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我國微型金融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基本格局已經形成。然而,推動微型金融更好地發展,仍需克服多方困難。本文對我國微型金融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從政府、金融機構、服務對象三個視角展開原因分析和對策研究,為促進微型金融服務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提出可行性政策建議。
關鍵詞:微型金融;政策建議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微型金融是在傳統正規金融體系之外發展起來的一種金融方式。根據世界銀行扶貧協商小組(CGAP)的解釋:微型金融是政府或非政府組織以及金融機構以扶貧為目的,向低收入人群提供的各種金融活動的總和,包括小額信貸、存款、匯款、微型保險及其他方面的金融服務等,其核心是微型信貸,即對低收入者提供無抵押貸款。微型金融以貧困人群為目標客戶,具有信貸額度小,期限短,缺乏正規抵押品的特點。
1976年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在孟加拉發起了致力于解決鄉村貧困人群金融服務問題的鄉村銀行項目,成為微型金融發展的開端。世界微型金融雖然只有三十多年的發展史,但它卻展示了速度驚人的發展勢頭。據估計,2007年金融機構已向全世界約20億的窮人提供了金融服務。微型金融已經成為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扶貧規劃的主流。目前我國宏觀環境和經濟發展狀況為微型金融的開展提供了廣闊空間,結合我國國情,借鑒世界成功經驗,發展具有我國特色的微型金融發展模式,不僅可以改善我國經濟發展中貧富差距過大的狀況,還能拓寬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和盈利空間,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然而,由于我國微型金融服務體系尚處在起步階段,對微型金融既缺乏全盤把握,也不精于微觀操作,微型金融的發展受到抑制。
(二)文獻綜述
關于微型金融,國內外學者已展開了眾多研究。Retnenyi認為微型金融有增加貧困人口收入的作用。由于目前我國微型金融業務尚處在起步時期,其發展仍不夠成熟,針對我國微型金融存在的問題,劉雅祺指出信用評定機制不健全,信貸資金來源渠道單一,小額貸款機構產權不清晰和治理結構不完善的發展瓶頸;楊堅閣認為,我國實施的小額信貸更多的體現了一種短期政府行為,小額信貸運作的市場載體尚未形成,融入市場經濟的程度不深,利率缺乏彈性使小額信貸缺少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條件;蘇智、鐘俊亮認為:我國小額信貸種類單一,期限短,傾向于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客戶群體出現扶富不扶貧和貸款集中于大戶現象,沒有建立起保障機制,從而使風險無法分散;杜曉山則把我國小額信貸的問題歸為兩大類,一是長期的合法性沒有解決,二是沒有考慮到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而對于如何發展微型金融,熊德平提出應借鑒國外經驗,提供以免擔保貸款為主體的綜合服務,指導窮人投資,鼓勵窮人儲蓄,幫助窮人理財,提高窮人素質;李波認為發展微型金融需從發展和豐富微型金融的組織體系,建立和完善微型金融的制度支持體系,創新和提高微型金融的技術支撐體系入手進行建設。
本文將從政府、金融機構、服務對象三大視角對我國微型金融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相應對策。
二、我國微型金融發展現狀及問題剖析
1.我國現階段經濟與金融發展和法律法規的不健全使微型金融發展面臨惡劣的外部環境。盡管在過去幾年的時間里,我國已經制定了一批重要的金融法律、法規,初步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我們仍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金融立法尤其是微型金融立法在某些方面存在的滯后問題以及法律法規在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困境。法律體系建設的缺失使得我國金融的發展尤其是處于起步階段的微型金融發展暴露在較大的金融風險隱患中。因此,我國政府就完善微型金融法制和嚴格依法辦事而言,與理想狀態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何把微型金融活動納入到一個規范化、法制化的體系,是我國政府現階段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2.金融市場的發展缺乏應有的活力與競爭力,參與主體結構單一使微型金融發展缺少外部推動力。傳統大型商業銀行在經濟發達地區取得較好的發展,而立足于服務落后地區及弱勢群體的微型金融及其機構卻步履維艱,發展緩慢。就我國微型金融發展的現狀而言,積極參與金融市場的主體較為單一,市場的競爭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由于我國金融市場缺乏活力,微型金融的發展缺乏有效的外部刺激及激勵。
