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堅持既打蒼蠅又打老虎,才能打消更多地方的僥幸心理。這是公眾的殷切期盼,也是土地問責的威力所在。
問責的板子重重地打了下來,打在了違法用地者身上。
僅今年上半年,就有698名違反國土資源法律法規的相關責任人被移交司法和紀檢監察機關追究責任。依法拆除違法構建物486.8萬平方米,沒收違法構建物1181.3萬平方米,收回土地1.8萬畝,罰沒款8.6億元……
板子打下來了,痛不痛?當然痛。被問責的人痛,土地在痛,老百姓更痛。
違法用地的行為,其實是一種“明知故犯”。河北香河“以租代征”,坑了農民的同時,也坑了開發商。坑了莊稼、坑了耕地的同時,也坑了一些官員,更坑了香河的發展動力,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大家都明白,違法用地是死胡同,行不通。但前事已忘,后事不師,違法用地還是屢禁不絕。僅今年上半年,全國就發現違法用地行為3萬件,涉及土地面積27.8萬畝,違法用地行為同比上升8.0%,涉及土地面積增加14.8%,違法用地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要發展,什么最直接?什么最快?什么最簡單?大家的心思都繞著土地打轉轉兒。不少地方干脆把發展的第一要務放在土地上,道理很簡單,“種房子”肯定比種莊稼值錢;出售土地收益率高,變更土地使用性質,可以比從事任何產業都要劃算。于是,違法用地在各地此起彼伏,按下葫蘆瓢又起。如果大家都站在局部立場上,都是算自己家的賬多,算國家的賬少,難免看不清全局,認不清形勢,干出糊涂的事情來。
更為嚴重的是,地方政府的賣地熱情,致使地價不斷抬高,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房價的上漲,而反過來又加深了地方政府的賣地和抬價沖動。這種惡性循環不僅滋長了房地產投機炒作之風,致使金融風險大增,更加重了普通購房者的不滿和怨氣。
究其原因,就在于當地政府“心切”——地方發展心切,對土地收益的追求心切,對GDP的器重心切。
國土部5月末對外公布的第一季度12336個國土資源違法違規線索和信訪受理情況顯示,市縣級地方政府主導土地違法現象突出,鄉鎮政府及村委會參與農村集體土地非法房地產開發形勢嚴峻。
國家土地副總督察甘藏春曾指出,目前中國的“土地財政”主要依賴擴大新增建設用地規模,通過土地出讓獲取收益,地方政府主要的建設資金來源于土地出讓收入,這樣客觀上促使了多賣地、快賣地、早賣地、賤賣地,犧牲了子孫后代的利益。
事實上,靠賣地為生的地方政府是在“寅吃卯糧”,將數十年后的公共財政收入提前收了。一旦大規模城市化進程結束,可供開發的土地日益減少,未來的公共財政狀況將會面臨嚴峻考驗。
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土地違法違規行為頻發的問題,不僅要強化土地管理和監督檢查,對違法違規行為從嚴懲處,對相關責任人嚴厲問責,更為關鍵的是深化改革財稅體制,理順中央與地方在財權事權上的關系,打破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嚴重依賴,從根本上斬斷依附于土地之上的利益鏈條。(高云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