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保險業的快速發展,保險業對人才的需求數量與質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人才的需求質量方面,復合型、專業型、技術型保險應用人才成為保險業的新寵。為此,保險學高等教育應適應時代發展要求,重點為保險業培養七類應用型專業人才。分別為:復合型保險開發人才、綜合型保險管理人才、技術型保險精算人才、創新型保險研究人才、專業型保險營銷人才、專職型保險中介人才、專家型保險投資人才。
關鍵詞:保險學;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
近年來隨著保險業發展步伐的進一步加快,社會對保險專業人才的需求數量進一步加大,需求質量也進一步提高。尤其在質量方面,各種精通某一專業的專門型保險人才以及既懂管理又熟悉業務的復合型保險人才成為保險公司、保險監管機構、高等院校以及研究機構的新寵。在這種背景下,高校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保險應用型人才,是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的問題。在傳統與現代的取舍上,筆者認為,我們應該保持保險學教育的優良傳統,大力培養開發新型保險人才,培養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理論知識,具有較強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外向型、復合型、應用型高級業務人才與管理人才。具體而言,要著重培養以下六個方面的保險人才:復合型保險開發人才、綜合型保險管理人才、技術型保險精算人才、專業型保險營銷人才、專職型保險中介人才、專家型保險投資人才。
一、復合型保險開發人才
現實生活中,由于不同的保險標的所面臨的風險各不相同,因此投保人對險種的需求往往也存在較大的差異。要滿足日益增長且存在明顯差異化的保險需求,這就要求保險公司不斷完善舊產品,開發新產品。無論是完善舊產品,還是開發新產品,都離不開保險產品開發者的辛勞與智慧;這種辛勞與智慧,既源于開發者的勤奮與奉獻,更源于開發者的專業技能與業務素養。而這正是復合型保險開發人才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
對于完善舊產品而言,關鍵在于要求保險產品開發者能夠不斷洞察市場變化,完善產品質量,豐富產品內容;一成不變的產品是不可能有市場的,總有一天它會被激烈的競爭環境所淘汰。因此,在產品開發過程中,根據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來完善舊產品質量與內容,顯得尤為必要。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舊產品只有在不斷開發與完善的過程中,才能真正體現其價值。
對于開發新產品而言,則要求產品開發者能適應市場需求,不斷開發出具有多樣化與差異化的好產品。以往傳統保險產品的開發通常只注重六個方面的內容:一、保險責任;二、保險期限;三、保險費率;四、保險金額;五、除外責任;六、賠償。很顯然,在社會對保險產品需求日益多樣化的今天,如果保險產品的開發僅僅從上述六個方面出發是不夠的;適應現代保險市場發展要求的保險開發人才還應該能夠從客戶(投保人)的需求角度出發,以市場為導向,在細分市場的基礎上,采用多種技術和手段進一步開發出滿足多樣化市場需求的保險產品。
二、綜合型保險管理人才
保險管理包括保險產品開發管理、保險資源配置管理、保險資金運用與安全管理、保險人員合理安排管理、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保險公司與保險中介機構內部風險控制管理等。要做好上述管理工作,要求管理人員具有良好的專業素養。具體而言,它要求保險管理人才具有綜合性管理方法,對產品開發、展業、精算、承保、投資、理賠等專業技能有充分的了解,能將保險資源與各項保險管理過程,通過合理配置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并要求保險管理人才在精通專業知識的同時,掌握現代科學管理的理論與方法,能根據保險業發展的內在規律與性質,對全局或局部保險管理工作,進行合理的組織和科學的規劃,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資源進行有效地的配置,并加以組織和控制。
在保險業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國保險管理人才正面臨一次升級換代的機遇與挑戰,在未來5年內,作為世界最大的潛在保險市場,我國缺乏大量既懂保險業務又精通保險管理的綜合型高級管理人才。為此,高等院校應該擔當起培養高級保險管理人才的重任。通過整合國內各相關院校人力資源,并配合行業內知名保險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采取書本和實務相結合、理論和案例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造就一批理論基礎和工作能力強,且能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級保險管理人才。
三、技術型保險精算人才
精算是保險的核心技術之一,對保險業起到“助推器”和“穩定器”的作用。精算師是指應用精算方法和技術解決經濟問題的專業人事,是評估經濟活動未來財務風險的專家。他們同“未來不確定性”打交道,為金融決策提供依據。對于一名合格的精算師而言,必備的精算技術決定了他既要熟悉保險學方面的知識,同時還要精通高等IT、數學、統計學、經濟學、法學、外語等,可以說是一名全能型技術專業人才。精算技術的重要性決定了精算人才的重要性。
但從當前情況來看,我國保險業目前正面臨精算人才嚴重短缺的現象。其原因與我國保險業發展程度不高,精算教育起步較晚密切相關。我國保險業目前依然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精算教育與資格考試也起步很晚,直到1987年,南開大學才與北美精算協會建立精算學合作項目,才將精算教育系統引入中國。保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從1999年保監會首批認證43名中國精算師以來到2007年9月,我國共產生了90名中國精算師和458名中國準精算師;此外還有約200名國際認可的精算師。由于不少精算師服務于保險公司以外的領域,任職于教育、研究、監管等部門,因此,這對于目前已有100多家市場主體的我國保險市場而言,高端精算人才的缺乏必然成為保險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1]。
面對上述不利局面,作為保險精算師的重要培養基地,相關高等院校應該不斷深化對保險精算專業人才的培養,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質量,不斷加強保險精算隊伍建設,并進一步強化精算師職業品牌建設,使保險精算事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四、專業型保險營銷人才
