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分配理論出發探究我國現行的收入分配制度,以西方收入分配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的收入分配理論為依據進行分析,并揭示出馬克思主義分配理論中國化的重要性及其改革與創新的進程。文章分析了我國現行分配制度的主要內容以及產生的深層問題,并利用西方學派和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剖析我國分配制度產生的原因。
關鍵詞:分配理論;按勞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收入差距
不同的經濟學家和經濟流派對分配理論都有各自不同的見解,而我國現行的分配制度實際上是馬克思主義收入分配理論的中國化。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現行的分配制度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不同學派的分配理論對這一問題的解讀也有所不同。
一、分配理論的探究
自從經濟學創立,西方一些經濟學家和流派就對分配理論闡述各自的見解,從產生至今共經歷了古典經濟學派、新古典經濟學派以及一些現代經濟學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分配理論。另外馬克思也對分配理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分配理論研究領域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西方收入分配理論
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都對收入分配理論有過研究,其中以亞當·斯密為代表,1776年他發表的《國富論》詳細的解釋了收入分配理論。他把國民分為三個等級:工人階級、資本家階級和地主階級。與這三大階級相對應的是三種收入:工資、利潤、和地租。它們決定商品的價值并且這三種收入是一切收入的來源,這便是亞當·斯密的分配理論。新古典經濟學家薩伊(1767-1832)提出生產的三要素:勞動、資本、土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三位一體”的分配公式,三要素的所有者分別獲得工資、利息、地租作為各自的收入。之后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又提出生產的四要素: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組織,它們各自取得的收入分別是:工資、利息、地租和利潤,這就是馬歇爾的分配理論。通過增加“企業組織-利潤”這一部分將“三位一體”公式變為了“四位一體”公式。凱恩斯打破了以市場為基礎的收入分配理論,主張國家干預,而且不能僅僅依靠市場分配收入,還需要制定相應的措施與經濟制度來宏觀調節個人收入差異。20世紀50年代,西蒙·庫茲涅茨提出倒“U”型曲線。他對美國、德國薩克森地區等18個國家經濟增長與收入差距的統計資料得出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分配的長期變動軌跡呈“先惡化,后改進”。而且他還認為發展中國家的收入在經濟發展早期比發達國家的發展后期有更高的不平等程度。庫茲涅茨指出在經濟發展的起初階段,收入分配先呈現惡化,繼而改善表現為短暫的穩定,最后達到比較公平的收入分配狀況,這便是倒“U”型理論。福利經濟學認為,社會改革必須注重解決收入分配不公問題;個人收入差距擴大要考慮社會公眾心理承受能力等。
2、馬克思主義的收入分配理論
有關分配理論,馬克思提出了社會總產品的分配原則、社會主義社會按勞分配原則以及生產決定分配原則,有力的批判了拉薩爾機會主義者的分配觀,但一定程度上還有其自己的局限性。馬克思主義的分配理論認為生產關系決定分配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的體現形式是分配。馬克思對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財富分配不均以及社會收入不平等狀況進行過深入的研究。他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源所在。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雇傭工人的生產資料被資本家占有;資本家占有生產手段以及雇傭工人的勞動成果;生產關系的不平等導致分配的不平等,而雇傭工人只能得到工資即等同于勞動力的價值;于是社會產生了資本家與工人的兩極分化。馬克思提出按勞分配的理論,他認為“等量勞動領取等量產品”。馬克思分配理論的中心是剩余價值理論并且指出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其分配理論是對古典經濟學派的剩余價值論與勞動價值論的揚棄。馬克思認為社會總產品包括C+V+M,其中的C和V與分配無關,真正參與分配的是M部分,這由資本家的主導地位所決定的。
二、馬克思主義收入分配理論在中國的運用
馬克思主義收入分配理論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收入分配理論在中國的具體實際之中創新和發展,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分配理論。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對馬克思收入分配理論的認識不斷深化,同時也不斷的改革我國的分配制度。馬克思主義收入分配理論的中國化有利于馬克思收入分配理論的豐富與發展。
1、馬克思主義收入分配理論中國化的重要性
馬克思主義收入分配理論中國化的重要性在于保證社會的和諧以及減少因收入分配不均所導致的社會問題,而且使社會生產的四個環節即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保證生產過程的順利進行。而且馬克思主義收入分配理論中國化還有利于國家有效的進行宏觀調控以及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馬克思主義收入分配理論在中國的改革與創新
