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學專業實行雙語教學符合目前的趨勢和要求,但目前在師資、課程設置、教材、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問題,需要在理清會計學專業雙語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從以上各個方面構建合理的會計學專業雙語教學體系。
關鍵詞:會計學專業;雙語教學;教學體系
《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對雙語教學的定義是:能在學校里使用第二語言或外語進行各門學科的教學。雙語教學的實施可以采取不同的模式:第一,浸入式雙語教學。學校使用一種非家庭使用的語言進行教學。第二,保持式雙語教學。學生剛進入學校時使用本族語,然后逐漸地使用第二語言進行部分學科的教學,其他學科仍使用母語教學。第三,過渡式雙語教學。學生進入學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語,然后逐步轉變為只使用第二語言進行所有學科的教學。我國高校的雙語教學模式目前屬于保持式雙語教學,使用的第二語言主要指英語。從會計學專業的實際來看,實施雙語教學有利于培養應用型、復合型的國際化會計專業人才,提高我國會計人才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是我國高校會計教育的一種創新。同時,隨著會計國際化進程的加快,高校會計學專業實施雙語教學有利于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與統一,從而增強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一、會計學專業雙語教學的目的
根據雙語教學的定義,我們不能把雙語教學簡單的理解為外語教學。雙語教學的目標應該是雙重的,首先是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及實踐技能目標,其次是語言目標。雙語教學也不應是外語教學的延伸,而是將外語融入到課堂專業知識的傳授中,讓其融為一體,自然流暢,最重要的教學目標依然是傳授專業知識。語言只是掌握知識的載體和傳授知識的媒介,提高外語水平只是次要目標而不是終極目標。雙語教學不能以降低課程或整個學科的教學質量為代價來換取外語水平的提高。因此,會計學專業雙語教學的目標首先是會計專業的教學,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仍是其首要教學目的。即教學內容仍然主要是學科內容,通過課程的學習能掌握前沿的會計專業理論和實踐。與此同時,由于雙語教學中外語教學的滲透,使學生能夠用外文搜集會計信息、處理會計業務編制和分析會計報表以及閱讀會計學專業的相關文獻。從而培養出既掌握國內會計專業知識同時又熟悉國際會計慣例的復合型人才。
二、會計學專業雙語教學的現狀
(一)師資力量薄弱
會計學專業雙語教學對教師的要求較高,不僅精通專業知識,還要求用外語表述會計專業知識、解釋相關的會計理論,還需掌握雙語授課的技巧,能用簡單的、學生熟悉的詞匯講述新的專業知識。但目前我國高校中能勝任會計學專業雙語教學的教師還為數不多。在外語教學中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大多數的會計專業教師外語閱讀能力較強,但外語的表達能力較差,以至于在用外語傳授專業知識時顯得力不從心,不能運用自如的進行教學活動。外語專業畢業的教師,雖然聽說讀寫能力都不錯,但欠缺會計專業知識,不能勝任會計專業課的雙語教學工作,從而無法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所以,師資一直是制約雙語教學實施和發展的瓶頸。
(二)學生的積極性不高
會計學專業雙語教學對學生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一就是要有良好的外語素養、學習習慣和接受能力,有主動學習的能力和熱情。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會計專業畢業生就職于非外資企業。學生認為學習此課程的意義不大,對其重視程度不夠,學習不具有主動性。再者,由于學生的外語水平參差不齊,同時會計專業的班級人數都較多,大多在60人以上,有時在教師稀缺的情況下,還需要合班上課,這樣,在雙語教學的過程中,就不能滿足所有同學的需求。基于會計專業的實務性的特點,使得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上存在難度。而且,傳統的外語教學過分重視詞匯,盡管一些學生能夠通過國家四六級考試,但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不強,尤其是聽說能力。在雙語教學中這些問題尤為突出,以至于學生在閱讀教材時非常吃力,也不能與教師用外語進行交流。從而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如何滿足不同外語水平的學生群體是會計學專業雙語教學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
(三)課程設置隨意
會計學專業雙語教學的課程設置缺乏統一性。雖然很多高校都開設了此課程,但都處于摸索階段,沒有統一規劃其課程設置。一般都是因人設課,根據師資和學生情況開設相應的一門或幾門雙語課程。但雙語教學的實施是一個系統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應考慮從專業基礎課到專業課的過渡。這個專業需要開設涉外課程還是采用雙語教學,課程之間如何銜接等問題現如今還沒有經過有效的論證。由于會計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高校非常注重對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雙語教學過程中,也應考慮設置相應的實驗課程,給學生一個實際操作的平臺,這樣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專業理論的理解,縮短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距離。
(四)教材缺乏
會計學專業雙語教學中教材的選擇大致有兩種情況:第一種,使用國內教材。大多院校使用的是自編的專業英語教材,注重專業詞匯的講解,這樣的教材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但內容不連貫、不成系統,教材體現的是中國式英語的思維模式,學生無法接觸到原汁原味的專業知識,不能有效地提高閱讀能力,更不能深入的了解專業知識。第二種,采用原版外文教材。近幾年,許多高校開始采用原版教材。原版教材跟國內的專業課教材相比,定義、概念相對較少,并且淺顯易懂,更多的采用了案例、實務和圖示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專業英語教材的弊端。但原版教材跟國內專業課教材在數量上相比,仍是極為稀少。另外,在使用過程中其突出問題是缺乏參考資料,雖然原版教材每章后面都安排了系列參考文獻,但能夠利用的外語參考資料少之又少,學生無法主動地接觸資料來補充學習,導致學習鏈的斷裂,影響了教學效果。
(五)教學方法陳舊
會計學專業雙語教學應該是學生和教師的主體性充分的和諧和統一。但目前的主要模式仍然是教師的主體性極度膨脹、學生主聽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授課存在以譯帶講的現象,學生被動聽課、記筆記,缺乏靈活性和趣味性,課堂缺乏互動,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學生的聽說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得不到鍛煉,進而阻礙了專業知識的獲取。而且,雖然很多教師用多媒體教學替代了傳統的粉筆、黑板,但僅僅是形式上的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仍桎梏著會計學專業雙語教學的發展。
三、會計學專業雙語教學體系的構建
