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名酒叫做“舍得”,用我國傳統的思想解釋說,就是有“舍”才有“得”。一名教師怎樣才能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得到學生歡迎,成為教學領域的常青樹,這是需要我們靜下心來認真研究的一個重大問題。同樣是教師,有部分教師的教學工作卻不受學生歡迎,而另外一部分教師的教學卻很受學生歡迎,是什么原因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呢?
絕大部分老教師的教學現象,可以用“繁”、“難”、“纏”幾個字予以概括。所謂“繁”是指他們在講解和剖析知識上舍得用時間、用精力;“難”是指他們做難題的能力強,把所講授的知識講難的能力也很強;“纏”是指他們善于重復,不厭其煩地給學生嘮叨。作為一名從教30年的資深教師,我不敢說自己是教壇的常青樹,但至少我常常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研究學生的心態,反思自己的行為,以不斷適應因社會變化而日益變幻莫測的學情。本人在常規的備課、講課、批改作業、輔導、考試、講評試卷等教學活動中,曾經進行過不懈的研究和探索,總結了一些好的方法。
一 備課關注學情
進入21世紀,我校教師的教學觀念得到了一次鳳凰涅槃式的改革。其做法是在備課前,參加備課工作的教師都要帶著任務去做一些準備工作。如,主講人要用一半的時間講述如何處理教材和知識,用另一半的時間去分析學情;其他年輕教師要負責挖掘知識的內涵和外延,老教師負責提供講課過程中應該采用怎樣的好方法、好技巧。這樣做的目的是不讓備課教師全身心地把精力投放到教材的把握和知識的分析上,而是更多地把精力放在研究學情,關注學生的需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上。評講人中,讓年輕教師負責挖掘知識的內涵和外延,是因為這些教師有許多課上課下與學生互動的新教法,但缺乏對教材的駕馭能力、對知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讓老教師點評學情和授課方法,是因為他們在這些環節上存在的問題最多。這種課堂教學的鮮明特點是,課堂上教師講得少,點得多,學生主人翁的責任意識得不到發揮。這種備課的角度,在研究學情,關注學生的感受上多用點時間,是“舍”,在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促進學生自覺和主動學習上是“得”。
二 講課留有余念
往往一些教師不講則以,要講足矣,也就是要把屬于教師說的說盡,再把屬于學生說的教師也代勞。顯然,我不贊同這種做法,我覺得教師的教學過程要留給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東西,所留下的東西應該有以下幾樣:(1)不要試圖把學生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要把一些問題留給學生自己去研究、琢磨、學習和探索,這樣做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自學。(2)對于學生感興趣的知識,教師不要說足了,要給學生設下懸念,不要管學生的結果如何。這樣做的目的實際上是給學生指出了方向,至于路怎么走,那是學生自己的事。(3)要讓學生懂得人生所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課堂上只是學到一些皮毛而已,一個人一生所掌握的知識和思想更多的是自學而來的。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成長中自悟,在不斷實踐中探索,自覺地成長。
可見,有時少講比多講效果要好;有時不說比說更受學生歡迎,古詩中的“此時無聲勝有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 批閱須有注解
教師給學生批改作業是了解學生反饋信息的主渠道。我還是學生時,看到許多教師批改作業后,善于用紅珠筆寫一個“閱”字了事。這樣做既瀟灑,又省事。可當時的我多么想看到在我的作業本上,老師能多寫幾句話,哪怕是批評我的話也好。有感于此,當我成為一名教師后,多年來,在學生的作業本上,我愿意留下指導性的語言、勸慰性的忠告、激勵性的祝詞、鞭策性的提示。這樣做,雖然閱題速度慢了下來,所用時間多了,但是,我覺得我有以下幾點收獲:第一,促使我閱卷的態度要認真,寫下的話語要負責任,久而久之,我便可以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非常有利于日后的課堂教學工作。第二,這種語言雖然短、少,卻無形之中拉近了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填平了我與學生間的代溝。第三,學生們覺得我對他們是認真的、負責的,他們對我的尊敬之情便油然而生,他們不但作業不敢馬虎,還愿意與我聊天、說真話。看來,批改作業工作上舍得花時間,多費些心,就會換來偌大的收效,一個字,值!
四 輔導講究迂回
許多教師在給學生輔導的時候,不管是回答普遍性的,還是特殊性的問題,都是直截了當地說出來,他們認為這樣做省事又省時,可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這樣做教給學生的是教師自己的思維過程,可學生的思維過程,教師全然不知。我在輔導學生的時候,總要先聽學生講解他們的審題思路、答題技巧,然后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最后才能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答案。這個過程是費時、費勁,可它便于教師及時了解來自學生方面的反饋信息,找到學生們在審題、做題乃至日常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極其有利于日后的教學工作。
五 無人監考嘗試
多年來,教育界關注和研究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實施無人監考制度,認為這是極其省事的做法,可以減輕教師的負擔。我校在一些班級也實行了無人監控制度,我覺得這項制度的推行非常有必要,在我看來,它的作用不僅僅能減輕教師的負擔,更重要的是培養和造就了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覺成長的責任心和使命意識。其實,在這個過程中,不是無人監考,而是在一個教室里,有多少雙眼睛在充當著監考員的角色,起著監督、規范的作用。把教師從考試的教室里解放出來是“舍”,發揮學生之間民主監督、共同鞭策,提高學生自覺性、自信心的能力,卻是我們用多少投入都難以換來的“得”。
六 講評要群言堂
考試完的講評工作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也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它是教學工作的收獲季節。習慣上看,一般會形成教師的一言堂和全體學生大合唱的省事局面。我覺得應該把教師的一言堂變成師生之間的群言堂。
我的做法是針對一些問題,首先聽取學生解釋審題思路和答題方法,然后教師就事論事地加以點評,最后教師在聽取學生的反思意見后予以總結。這樣做的確費事,卻可以通過講評活動,適時了解學生在日常學習、考試審題和作答上存在的個性和群體性問題,為今后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工作奠定基礎。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學會取舍,需要取舍的時候,一定要做到善于“忍疼割愛”,舍為無私,不舍為有私,心底有私累煩難,心底無私天地寬。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