總的來說,馬克思主義收入分配理論在中國的改革與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從而保證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以及社會主義性質不發生改變。2)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既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又能保證收入分配相對平等,防止出現兩極分化現象。3)由平均主義過渡到部分先富,然后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同富裕。
1956年至1978年我國的收入分配處于絕對平均狀態,主要由于1)我國當時實行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特征的社會主義制度,生產資料的公有化使得居民只有少量的存款和利息收入。2)當時的社會主義為了追求社會公平的實現,所以當時居民的勞動收入很低而且幾乎平均。1978至1984年,我國在農村實行分配制度改革,即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政策的實施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將農民的收入與勞動緊緊的聯系在了一起,提高農民的生產效率,彌補了計劃經濟體制下平均主義分配制度的缺陷。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開展以城市為重點的全面經濟體制改革,批判了社會主義等同于平均主義這一觀點,有利于分配制度的徹底改革。1992年黨的十四次代表大會提出建立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分配制度,即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兼顧效率與公平。1997年黨的十五大指出在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同時,也要堅持按生產要素分配,將兩者結合起來,這是馬克思主義分配理論的又一次改革與創新,有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經濟效率的顯著提高,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的長足發展以及社會秩序的穩定。黨的十六大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分配理論,將生產要素細化,明確了生產要素的基本內容,如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第一次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這樣的說法,可見政府對效率與公平的重視程度以及防止兩極分化、收入差距的擴大的決心。黨的十七大對于分配理論也有新的發展。首次強調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重視效率和公平、提高居民收入、縮小收入差距以及增加居民的財產性收入。
總之,馬克思收入分配理論在中國的創新與發展使得分配理論更加完善,有利于我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馬克思主義收入分配理論的中國化就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收入分配理論的同時,結合中國的實際,使這種分配理論指導我國的收入分配,保證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的發展。
三、我國現行的分配制度
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以此為核心的分配制度,還強調要基本消除絕對貧困,保證收入分配公平公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效率和公平,保護勞動者的權益提高勞動者在初次分配中的報酬等。
1、按勞分配的基本內容
勞動包括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體勞動產生使用價值,抽象勞動產生價值。勞動也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區分自己的勞動屬于體力還是腦力勞動的依據在于哪種勞動占主導地位。例如搬水工在搬運過程中主要付出體力,應屬于體力勞動,但是他同時也要思考搬運的目的地、搬運方法等;科學家屬于腦力勞動者,他們需要研究開發新的事物,但同時也要需要強壯的身體來進行各項試驗研究。按勞分配中的勞動既包括體力勞動也包括腦力勞動,按勞分配不區分勞動的具體形式,也就是說只要能創造價值的一切勞動都應得到公平的收入分配,雖然體力勞動創造的價值更加實際,但也不能忽略腦力勞動的重要性,因為腦力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應該得到公平的報酬。腦力勞動者的勞動屬于復雜勞動,是無數簡單勞動的集合,是更高程度的體力勞動。所以說無論各種形式的勞動只要創造了價值,就應得到相應的報酬。
2、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基本內容
首先生產要素 進行物質生產活動所需的一切社會資源,包括勞動力、資本、技術、信息、土地,企業家才能等。生產要素價值的體現需要勞動力在生產勞動中將其體現出來。在生產勞動之前,各生產要素處于分離狀態,勞動者在生產勞動中將各生產要素結合起來,最后生產出勞動產品。所謂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指生產要素所有者憑借要素所有權,從生產要素使用者那里獲得報酬的經濟行為。這個定義包括兩方面的含義:1)生產要素分配的依據是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在生產活動之前,分散的生產要素如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等屬于不同的生產要素所有者,在生產活動之后,生產要素所有者分配生產要素所得收入,即對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分配。如勞動者憑借勞動力獲得工資,資本所有者憑借資本獲得利息等。2)按生產要素的貢獻成果經行分配。生產成果是在生產勞動中生產要素所創造的價值,而這種價值可以參加社會交換。