會計學專業雙語教學體系的構建是個特殊的系統工程,應全面考慮,合理安排,主要從課程設置、教材選用、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構建合理的會計學專業雙語教學體系。
(一)課程設置
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是會計學專業雙語教學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具體涉及到課程開設的范圍、課程的選擇、課程開設的時間、課程性質的設定等方面。
課程開設的范圍。根據開展課程的范圍和學生覆蓋面可將會計專業雙語教學的課程選擇分為以下四種類型:一是在全部會計專業的學生中就全部課程實施雙語教學;二是在部分會計專業的學生中就全部課程實施雙語教學;三是在部分會計專業的學生中就部分課程實施雙語教學;四是在全部會計專業的學生中就部分課程實施雙語教學。目前由于受師資和學生能力的局限,高校運用最多的是第四種(也被稱為全體制),其次是第二種(單班制)。實行全體制由于學生外語水平參差不齊,教學效果較差,延誤了專業知識的學習,達不到雙語教學的目的。單班制的學生可以是優選出來的也可通過自薦的的方式,由于學生外語素質高,學習主動性強,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較易實行,雙語教學的實施效果較好。因此,基于目前實際,現階段高校會計學專業雙語教學應采用單班制。之后,基于單班制的教學經驗可以在全部會計專業的學生中大規模的推廣。
課程的選擇。開設雙語教學的試點課程應主要集中在管理會計、財務管理、財務報表分析、成本會計和國際會計等與國際接軌的專業課程上。因為這些課程的中文教材一般也都是直接采用的國外原版教材的中譯版,不會對會計學的專業知識造成重大影響。同時在課程選擇時應遵循先易后難、逐步實施的原則。雙語課程的數量也應循序漸進,逐步從專業課過渡到基礎專業課,因為基礎課程是后續課程的基礎。
課程開設的時間。一些院校開設雙語教學的時間較早,學生的外語水平和專業水平不高,以至于影響了雙語教學的教學效果。開設時間應該從高年級逐步過渡到低年級。這樣,在試點時期,學生通過大一、大二大學英語的學習,英語水平得到提高、大二和大三會計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會計理論和核算方法的能力,降低學生對雙語課程的恐懼心理,從而為高年級實施雙語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課程的性質。雙語教學是必修課、選修課還是基礎課的課程性質,以及課程性質決定的課時量,對于教學效果具有一定的影響。課程性質決定了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從而影響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時間。另一方面,課程性質和課時量也決定了雙語教材的難易程度。對于會計學專業中設置的雙語教學課程,我們建議設為必修課。
(二)教材選用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適合的教材是會計學專業實施雙語教學的必要條件。會計學專業雙語教學必須使用原版教材,沒有原版教材,雙語教學就成了“無本之木”。同時,教師應該借助于互聯網、報紙雜志、電視廣播及圖書館等途徑將國外最新的科研成果、發展動態等文獻資料及時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掌握學科的前沿動態,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也可選讀外文的財經類文章,這些都是解決原版教材匹配參考書目較少的有效途徑。
(三)師資隊伍建設
會計專業雙語教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雄厚的師資力量。教師不僅要具備較高的外語聽說讀寫能力,還要有豐厚的理論功底。高校可有計劃的引進和培養師資,開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的雙語教學培訓。一方面,建立雙語教師培訓、交流和深造的常規機制,與國際院校保持長期穩定的師資合作培養計劃,安排會計專業教師出國訪問或留學,也可組織、支持教師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促進現有專業教師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專業理論知識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可直接引進長期在國外留學的高層次會計人才。其次,鼓勵英語專業的教師攻讀會計專業的碩士或博士學位,從而提高專業理論水平。但師資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不可一蹴而就。
(四)教學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會計專業雙語教學教學方法應是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是學習的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源泉。利用各種各樣的資源,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雙語教學的特殊性,情感過濾效應發揮的更為明顯,不同的學習者可能產生差異較大的主觀情感體驗,因此應設置互動的教學方法。教師可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一是問題情境教學法。教師向學生提出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自主去尋找答案,提高學生主動思維的能力。二是案例分析法。充分利用原版教材每章節后的案例開展教學活動,這樣不僅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也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模擬實操法。針對會計操作性強的特點,有些原版教材附有會計實務練習冊。通過實務操作,加深學生對中西方會計處理差異的認識。四是角色扮演法。根據不同的會計業務,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用外語進行業務交流。這種方式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去情景化”教學模式帶來的負面后果。由于雙語教學任務重、課時有限,必須采用多樣的教學手段。比如多媒體教學。不僅可以大大節約板書的時間,而且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加授課的信息量。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保證教學效果。同時還可采用視頻剪輯材料、網絡材料和模擬實務等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原始材料。通過方法的多樣化拓寬獲取知識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張建平.會計英語雙語教學質量改進途徑探討[J].會計之友.2011.5
[2] 劉世榮.體驗教學模式下學習行為調控問題研究-基于會計雙語教學的思考[J].財會通訊.2011.7
[3] 孫鵬云.會計專業雙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10.2
該論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10年度“高校雙語教學方法改革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GS(2010)GX01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蘭州商學院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