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危機中的國進民退突出表現,使得中國經濟率先有效恢復,然而另一方面,卻在經濟低谷過后,國進民退造成了許多問題的出現。本文基于諾斯悖論的視角,提出國進民退是逆市場的選擇,并從國進民退中的個案進行分析,找出造成國進民退的成因以及這一現象所造成的一些后果,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優化路徑。
關鍵詞:國進民退;逆市場;后果
毋庸置疑,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以政府為主導的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取得很大的成就。特別是為應對金融危機,政府干預力度加強從而率先順利度過危機。然而,同時也出現了由于政府過多干預市場而出現的國進民退現象。政府對市場進行干預屬于正常之舉,但是,在經濟低谷過后,對于經濟已復蘇的中國,國進民退無疑是逆市場選擇。
一
(一)國進民退
對于“國進民退”概念的理解,存在兩種解釋。一種是狹義的解釋,即為國有經濟在某一或某些產業市場份額的擴大,以及民營經濟相關市場份額的縮小甚至退出產業。另一種是廣義的解釋,除上述內容外,還表現為政府對經濟干預或者說宏觀調控力度的加強。[1]
(二)案例分析
我國改革開放30年,追求的是公平的市場競爭,然而,近兩年卻頻頻再現逆市場選擇的現象。我們可以從一個“逆向淘汰”的典型現象進行探討。據統計年鑒數據顯示,山東鋼鐵公司2009年計劃盈利5億元,2010年上半年就虧損了12.85個億,將近13億元,幾乎全國人民每個人被它虧掉了一塊錢;另一個公司叫日照鋼鐵公司,是當地老百姓眼中的“印鈔廠”,日均銷售收入高達3000萬元,今年上半年盈利18個億。這兩本賬擺在全國人民面前,應該誰兼并誰、淘汰誰呀?大家都覺得應該由日照公司兼并山東公司,可現實情況不是這樣的。由于山東鋼鐵公司是國有企業,結果它反而兼并了日照公司,用銀行貸款入股67%,占控股地位,上演了一出巨虧企業吃掉如日中天的盈利企業的滑稽劇。[2]那么“逆向淘汰”的提法也同時反映了“國進民退”是一股逆流,跟民營經濟蒸蒸日上的趨勢正好相反,這從市場的交易原則來講,就是逆歷史潮流,也是逆市場的選擇。因此,此類想象的發生,不僅引起人們的思考,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些問題呢,而此類問題的出現又會造成什么危害結果呢。
(三)諾斯悖論成因分析
政府作為國家的代理人,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代表國家對企業的政策導向。諾斯將古典國家理論、馬克思的國家理論及制度經濟學融合在一起,主張國家對于經濟增長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國家又是人為的經濟衰退的根源,這就是所稱的“諾斯悖論”的含義。一方面,國家權利是保護個人權利的最有效的工具,另一方面,國家又是個人權利的最大和最危險的侵害者。在《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中,諾斯認為經濟增長的關鍵在于制度因素,一種提供適當的個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使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財產關系的作用最為突出,有效率的經濟組織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確立所有權以便造成一種刺激,將個人的經濟努力變成私人收益,接近社會收益率。[3]由于我國實行政府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方式,和長期的觀念,又加上面對金融危機,政府出臺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使得國進民退愈演愈烈,雖然這些政策措施的積極效果是很明顯的,可是這些政策都偏向了國有企業,導致在兼并交易上沒有尊重市場的原則,違反了公平交易。因此,出現小魚吃大魚的情況也就不足為奇。
二
如前所述,在很多領域出現的國進民退現象,使得我們不禁思考:這些逆市場的舉措,對我國目前的社會發展會有什么樣的影響呢?筆者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削弱市場競爭的基礎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建設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必須實行市場經濟,而市場經濟的活力在于自由競爭,國進民退顯然是逆市場的選擇。一方面,國進民退強化的是國有企業的壟斷,而弱化的卻是民營企業,因此就削弱了市場競爭的基礎。另一方面,市場化改革在我國并未完成,因而它的基礎也不是很穩固,如果實行長期的國進民退,必然會導致我國的改革發展脫離市場經濟原有的軌道。另一方面,國進民退會嚴重影響市場經濟秩序。在以國有企業主導的市場經濟,肯定會有權力擴張的市場經濟,也是權力泛濫的市場經濟,然而這樣的市場經濟還會使社會公民產生不滿情緒。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就是因為實行了改革開放,才有了中國現在的強大。最后,歷史經驗也告訴了我們,必須長期實行市場經濟,才能使我國的經濟獲得持續不斷的發展。
