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562;大巴山上風云激蕩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一場轟轟烈烈的紅色風暴,在中國川陜邊廣大地區激蕩,洶涌澎湃。
這場風暴肇始于1932年12月18日,紅軍從巴中通江縣兩河口入川,建立蘇維埃政權,至1935年3月紅軍離開川陜蘇區,開始偉大的長征而結束。雖然僅僅持續兩年多的時間,但這場風暴給大巴山區帶來全新震蕩,給中國革命以巨大的影響。
當年,一支鐵軍開始翻越風雪彌漫的大巴山。這是一支能夠審時度勢的部隊,他們選擇了這樣一個地方,看到了川北比陜南的地勢更險要,易守難攻,川北的山勢、地形、自然條件、物產、群眾基礎、敵人防守狀況等為紅軍開創和發展川陜根據地創造了難得的機遇。
紅軍一入川,便兵分三路,以迅疾之勢,直取南江、通江、巴中,一月之余,便解放三縣及周圍大部分地區,初步形成了以通、南、巴為中心的川陜革命根據地。
紅旗漫卷大巴山,紅四方面軍在川陜邊縱橫捭闔,兩年多時間,經過粉碎四川軍閥田頌堯“三路圍攻”的空山壩大捷,又勝利地進行了三次進攻性戰役,再取得萬源保衛戰的偉大勝利。
兩次大的“反圍攻”,三大進攻性戰役,我們記住了那些鏖戰過的地名,除空山壩、萬源兩次巔峰性的大戰外,其它千百次大大小小的戰斗就在這樣一些地方展開了——鸚哥嘴、殺牛坪、火烽山、鳳凰山、黃木埡、馬渡關等等,哪一處不是硬仗,哪一處不是實打實地真槍實彈、肉搏刀拼,哪一處不是在沖鋒號角中置生死于度外,把勝利的旗幟高擎揮舞?
鼎盛時的川陜革命根據地,以現在的巴中市為中心,東起城口,西抵嘉陵江,南達營山、渠縣,北至陜南鎮巴、寧強,縱橫500里,總面積4.2萬平方公里,人口600余萬,建立了23個縣(市)的革命政權。紅軍由入川時的1萬余人,發展到5個軍約8萬余人。
川陜蘇區雖然只存在了兩年多時間,但這支軍隊用槍桿子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把披蓑衣、穿草鞋人的愿望完完全全變成現實,用熱血與生命去實踐“打倒劉湘”、“赤化全川”的決心與意志。
歷史走過崢嶸歲月,川陜邊的這塊土地也經歷了許許多多的事,發生了或大或小的諸多變化。但是紅軍的理想、意志、力量,還有樂觀、無畏的氣概留了下來,滲進這塊土地,熔鑄成大巴山人的性格,影響過去、今天,乃至永遠。
#61562;永不磨蝕的光芒
今天,戰爭的烽煙已經散盡。但在那些紅軍將士的回憶錄里,在史書的記載中,在歷史博物館里,在紀念碑前,在無名烈士墓地,在那保存完好的紅軍石刻標語前,在那一處處依稀可尋的戰壕里,人們依然時時處處感受到七十年前的那場紅色風暴,真真切切地在這塊土地上激蕩過。川陜蘇區的紅色印痕并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被磨蝕掉。
據黨史部門今年7月最新公布,經過歷時兩年的革命遺址普查,川陜蘇區核心地——巴中共登記革命遺址949處,其中500多處已編入全國革命遺址叢書,以“數量多、分布廣、級別高、保護好”,讓巴中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紅色資源富集地。
在巴中行走,感受紅色,體驗紅色,你一定會被浸染,被赤色的歷史感動,受到啟迪,得到靈魂的升華。
隨處都是革命遺跡,是革命歷史的鮮活見證。在巴中,有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當年,李先念、徐向前、許世友曾在此居住、辦公和召開軍事會議,指揮軍事斗爭;有全國最大的紅軍自己修建的——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這里安埋了近8000名紅軍將士;有全國最大的紅軍石刻標語、號稱標語之王的“赤化全川”、“平分土地”。川陜蘇區的石刻標語被譽為露天博物館,現保存完好的達4千多幅,這些石刻標語刻在渡口邊、要隘邊的石壁石板上,在戶院圍墻、祠堂廟宇照壁,在石碑、石柱、石墓、石牌坊、石橋,甚至在柱墩、屋基石、水缸上等,讓人體驗到歷史的真切;有由鄧小平題寫館名的——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館內收藏有文物資料達2萬余件;有全國最大的紅軍碑林——川陜蘇區將帥碑林,碑林建有川陜蘇區紅軍將士英名紀念碑、紅軍陵園、奉獻碑、標語碑等,共嵌碑近4千塊,刻紅軍英名10萬,接待游客累計已達數百萬人次;有張思德就讀的紅軍小學。