例如在當今的時代,知識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具有知識的高級人才就會獲得更多的收入。而原來的封建社會,土地這種生產要素的重要性更大,所以土地所有者所獲得的地租收入就比其他要素所有者所獲收入相對較多。在市場經濟下,按生產要素分配有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通過調整供給與需求的關系能夠使生產活動有效進行。因此按生產要素分配是市場經濟的存在的根本條件。按生產要素分配有利于調動生產活動參與者的積極性,也有利于發展生產。按生產要素分配在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有不同的含義。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憑借資本獲得各種生產要素并且無償占有勞動者所創造的剩余價值,這就表明了其不平等的分配關系。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產要素所有者以生產要素的貢獻成果進行分配,貢獻多的收益多,貢獻少的收益少,這就體現了分配的平等性。
3、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結合
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是我國分配制度的創新。這一分配制度是建立在對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理論全面認識基礎之上的。按勞分配不應只用于體力勞動者還應該適用于腦力勞動者,資本、技術、信息、土地,企業家才能等生產要素所有者的勞動對生產活動有著特殊的貢獻,所以應當取得較高的分配收入。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結合體現在經營者和科技信息工作者的勞動成果可以取得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收入或按勞分配的收入。要想取得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收入應該有實際產出的勞動,同樣要想取得按勞分配的收入需要有勞動力與經營管理要素的參與。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結合點是按勞動力產權分配。此觀點反映了勞動者能得到通過勞動付出所獲得工資,而且能獲得剩余價值中勞動力產權的那部分收入。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結合增加了勞動者以及生產要素所有者的勞動報酬,反映了先富與共富的關系,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同時也有利于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
四、我國現行分配制度產生的問題
隨著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出現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城鎮居民的收入不斷提高但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拉大,尤其是高收入者與低收入者之間的收入差距明顯拉大。2)農村經濟不斷發展,農民收入顯著提高,但農民之間也有收入差距拉大的趨勢。3)城鎮和農村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也趨于擴大。4)地區發展不平衡,地區之間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拉大。5)行業之間收入差距也明顯拉大。
1、馬克思主義關于收入差距的思想
按勞分配實行等量勞動獲得等量報酬,然后根據勞動的數量和質量進行分配,因此如果個人努力程度不同那么獲得的收入也必然存在著差異。同樣生產要素所有者會對生產要素的貢獻成果經行分配,所以說生產要素創造的價值大就會獲得相對較多的勞動報酬,價值小則會得到相對少的勞動收入,這便是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
2、西方學派的收入差距思想
庫茲涅茨的倒“U”型曲線的變動軌跡,與中國的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的變化關系有共同之處,但是收入不平等長期演化趨勢遠遠比庫茲涅茨的倒“U”型曲線所描述的情形更為復雜。現實收入分配的變化不僅要受到經濟增長的影響呈“先惡化,后改進”的趨勢,還要受到當時政治、經濟、社會和人口條件等方面的影響,所以說僅僅根據其假說就斷言我國收入差距拉大是不科學的,因為我國的收入差距現象有其特殊性,不能僅靠經濟發展水平為依據來解釋。
五、結論
我國現行的分配制度確實暴露出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的解決僅僅依靠制度本身是不可能的,還需要相應的配套措施。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收入差距增大,兩極分化嚴重,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等現象,使人們更加注重收入分配理論的研究??v觀該理論的發展歷程,我們雖然取得了許多成就,也存在諸多難題尚未解決。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對相應的分配理論進行研究和解讀,同時與我國的實際相結合,找出具體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參考文獻:
[1] 蔡繼明. 現代西方經濟學教程[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
[2] 陳文漢. 增長與分配[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
[3] 陳宗勝. 改革、發展及收入分配[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泉州市豐澤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