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化和城鎮化是一個辯證統一體,工業化是城鎮化的經濟支撐,城鎮化是工業化的空間依托。“兩化”互動是指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良性互促發展。正確處理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辯證關系,以新型工業化為“發動機”引領城鎮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鎮化為“增長極”支撐工業優化升級,實現工業化城鎮化有機結合和“雙加速”發展,是四川“十二五”發展的戰略任務,是實現“一主三化三加強”的現實選擇,是統籌城鄉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是加快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建設和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轉變的必由之路,是四川省委推進“高位求進、加快發展”和重塑“四川經濟格局”的重大決策,意義非凡,影響深遠。
加快“兩化”互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加速器,城鎮化是工業化的增長極;工業化以城鎮化為基礎動力,城鎮化又反作用于工業化;工業化是近現代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城鎮化則是近現代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它們是相互聯系、協調共生的。當前,“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發達”仍然是四川最大的省情,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初級階段特征更為明顯仍然是四川最大的實際,發展不足、發展水平不高仍然是四川最大的問題。因此,新型工業化理當是四川經濟發展的主動力,新型城鎮化理當是四川社會發展的主動力,加快“兩化”互動和實現“雙加速”,既為新型工業化創造條件,也為新型城鎮化提供支撐,是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加快“兩化”互動是建設經濟發展高地和經濟強省的現實需求。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和經濟強省的關鍵在于“兩化”互動,路徑是“一主三化三加強”,核心在工業化和城鎮化互動,帶動農業產業化,實現“三化”聯動。因此,圍繞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目標,加快“兩化”互動,前提在把基礎做實,加快建設貫通南北、連接東西、通江達海的西部綜合交通樞紐,配套建設好電力、水利等基礎設施;根本在把產業做強,著力調優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不斷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全面增強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重點在把城市做大,以區域中心城市為依托,以城市群發展為主體形態,優先發展大中城市,集約發展小城鎮,推進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良性互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加快“兩化”互動必須認清四川的省情和實際。2010年我省工業化率達到43.4%,超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3.2個百分點;城鎮化率提高到40.3%,年均增速高于全國增速。但從工業化進程看,四川工業水平仍較落后,區域發展不平衡,與處于工業化中期發展階段的成都經濟區相比,川西北地區還處于向工業化初期過渡階段。從城鎮化進程看,我省城市數量偏少、小城鎮偏多,而全省小城鎮密度大大高于全國水平,同時城鎮化明顯滯后于工業化,滯后于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化。因此,四川必須走出一條創新驅動、綠色低碳、高端切入、臨界加速和開放合作的工業發展路徑,“兩化”互動對于四川經濟社會實現科學發展和跨越發展,尤為緊迫和重要。
加快“兩化”互動必須堅持辯證思維和創新思路。加快“兩化”互動,理念上更要堅持辯證思維。當前,加快“兩化”互動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黨的十七大作出的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重大戰略部署,以及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加快成渝經濟區建設和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發展等一系列戰略部署,鼓勵西部地區在改革中大膽探索、先行先試。省委省政府適時作出了推進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互動的重大決策,為我省的災后重建、發展振興指明了方向。加快“兩化”互動,必須堅持思路創新,在觀念、體制、科技、文化和措施上大膽創新。歸根到底是要真正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走出一條布局科學、結構合理、功能完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特色鮮明、集約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加快“兩化”互動必須提升城鎮規劃和社會管理水平。加快“兩化”互動,必須強化城鎮化規劃管理,突出城鎮的文化特色、產業特色和環境特色,提升城鎮的綜合承載力和要素吸引力、資源轉化力。加快“兩化”互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民生為主、民生優先,不能單純地為發展經濟而互動,為繁榮城鎮而互動。加快“兩化”互動,要積極開拓就業渠道,注重拓寬居民收入渠道,大力發展基本公共服務,大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促進社會文明,切實踐行民生為主、民生優先的原則。加快“兩化”互動,還要積極推進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探索城鎮管理新模式和新手段,從城市建設資金籌措、現代城市綜合管理、提高城市建設和運行效率的角度,全面推進城鎮社會管理水平。
(李后強系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博士;鄧子強系中共廣元市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