實際生活中見過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暢所欲言,情緒高漲,思維活躍,氣氛熱烈,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提出問題,自行車的三角架、支撐房頂的梁架、電線桿上的三角架等,它們為什么都要做成三角形的,而不做成四邊形的呢?剛才還熱鬧非凡的教室頓時安靜下來,大部分學生都托腮冥想,陷入了思考,一個學生站起來打破了教室的寧靜,“因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不容易變形”。“三角形真的比四邊形更穩定嗎?”“用什么辦法可以證明?”操作實驗,這時學生的思維又活躍起來,紛紛借助教具進行對比實驗,進而揭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特性。這樣,利用學生的生活實際和他們所熟悉的一些事物或事例,從中獲得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引入,符合兒童認知規律概念的。
四 聯系實際運用,拓展概念
學生對新學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能完成的,需要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的多次重復。教學中,除了要重視數學概念的形成和獲得外,還要加強數學概念的應用,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實踐意識。比較教本應用練習枯燥、重復的通病,組織情境練習既能使學生靈活地運用概念、鞏固知識,又能使學生愉快地學習,在實踐中主動體驗數學的價值和魅力。
如教學“約數與倍數”時,課堂小結后老師宣布下課,師生告別后老師突然一言不發,正當學生莫名其妙時,老師神秘地問:“你們想不想做游戲啊?”學生答“想”,老師又問“那你們想坐下嗎?”學生答“想”,“那我們就來做個就座游戲吧”。接著老師提出就座要求:我這里有幾個數,當你的學號是它的倍數或約數時,你就可以坐下,但坐下前必須用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約數說一句話。老師先后出示“2”、“3”、“5”,學生一批批地坐下,再問剩下的同學為什么不坐下?你希望老師出示哪個數?但現在老師只能出示一個數了,那該怎么辦?學生愣了幾秒后異口同聲地說“1”,復習1是所有自然數的約數。下課后同學們仍趣味盎然,意猶未盡。一個小小的游戲,也許會讓孩子們回味許久,而它無形之中所滲透的知識也深深地烙在了他們的腦海里。
總之,小學數學概念是建立在學生主體活動的復雜過程中的。課程改革,新課程、新教材,關鍵是落實新理念教學。教學行為的差異,歸根結底是教學理念的差異,要真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調整好自己的角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為己任,樹立為學生多方面主動發展服務的教學立足點,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從生活中的問題出發,為學生提供主動探索、發現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經歷學習的過程,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