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和城鎮的空間布局,必須從未來四川在全國的定位,站在建設綜合性經濟大省和培育重要經濟增長極的高度,按照 “重塑四川經濟版圖”的要求來規劃和部署。
四川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必須在產業空間布局與城鎮空間布局的互動中進行,根據國土空間利用要求并結合產業布局的基礎,建立起協調推進的新機制。因此對空間布局的考慮,是推進“兩化”的重要內容。
以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為目標謀劃“兩化”。對產業和城鎮的空間布局,必須從未來四川在全國的定位,站在建設綜合性經濟大省和培育重要經濟增長極的高度,按照省委提出的“重塑四川經濟版圖”的要求,來規劃和部署工業和城鎮的發展。需要著重研究三個方面:一是規劃幾個在國內乃至國際上有影響力且有規模的產業鏈或產業集群,作為工業發展上規模、上臺階的支撐;二是規劃一批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和地位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作為產業鏈、產業集群和產業帶發展的主要依托;三是規劃幾個大的工業園區和現代制造業基地,作為大產業、大城市發展的空間載體。
分層次按發展梯度推進“兩化”。在四川目前各區域工業和城市發展程度差異巨大的情況下推進“兩化”,不能采取整齊劃一、同步推進的辦法,應當根據各地發展實際,分層次推進。對于城市群發育程度較高的成都經濟區和川南經濟區,推進“兩化”的重點是促進工業上規模、上水平,形成大的產業鏈條和產業集群,通過產業提升帶動城市功能提升。對于城市群發育度相對較低的川東北經濟區和攀西經濟區,則應率先在中心城區及周邊布局大企業和產業鏈,依托特色資源壯大產業規模,支撐城區向更大規模和更高水平發展。對于遠離中心城市輻射的城鎮,則根據各自的優勢,向工業、旅游、商貿等特色城市發展。
將承接產業轉移作為推進的突破口。四川完全有條件充分利用承接產業轉移的歷史性機遇,發揮自己的后發優勢和在西部先行一步的條件,通過大力引進項目或產業鏈,形成新的產業結構,尤其是在引進大企業、技術含量更高的制造業、彌補現有產業空白的項目方面,迅速改變產業和城鎮發展落后的局面。應當始終保持城市適度超前發展,尤其是產業園區適度超前建設,通過“筑巢引鳥”,獲得更多的產業轉移份額。在規劃工業園區時,就要將向工業新城乃至綜合性經濟中心發展的因素考慮在內,使規劃具有前瞻性,使產業發展與城市發展結合起來。
通過培育產業集群提升城市群水平。四川在新時期推進“兩化”,可以考慮以兩種方式展開:一是以產業鏈的方式展開,即通過引導依托某個城市的龍頭企業向上下游延伸產業鏈;二是在城市群中規劃布局產業集群或產業帶,實現產業集群與城市集群的互動。成渝經濟區規劃的“五帶”,有四個產業帶都在四川,促進這些產業帶的發展,就能形成城市群的互動發展。也可以根據“半小時圈”、“一小時圈”等要求,合理布局,推進集現代基礎設施、現代功能園區、現代服務體系和現代居住區于一體的城市功能建設,形成產業集群與城市群發展的互動。
優化行政區劃大力促進城市新區發展。 “兩化”互動是產業與城鎮在發展中的動態適應調整,行政區劃調整是重要舉措,建設城市新區也成為產業快速發展階段的特征。具體表現在:一是部分依托城市建立的產業園區隨著規模的迅速擴張,原有的城鎮功能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圍繞產業發展需要而迅速擴張的生產、生活服務業和住宅業,與產業園區融合而催生了新的城區。二是由于一些城市現有格局難以容納新興功能,通過建設新城形成新型區域空間載體,以此來組織區域經濟,成為一大特征。四川的一些區域已經具備建設新區的條件,當前應著重抓好天府新區的建設,抓好部分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新區建設,通過建設現代化水平更高的新區,來整合和優化工業布局,實現城市現代化與產業現代化的融合。(作者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