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40人死亡,約200人受傷——7月23日,這是令中國鐵路人心中悸痛的一個日子,也是中國鐵路史上讓人悲傷的一天。
追尾!這本應局限于汽車行駛中較為常見的事故,竟然不可思議地在身形龐大、技術先進的兩列動車上發生了。
那么,這起“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究竟是如何發生的?乘客生命不能白白消失,人們衷心希望,事故原因能早日查明,引以為戒。
#61562;追問一:行車安全系統為何失效?
D301次動車在永嘉站本不停靠,但這趟列車卻在此停留了幾分鐘。20時24分許,得到出發信號后,列車重新啟動。
此時此刻,另一輛D3115次動車正在前方不遠處行駛,且車速明顯慢于D301次。兩車距離在危險地縮短,但沒有人意識到——無論是乘客,還是動車司機,乃至后方列車控制指揮中心……
20時38分,在溫州市鹿城區黃龍街道雙坳村下岙處的甌江大橋上,D301次列車高速追上前車。發現險情的D301次列車司機潘一恒,緊急采取制動措施,但為時已晚,兩車不可避免地追尾相撞。當武警撬開嚴重變形的司機室,潘一恒已經犧牲,他的胸口被閘把穿透……
按照列車運行常識,無論是一般電力機車,還是高端動車,都裝載有防止相撞和追尾的安全閉塞系統。這套系統可以有效測定列車速度,對位置進行定位。但是這套至關重要的行車安全系統卻在最關鍵時刻失效了,這是為何?
“按照正常的情況,列車不應該發生這樣的追尾,但它就是發生了……”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痛心地說:“國務院已經組織事故調查組,將會認真地、嚴肅地、細致地把事故原因查清楚,鐵道部會積極地配合事故調查。”
#61562;追問二:列車調度管理是否到位?
在安全生產專家和鐵路人士看來,列車追尾是很荒唐的事,其中人為、管理因素不容忽視。
列車體積大、速度快,剎車距離至少以數公里計,高速行進的動車距離則更長,防止列車追尾不可能憑司機目測。列車行進中,不僅有一套行車控制系統,更重要的是還要聽從調度中心指令。
“管理責任不容懈怠,任何一起事故必定破壞了種種制約原則才導致而成。”清華大學教授、管理學家陳國權這樣強調管理的重要性。
2008年4月28日發生的膠濟鐵路特別重大交通事故中,兩列火車相撞的原因正是源于內部管理混亂,是一起典型的責任事故。
事故發生的甬溫線調度管理歸上海鐵路局管控,而從北京南開往福州的D301次列車是7月1日鐵路調圖后剛剛開通,其在京滬段走京滬高鐵鐵路線。“開通不到一個月就出事,這著實令人嘆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鐵路業內人士說:“其實近來頻頻雷擊事件導致列車晚點,本就應該引起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
像防止追尾,別說是動車,就算是普通列車,也會有極為嚴格的安全操作、調度指揮規范。即使雷擊導致信號失靈,但列車終究是歸人來管理,“車是死的,人是活的”。
#61562;追問三:平安能否不用鮮血來換?
慘劇令人痛心,事故令人警醒。
不少乘客反映說,這起事故暴露出的其他一些細節問題應引起重視。比如,目前動車座位沒有安全帶,一些乘客導致碰撞外傷;事故發生后,動車包廂門打不開,玻璃敲不碎;車廂內也缺少救生錘;乘客逃離列車后,高架橋軌道兩側本可作為逃生通道,但失修嚴重,增加了逃離難度……
乘客劉義鑫說,列車出事后,好不容易找到救生錘,但是三個人輪流砸玻璃,但還是砸不開。“后來聽人說,砸窗有很多注意事項和技巧,但當時慌亂一團,誰會去琢磨?”
D301次車15號車廂乘客孫女士則說,動車是不是應該像飛機一樣,乘務員一上車先對乘客進行安全培訓,可我們動車上,不少乘務員還是延續著舊時列車的習慣,忙著賣飲料、撲克、書賺錢。
溫州康寧醫院參與救護的醫務人員說,如果動車有安全帶,傷亡可以減少一大半,因為很多受害者都是被甩離座位撞到硬物后,頭部、胸部、腰部受傷所致。(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