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從征收個稅以來,我國個稅免征額一直是全國范圍“一刀切”。近年來,個人所得稅的免征額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話題。其中,有些學者認為應該根據不同地區的生活成本和物價指數差別實行地區差別的免征額。對此,本文從消費支出水平差異角度以蘇南、蘇北為例分析個稅免征額是否應考慮區域差異。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 免征額 區域差異
一、免征額的涵義
免征額是稅法規定的課稅對象全部數額中免予征稅的數額,是對所有納稅人的照顧。它是按照一定標準從征稅對象總額中預先減除的,當課稅對象小于起征點和免征額時,都不予征稅;當課稅對象大于起征點和免征額時,起征點制度要對課稅對象的全部數額征稅,免征額制度僅對課稅對象超過免征額部分征稅。
二、文獻綜述
目前不少學者就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制定提出自己的看法。楊衛華(2009)提出應建立消費范圍和物價水平相適應的減除費用標準自動調整機制、全國應實行幅度減除費用標準。彭月蘭(2008)認為統一的免征額導致不同地區、不同家庭的居民稅負不公,主張實施家庭綜合分類所得稅。沈玉平(2008)認為地區差別的免征額缺乏科學依據,提出,只有不同地區消費支出水平差異中物價水平差異所造成的份額才可以作為各地免征額的差異額。
筆者認為區別差異的免征額不妥,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制定考慮區域差異,只是表面上的公平,按各地區實際狀況分別制定免征額會導致區域收入差距進一步加大。本文以蘇南、蘇北為例從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兩方面入手對實行差別、統一的免征額所造成的收入差距進行對比分析。
三、蘇南、蘇北經濟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30年來,江蘇省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全省各項經濟指標都居全國領先水平。但是,由于歷史沿革、地理位置、經濟政策以及思想觀念等原因,江蘇省各地區卻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態勢。蘇南、蘇中、蘇北三個地區分別屬于較發達、次發達和欠發達三個不同的層次。多年來蘇南、蘇北經濟發展差距呈現出迅速擴大趨勢。蘇南、蘇北經濟發展差距比我國東西部還要大,蘇南、蘇北的經濟發展差距可以代表我國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因此以蘇南、蘇北為例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四、蘇南、蘇北經濟社會基本情況分析
資料來源:《江蘇統計局》
1.從蘇南、蘇北稅前基本情況角度分析。計算公式如下:
城鎮就業居民月總收入:(城鎮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年末常住人口)+月個人所得稅;
城鎮居民就業人口的月人均收入:城鎮就業居民月總收入/從業人員。
計算過程如下:
蘇南城鎮就業居民月總收入(即稅前總收入):(24995×3079.95+961200×10^4)/12=6495379.19(萬元);
城鎮居民就業人口的月人均收入(即稅前月平均收入):6495379.19/1799.19=3610.19(元)①
蘇北城鎮就業居民月總收入(也即稅前總收入):(14101×3015.02+153000×10^4)/12=3555649.75(萬元);
城鎮居民就業人口的月人均收入(稅前月平均收入):3555649.75/1798.83=1976.65(元)②
蘇南城鎮就業居民稅前月人均收入/蘇北城鎮就業居民稅前月人均收入:3610.19/1976.65=1.83。③
2.按統一的個稅免征額標準來分析稅后蘇南、蘇北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
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了個人所得稅部分,而目前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全國范圍是統一的。現比較蘇南、蘇北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即稅后差距。計算過程如下:
蘇南城鎮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24995/12=2082.92(元);
蘇北城鎮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14101/12=1175.08(元)。
蘇南、蘇北城鎮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2082.92/1175.08=1.77。④
由③知,蘇南、蘇北城鎮居民稅前月人均收入差距為1.83,與④稅后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1.77相比,稅后蘇南、蘇北城鎮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縮小。
3.考慮到蘇南、蘇北人均消費差距因素,按差別免征額征收個人所得稅原則分析稅后兩地收入差距。
由表一可知,蘇南、蘇北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差距:15839/9355=1.69。
蘇南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蘇北高出(15839-9355)/9355=0.69約為70%。
如果考慮區域差異,即考慮兩地區消費支出水平,那么免征額也應隨著兩地人均消費支出差距進行相應調整。
(1)蘇北免征額不變。
蘇南在原免征額基礎上上浮70%即為:2000×(1+70%)=3400(元)⑤
蘇北的個人所得稅總和仍為:15.30億元。
由②、⑤得蘇南的個稅為:(3610.19-3400)×5%=10.51(元)
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610.19-10.51)=3599.68(元)。
蘇南、蘇北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為:3599.68/1175.08=3.06。⑥
按統一的免征額標準,蘇南、蘇北城鎮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是1.77,顯然按消費支出水平調整后的免征額征收個人所得稅后,蘇南、蘇北城鎮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拉大。
(2)蘇北免征額不變。
蘇南在原免征額基礎上向上浮動50%即為:
2000×(1+50%)=3000(元)。
則蘇南個稅為:(3610.19-3000)×10%-25=36.02(元)。
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為:
(3610.19-36.02)=3574.17(元),而蘇北個稅不動;
蘇北城鎮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為1175.08元。
兩地差距為:3574.17/1175.08=3.04。⑦
按統一的免征額標準,蘇南、蘇北城鎮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④是1.77,顯然按消費支出水平調整后的蘇南、蘇北城鎮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拉大,但又比⑥的差距3.06要小。
綜上所述,對比分析了稅前蘇南、蘇北收入差距、按統一的免征額征稅后的收入差距、根據區域差距因素按調整后的免征額征稅后所造成的收入差距。
由上分析可知,在蘇北免征額不變的情況下,蘇南免征額上浮的幅度越大,最后兩地區收入差距越大。因為蘇南免征額提高了,應納個稅就減少了,其可支配收入及剩余收入就會增多,而蘇北一切都不變,則差距一定會拉大。這不能體現稅收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有失公平。
四、總結
“高收入地區消費水平高,應適用高的免征額,低收入地區消費水平低,應適用低的免征額”,看似公平,其實只是表面上的公平。稅收的公平性應體現在縮小稅后高收入地區與低收入地區剩余收入差距,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而由上分析可知,按區域消費水平差異分別適用不同的免征額使得稅后兩地剩余收入差距擴大。所以,主張個稅免征額應考慮區域差異的觀點是不可取的。另外,按“高收入者多納稅,低收入者少納稅或不納稅”原則,個稅免征額也不應考慮區域差異。
五、撰寫此文的意義
雖然主張個稅免征額應考慮區域差異的呼聲高漲,但是,我們應透過現象看本質。縱觀世界各國個稅實踐,我們并沒有發現哪個國家實行區域差別的費用扣除標準。我國在以后調整個稅免征額時應排除區域差異因素,考慮區域差異因素并不能解決我國貧富差距這種現狀, 考慮區域差距因素并只能說是治標不治本,應考慮以家庭為單位征收,雖然我國目前由于金融體系不發達等因素,還達不到這種征管水平,但以家庭為單位征收應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沈玉平,劉穎.設計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制度框架和技術路徑研究.財政與稅務,2008(12).
[2]楊衛華.我國個人所得稅減除費用的性質與標準.財財政與稅務.2009(10).
[3]彭月蘭,李霞,王麗娟.由我國個人所得稅免征額調整引發的思考.財政與稅務,2008(7)
[4]楊斌.論確定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綜合費用扣除標準的原則和方法.財政與稅務,2006(04).
[5]費冰馨.我國個人所得稅之征管“個性化”淺析.財政與稅務,2009(1).
(作者單位:徐州工程學院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