(二)影響就業
如果存在更多的中小企業被擠出市場,那么中國的就業增長必然會走下坡路。在過去10年里,民營經濟每年提供的新增就業崗位都在400萬-600萬之間。[4]私營企業獲得這么少的資源,但創造大部分就業機會,當今之世城鎮人口就業的六成、農村人口的九成都是民企解決的。 雖然國有企業暫時可以通過大規模鐵公基項目拉動就業,但中國的基建已經做了十幾、二十幾年了,就是今后完成了公路和鐵路的建設,那工人怎么辦?國有企業對內需的作用,都是在投資方面,在這方面比私營企業還要大,但在消費方面是很弱的。由于民營企業是就業增長的主力軍.國有企業的就業貢獻基本為負,國有企業的過度擴張,民營經濟的衰敗必然使中國的就業問題更加嚴峻。因此,面對我國目前就業壓力如此大的情況下,如果一味的強調國進民退就會導致民營企業被擠出,同時也就會失去很多的就業崗位,也就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因此,從影響就業這一方面而言,國進民退具有不合理性,是逆市場的選擇。
(三)國有資本無法充分利用
國進民退可以說是逆市場的,阻礙了市場化的步伐。香港有兩個經濟學家寫了一篇文章,他們在現有數據的基礎上,把國有企業的利息調高到私營企業的水平,在這個簡單的變動后,國有企業大部分的盈利都消失了。所以很簡單的看出,國有企業的資金優勢來自的是政府政策性的貸款補貼。國有企業拿了錢以后自己未必要用,有相當一部分就通過匯票流入股票和房地產市場或投資領域。企業績效不好,產業績效不好,憑什么股票從1200點到3000多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貨幣政策寬松,流動性過剩。這與正在依靠民資繼續刺激中國經濟的宏觀大局相悖,不利經濟復蘇。[5]國有企業本身的制度缺陷將會進一步發展,其低效率和無效率現象將會重新出現并擴大蔓延,中國經濟將會再一次跌人低谷。[6]這種國家將資源投入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卻將資金投入股市,從而產生了泡沫經濟的現象,一方面使得國有資本未能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會消弱了市場的競爭,自然會對國家的經濟的發展造成比例的影響。
(四)擠出效應進一步擴大化
由于國進民退,很多的領域民營企業無從參與,然而事實上,是否國企的盈利情況就是很樂觀嗎?這里有一張統計表格,資料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工業經濟統計年鑒》,從以下的表格比較明顯可以看出每年的非國有企業的盈利都超過國有企業,因而令人深思——這種民營被擠是否真正的合理。
然而我們都知道在4萬億投資計劃中,近90%的項目被國有大中型企業擁有,民營企業幾無參與,甚至從某些行業被清除掉。[7]“中國現在的重組并不是以市場為導向,體現的并非優勝劣汰,而是國企拿著國家注資和銀行優惠貸款來并購。這樣的資源分配對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都是不合理的,意味著市場化進程的倒退。” [8]因此,多領域“國進民退”現象的出現,必然將會導致“擠出效應”進一步擴大化,從而也就不利于市場的均衡發展,逆市場而行必然影響社會的健康發展。
(五)影響社會公平
國進民退現象不禁會使人產生很多疑問:為什么有些行業只能由國有企業經營進入,而民營企業不能進入?為什么只有國企能夠得到大量貸款和財政資金,而民營企業得不到?政府政策上的過度偏斜必然會影響到社會的公平。
一般而言,一個社會里最重要的是利益主體之間形成均衡,政府或者國有經濟是一個利益團體,私人企業也是利益團體。如果政府定價是強制的,老百姓受到的不僅僅是直接的利益損失,更重要的是對交易信心的打擊和破壞。另外,在競爭性領域出現國進民退,就會有可能加深中國經濟寡頭化的趨勢。就像有的學者認為,如果國企在一般競爭性領域繼續咄咄逼人.則肯定要傷害全體國民的利益并威脅國家經濟安全。 [9]顯然,不斷加劇的國進民退現象,加大分配不公、擴大貧富差距。國進民退、國企利益的集團化妨礙了共同富裕;目前壟斷國企的職工占全國職工的8%,但其工資總額占全國的65%。國有壟斷的金融、銀行只給大企業、跨國公司貸款,不給中小企業、個人融資,造成了企業的兩極分化,也就造成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從而也就影響了社會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也會造成因為不公平現象的發生,是社會公民輿論繁多,對社會不滿情緒增多,也就影響了政府在人們心目中形象的樹立。
三