保險營銷是決定保險公司保費收入的關鍵因素。近幾年來,在保險業快速發展的推動下,盡管我國保險營銷在觀念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和提高,但是距市場營銷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由于保險營銷人員的素質良莠不齊,相當多營銷員的營銷觀念還是停留在以銷售產品為中心的營銷觀念上。其做法是不考慮顧客的需求和喜好,有什么產品就買什么產品,很少注重推銷和服務。事實上要想做成功的保險營銷,一定要制定科學的營銷策略,單純依靠 “能說會道”的嘴巴或一兩個新奇的促銷手段,是不可能做好保險營銷的。
營銷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雖然說人人都能搞營銷,但并非人人都能搞好營銷。對于保險營銷而言,更是如此。作為一名優秀的保險營銷人才,除需要資歷、業績、親和力、人脈和激情外,保險專業知識、保險團隊理念、企業品牌、市場策略等,都要有所積累。良莠不齊的保險營銷人員素質,常有誤導消費者的情況出現,這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保險公司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因此,高等院校在培養保險營銷人員時,應該以轉變觀念為導向,引導保險營銷人員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體制、觀念、做法中解放出來,切實轉變營銷觀念,牢固樹立以產品生產和銷售為中心的營銷觀念,同時還必須樹立服務觀念、市場觀念與改革觀念。
五、專職型保險中介人才
本文所指保險中介,是指專職中介,不包括兼職中介,主要是指代表投保人利益的保險經紀機構和處于中立地位的保險公估機構,不包括代理人。與保險業的快速發展相比,我國上述兩種保險中介的發展都嚴重滯后。無論是從其數量而言,還是從其在保費收入當中所發揮的作用而言,它與保險業的總體發展狀況都很不協調。截至2010年,在全國共有2550家保險中介機構,其中保險經紀公司392家,保險公估公司305家,分別占中介機構的15.37%和11.96%。就保費收入而言,2010年全國總保費收入為1.47萬億元,通過上述保險中介實現的保費收入在總保費收入當中所占比重還不足5%[2]。而在美國,僅由保險經紀公司實現的保費收入就超過全部保費收入的60%。
保險中介發展落后的原因很多,主要問題在于:一是受保險公司傳統體制制約,保險公司與中介機構的職能交叉,保險公司對保險中介不信任,制約了保險中介所能發揮的應有作用。二是社會公眾對保險中介機構的認知度不高,人們將中介與“掮客”、“黃牛”等同起來,排斥心理嚴重。三是我國保險中介機構在市場定位、業務開拓、服務質量等方面專業性都還不夠強。四是保險中介機構自身業務素質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保險中介機構內部缺乏真正的專職型人才,很難提供高效、準確的中介服務。為此,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都要重視保險中介人才隊伍的建設。對于保險中介機構而言,除必須引進基本素質好、業務水平高的優秀人才外,還要在不同的學歷層次和業務領域,對在職從業人員進行培訓和再教育;而對于高校而言,則必須以培養專職型中介人才為導向,為保險中介人才的發展壯大,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可以預見的是,只要“政、企、學”方向一致,共同努力,保險中介機構蓬勃發展的春天就一定能夠早日到來。
六、專家型保險投資人才
近年來,隨著保險業的快速發展,各保險公司積累了大量的資產。保險公司已經成為中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機構投資者之一。截至2010年底,全國共有各類保險公司140余家,保險總資產超過5萬億元;保險資金運營余額達到4.6萬億元[3]。巨額的保險資金要實現保值、增值的目的,就必須進行合理的必要的投資,盤活資金的運營率。自新《保險法》頒布以來,監管機構再一次放寬了對保險資金的運用限制,進一步拓寬了保險資金的投資渠道,除了允許保險資金投資于基金外,投資于股票的比例上限也獲得突破,同時還有多家公司被允許投資海外股市。以投資股票為例,2007年,由于境內股市火熱,加上保險機構入市松綁的推動,使得保險資金的投資沖動比任何時候都要來得強烈。保監會數據顯示,2007年1到10月保險公司實現保險資金運營收益2421.85億元。再以投資海外股市為例,在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和人保財險參與海外直接投資的基礎上,截至2009年12月31日, 又有20家保險機構獲得QDII資格。
在這種背景下,保險公司要確保其投資有所回報,就必須有專業投資人員來打理。而且隨著保險資產的越積越多,保險公司對保險投資人員的需求必然會越來越大,對其專業技能也必然要求越來越高。而當前的實際情況是,除幾家大公司的情況略微好點外,在中資中小保險公司中,投資部人員總數多為1-3人,達到5人左右規模的已屬鳳毛麟角,有少數公司甚至只有投資部總經理一人;部分投資人員的業務素質也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各高校在注重培養保險投資人員數量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其質量的提高。確切的講,高校所培養的保險投資人才必須具備以下基本素質:第一,掌握金融投資學的基本理論(尤其是對證券投資理論有充分的了解),熟悉金融投資管理,并能熟練應用各種投資工具進行資本運作;第二,具備監測和管理資本的使用,確保保險資本的保值和增值的能力。此外,還必須精通法律知識、具有敏銳的判斷力和高超的組織與協調能力。總之,所培養的保險投資人才應該是精通保險、投資、法律、管理的專家型投資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小平.總精算師遭遇人才瓶頸[N].金融時報,2008-1-29,(2).
[2] 2010年保險中介市場報告[EB/OL].http://www.iic.org.cn/2009-08-07(中國保監會網站)
[3] 廣發證券.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達4.6萬億[N].證券時報,2011-1-12,(A5).
[4] 黃蕾,陳羽.23險企已獲QDII資格 多數赴港打新股[N].上海證券報, 2010-1-21,(2).
本文為江西省省級立項教改項目(項目編號:JXJG-10-9-16)、保險學省級特色專業重點招標項目(項目編號:JZJG-2010-01)和江西中醫學院校級重點學科資助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西中醫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