12萬人參加紅軍,4萬人血灑疆場的巴山兒女,他們在此浴血奮戰,壯歌激烈的故事流傳下來,漸漸變成了一種傳奇。
今天的巴中,眾多紅色革命遺址依舊閃爍著奪目的光芒,眾多紅色故事被人們傳頌,眾多紅色歌謠被人們唱響。在通江古鎮毛浴召開的規模空前的軍政會議上制定的“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斗、不勝不休”的紅軍訓詞,至今還在激勵著巴中大地上的人們去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61562;綠色與紅色:交織融合的旅游財富
紅色,是巴中的財富,“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陜蘇區首府”,是十萬紅軍在這塊土地上浴血奮戰創下的沉甸甸金字招牌。而綠色,同樣是巴中的財富。
地處大巴山中段、米倉山南麓、四川盆地東北邊緣、嘉陵江渠江水系源頭的巴中,擁有得天獨厚的綠色生態地理優勢。
巴中境內自然資源豐富,風光旖旎,擁有通江空山、南江米倉山、巴州天馬山、平昌鎮龍4個國家級森林公園,還有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
置身在巴中的土地上,處處皆綠,滿眼是綠,在鄉村,那田埂上、宅前屋后一峰一嶺,一溝一壑,隨山就勢,升則升上天際,招展旗幟,占據空間,垂則垂至深谷,抵于水,投于溪,鋪陳廣大,無縫無隙,林木、雜灌、野草一個勁兒瘋長,把山嶺蓋得嚴嚴實實,鳥飛不過。不論高貴普通,不論高大低矮,不論喬灌草藤,和諧共處,以綠成色,以綠協奏,各展特質,如國畫的寫意,氤氳潤染,美麗天成。
國家4A級景區的光霧山,是綠色巴中的巔峰代表,數百平方公里內,峰巒疊嶂,嘉木俊葉,洞穴幽深,云蒸霧繞,林海浩蕩,峭壁幽谷,其立體動感的山水畫卷,集中表現為“峰奇、石怪、谷幽、水秀、山綠”的五絕之景。特別是光霧山的秋天,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赤橙黃綠青藍紫,大海般洶涌出絢麗色彩,“震撼與銷魂”是許多人對光霧山最深刻的體驗和感受。
目前,巴中紅色旅游重點已經凸顯:“一城一鎮兩園四館”成為了紅色旅游的亮點。“一城”:通江紅軍城;“一鎮”:恩陽紅軍鎮;“兩園”:巴州南龕山紅軍公園和川陜蘇區紅軍烈士陵園;“四館”: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紅四軍總指揮紀念館;巴山游擊隊紀念館和劉伯堅紀念館。“一城一鎮兩園四館”的建設,使游人在較短的時間內便充分領略了川陜革命根據地的光輝歷程。
巴中在深度開發紅色資源中,注重四個結合,一是紅色旅游與紅軍精神結合,用紅軍精神推進紅色旅游,在紅色旅游中體現紅軍精神;二是紅色旅游與巴山風情結合,把巴山民俗風情融入到紅軍文化、紅色旅游中;三是紅色旅游與生態旅游結合,在線路設計上,品牌包裝上,景區建設上,宣傳促銷上體現“紅”與“綠”的完美結合;四是紅色旅游與扶貧開發結合,促進了革命老區社會發展。人們到川陜蘇區游覽,能強烈受到紅軍文化、紅軍精神和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的感染,紅色旅游的內涵和魅力得到彰顯。
川陜紅色潮沒有退走,它浸染的土地永遠地變成了紅色,成為川陜之地的基本色。經過多年努力,巴中紅色旅游在全國的知名度不斷提升,巴中逐漸成為了全國著名的紅色旅游目的地。2004年12月,國務院頒布在全國培育形成12個重點紅色旅游區,川陜蘇區位列其中,配套完善30條紅色精品旅游線路,巴中,榜上有名。(作者系巴中市作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