事實上,有些學者就指出,在20世紀中國就出現了兩次國進民退現象:第一次在40年代的抗戰期間,第二次在50年代的“過渡時期”。特別是以孔宋等豪門權貴為代表的官僚資本,則借國家資本的軀殼崛起,憑著體制內優勢,大舉化公為私。 這場國進民退的后果,是大批民營工廠倒閉,工人失業,物價飛漲。所以不難看出,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不僅僅是在軍事上的失利。當今的國進民退之舉.如果目的是為了吞噬和擠走民企的話.等待它們的大概只有失敗,到那時候.中國經濟的前景只能有一個.重走回頭路。[10]此次應對金融危機,假如僅僅依靠政府主導的投資拉動,而沒有民間投資和民營經濟,將很難形成經濟穩定恢復。因此,改革開放的經驗表明,破除壟斷、開放市場、激發民間資本和民間力量的參與熱情,才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
那么,借助歷史此面鏡子,我們應該認識到中國離現代市場經濟還有相當大的距離,未來一段時期,中國必須通過深化改革,確立起好的市場經濟體制模式。
(一)思想上:兩者同等重要
無論是國進民退還是國退民進,根本的目的也即人們最想看到的是能夠更好更快促進經濟的發展。關于國進民退的激烈討論,人們最擔憂的還是害怕它會使市場經濟出現倒退。應讓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公平競爭,國家不應過多干涉兩種企業的發展。不管是民營企業還是國有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都會有進有退,有起有落,這對企業來說是正常的,當在真正充分的市場競爭條件下,國企符合市場經濟原則而不是靠政府“看得見”的手強制規劃的“進”。社會公眾非常關注市場公平問題,在公眾眼中,國有企業就是政府的工具,代表了國家的意志,一旦國有企業進入某些領域,就會讓人們產生與民爭利的想法。
(二)政策上:同樣保障民企
如果從理論上來說,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可以公平競爭。然而在實踐中,二者由于種種原因很難做到真正的公平競爭。因為國有企業擁有諸多先天優勢,如土地、資金、政策優勢等。另一方面,在國進民退中,政府的許多政策是限制民營企業的進入,這使得競爭規則向國有企業傾斜,然而一些有效率的民營企業就失去了機會,國有資本應按做進一步調整的布局,因為政府隱形的支持或擔保使政策偏向國營企業,使得民營企業失去了很多的機會,因此,政策上,既不能遏制國有企業的競爭活力,同時也要強調保障民營企業的競爭權力。
(三)管理上:完善市場管理體制
我們都知道,三十年來改革取得的成就已經證明,民營企業是改革和增長的推動力,所以,必須完善市場管理體制,以保證民營企業的市場發展空間。而且相對于國有大中型企業,民營企業更有利于創造就業崗位,提高經濟活力。一些不合理的國進民退事件發生,既與公共政策部門市場監管不足有關,也與國家政策不落實有關。國際組織曾經對154個國家進行調查,結論是國有經濟比重越大的國家越腐敗,因為政府干預,國有壟斷為權力尋租、官商勾結提供了機會。所以,要進一步完善市場管理體制,以保證自由競爭的基礎上國有與民有自由競爭。誠然,我國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管理體制還需要較長時間,但隨著國家經濟不斷發展,國家應讓民營企業發揮更大的作用。
綜上所述,國進民退是逆市場的選擇。所謂無民不富、無民不穩、無民不活,就深刻體現了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民營企業的地位是不可輕易替代的,同時還需要依靠市場的力量。尤其是在市場競爭中,更要理性的把握進與退的度。經濟的真正恢復與發展,須尋求更加平衡也更有持續性的道路,從而進一步深化改革。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要堅持改革的大方向,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使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進和退。
參考文獻:
[1] [4] [8]盧力力.“國進民退”中國市場化改革的倒退.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J], 2010(27).
[2] 曹思源.“國進民退”不是好現象.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0年第2期.
[3]金京玉.“國進民退”——基于歷史和經驗的考察.現代管理科學.2010(3).
[5]蔡恩澤.國進民退不利經濟復蘇.香港大公報,2009年9月23日.
[6]張曙光.國進民退是一場危險的游戲.網易財經.2009年10月27日.
[7]《保育鈞、劉杉熱議國進民退,國企定位必須弄清》,搜狐財經2009年10月23日.
[9]笑蜀.以市場的名義去市場化值得警惕.南方周末,2009年7月23日.
[10] 張鳴.“國進民退”是一條死胡同.炎黃春秋,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