3.提供微型金融服務的機構微貸技術相對落后、金融產品缺乏多樣性。微型金融由于其服務對象缺乏擔保物、缺乏信用記錄、金融知識相對貧乏、貸款額度較小等原因,使得其風險難以控制及審批成本偏高。我國微型金融的發展起步較晚、發展速度較慢,微貸技術一直較為落后。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微型金融機構的工作環境和工資薪酬對高素質人才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則是微型金融機構沒有及時進行技術更新。此外,長期以來,由于微型金融的服務對象主要為貧困個體及微、小企業,小額信貸一直是微型金融發展的重心,但是隨著我國弱勢群體收入的增加和生產的剩余,也逐漸產生了對存款、微型保險、托收和信用擔保等金融產品的需求,但是微型金融產品卻 無法滿足這一需求。因此,從目前我國微型金融的發展水平來看,微貸技術相對落后,微型金融產品缺乏多樣性。
4.貸款缺乏擔保,信用體系不健全。微型金融以反貧困為宗旨,其服務對象是社會中的金融弱勢群體。本文以典型的弱勢群體——農戶和微、小企業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探討。在微型金融發展過程中,擔保問題一直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瓶頸。首先,由于農戶和微、小企業等本身財產有限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制約,往往缺乏合適的資產為貸款作抵押、質押擔保。其次由于擔保體系比較落后,農戶和微、小企業也難以找到愿意為其擔保的第三方擔保人。同時,隨著信用貸款的發展,信用體系的不健全的問題也愈加突出。對農戶而言,農村地域寬廣、農戶居住的分散性增加了對農戶進行信用調查和信用分析的難度;農村地區信用體系的落后和宣傳教育力度的不到位,使農戶缺乏必要的信用記錄和金融知識。對微、小企業而言,由于信用評定機構落后,微、小企業缺乏信用評估,進而加大了微型金融機構貸款的信用風險和費用;在缺乏擔保物的情況下,企業財務報表和賬戶現金流是非常重要的貸款審批依據,而微、小企業往往缺乏完善的會計信息。
三、“三管齊下”推動微型金融的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金融的深化,我國微型金融的發展具有歷史必然性,然而微型金融的發展面臨重重困難。政府、金融機構、微型金融需求方需要通力合作,“三管齊下”推動微型金融的發展。
(一)政府: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第一,保證金融穩定,盡量避免通貨膨脹和金融危機。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已發生多次通貨膨脹,近年來亦面臨著通貨膨脹的高壓。金融體系視通貨膨脹之“潛在風險”為高于儲蓄累積財富的基本投資誘因。換句話說,通貨膨脹就是市場對金錢的時間價值之措辭,即通貨膨脹為對未來資本價值的不確定性,而增強的不確定性可能會打擊投資與儲蓄,因此會阻礙金融的發展,微型金融作為新興的金融形式尤其需要穩定的外部環境,因此政府應保證經濟環境的穩定,從而促進微型金融的穩定發展。
第二,尋求和規范適宜的監管方法,為微型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一方面,我國金融市場建設尚不完善,金融監管有待改進,微型金融法律層面上存在空白。政府應探索制定相應的規則和條例,尋求適宜的監管方法,使微型金融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并將其納入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總體設計中考慮[9]。
第三,建立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我國信用體系建設落后,亟待建設,而微型金融因其服務對象的特殊性,承擔較高的信息成本、審批成本、風險成本,嚴重制約微型金融的發展,建立相對完善的信用體系,可以緩解微型金融服務的信息不對稱,幫助銀行有效篩選信息、控制風險、降低成本。
第四,營造活躍的金融市場競爭環境,為微型金融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有效的競爭機制有助于金融機構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使金融資源得到更加有效和公平的分配,加快金融機構服務低收入群體的進程,間接地發窘改善收入分配狀況的作用。我國的微型金融服務可以主要歸納為兩種形式:一是由農信社等正規金融機構和民間扶貧基金等組織所提供的小額信貸產品;二是由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所提供的金融產品。無論哪種形式,適度地增加金融市場的競爭都有助于壯大微型金融的隊伍、提高經營效率,使其按市場化、產業化方向良性發展。
(二)金融機構:創新合作實現共贏
第一,改善微型金融風險管理機制,提升業務技術。微型金融旨在為低收入人群提供貸款等一系列金融服務,但這些客戶無力提供足夠的抵押物或擔保品,也難以提供可信的資信記錄或證明,這意味著金融機構需要提供不同于傳統金融服務的微型金融風險管理方法。在這方面,國外已創造出較為成功的小組聯保貸款、動態激勵機制、分期還款等新型金融合約方式供我國借鑒學習。此外,微型金融機構還應提升業務技術,從而有效地控制風險和節約成本,如學習德國IPC公司的微貸技術[10],優化業務操作水平。
第二,堅持金融創新。由于地域性差異、行業差異、個體差異等的普遍存在,微型金融需要為客戶提供多層次的金融服務和多樣化的金融產品,以滿足各類金融需求,并促進自身發展。例如,我國東西部經濟差距較大,小額貸款可能只能滿足相對低端農戶的需求,但無法顧及廣大已經富裕起來的農村在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過程中產生的金融需求,微型金融只有通過豐富產品和服務,才能滿足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農戶的金融需求。
第三,充分利用外部環境和資源開展多方戰略合作。微型金融與政府合作,對政府而言,可以改善當地貧困狀況,拉動經濟增長,縮小收入差距;對金融機構而言,可以獲得相應的政策優惠及良好的發展環境。微型金融機構與企業合作,不僅可以加快經濟發展、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還可以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微型金融還可以考慮與其它金融機構,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合作,通過優勢互補,實現雙贏。
(三)微型金融需求方:提升自身素質
微型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只依靠政府和金融機構是不夠的,微型金融需求方也有很多方面需要提高加強。
對微、小企業而言,首先應主動尋找“對口”銀行。由于不同的金融機構有不同的經營理念和經營側重點,因此微、小企業在貸款過程中,要搜集充分的信息,找到愿意提供小額貸款的金融機構,從而避免由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供需僵局。其次,完善財務會計信息。金融機構為微、小企業提供貸款時,在缺乏擔保物的情況下,企業財務報表和賬戶現金流是非常重要的審批依據,因此微小企業需完善會計信息,從而彌補缺乏擔保物的缺陷,更順利地得到貸款。第三,強化信用觀念。微、小企業應注意維護自身的形象,加強信用觀念,力爭及時償還到期款項,做到無不良的信用記錄,從而有利于企業后續資金的籌措。同樣,對貧困個體而言,一方面需要了解金融常識,改變固有觀念,提升理財意識;另一方面應培養信用意識,及時還貸,從而建立良好的信用記錄,為后續貸款提供保證。
參考文獻:
[1]Asif Dowla,Dipal Barua.窮人的誠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2]趙冬青,王康康.微型金融的歷史與發展綜述[J].金融發展研究,2009(1).
[3]劉雅祺.微型金融的可行性及我國業務模式研究.天津財經大學[D].2009.04
[4]蘇智、鐘俊亮.淺析我國農戶小額信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社會科學輯刊.2006(03)
[5]杜曉山:中國小額信貸十年[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6]熊德平.農村小額信貸:模式、經驗、啟示.財經理論與實踐.2005(02)
[7]歐陽紅兵,胡瑞麗.微型金融及其在我國的發展[J].改革與戰略,2007(10).
[8]田安陽.給予信息不對稱的我國農村信貸問題研究[J].濟南:山東大學,2010.
[9]梁靜.如何完善我國微型金融法律制度[J].致富時代,2010(7).
[10]黃革,戴鴻廣,邢增藝.小額貸款技術的國際經驗及啟示[J].中國金融,2010(09).
[11]董強,于長海,隋紹樓.微貸款模式理論探討與實踐[J].經濟研究,2008(05).
[12]鄭學敏.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問題根源及對策研究[J].財會通訊,2010(05).
[13]劉冬,王志峰.國際商業銀行從事微型金融的業務發展模式經驗及啟示[J].武漢金融,2010(10).
[14]郭利燕,路陽,王銀.論微型金融“多位一體”模式的雙贏效應:以格萊珉為例.2011(09)
[15]王楊,胡亦秋,劉冉.小組聯保模式:突破微型金融發展的瓶頸.2011(09)
[16]Stiglitz, Joseph, Andrew Weiss. Credit markets in credi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393-410.
[17][11]Thaler R. Mental Accounting and Consumer Choice[J].Marketing Science,1985,4(3)
本文系SIT“微型金融與收入分配”項目研究成果之一;作者均為湖南大學金融專業本科生,“微型金融與收入分配”項目研究小組成員。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