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盛夏,一場氣勢恢宏的“兩化”互動推進戰在巴山蜀水間展開。
從成都到遂寧,從龍泉到射洪,出席全省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工作會議的代表們一路參觀、一路思考、一路求索——
災后重建已經完美收官,災后重建政策效應也漸次釋放,四川要在“十二五”新階段、新時期實現新跨越,突破口在哪里?四川的高位求進要找到一個支點,支點在哪里?
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就是這個突破口,“兩化”互動就是這個支點。
曾經的四川之所以成為天府之國,是由于古代興修水利,改善種植條件和管理把農業文明發揮到了極致。
現實的四川工業化率、城鎮化率已經雙雙超過40%。按照經濟規律,我省工業化、城鎮化正處于雙加速時期,主動有為地聯動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成為四川跨越發展的戰略重點。
未來的四川將再造一個新天府。以新型工業化帶動新型城鎮化,以新型城鎮化承載新型工業化,這是四川歷史的必然選擇,這也是四川人民的共同期盼。
四川思路:工業化是城鎮化的發動機,城鎮化是工業化的加速器
在今年“5·12”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際,省委書記劉奇葆在曾經的重災區綿陽調研時強調,要像抓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一樣組織力量推進 “兩化”互動,努力推動我省工業化、城鎮化在“十二五”時期邁上更高的臺階。這表明四川的決策層已經找到了后重建期的四川發展思路。
其實,西部大開發的第一個十年,特別是“十一五”時期的五年,“兩化”互動在四川已經有著非常明晰的發展軌跡。
2002年5月,省第八次黨代會提出,加快工業發展,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次年省兩會明確提出要“著力提高工業經濟整體競爭力”,“工業強省”戰略的路徑逐漸清晰。2003年,省委、省政府下發《關于加快城鎮化進程的意見》,四川城鎮化進入高速發展期。2007年底,省委九屆四次全會確定“一主、三化、三加強”的全省工作基本思路,明確提出把聯動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省工作的戰略重點。
這一思路的確立既源于發達國家的規律,也立足于四川的經濟社會走向。
68%、85%、100%,這三個數據分別是日本、美國、新加坡三個經濟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34.2%到 43.8%,23.3%到40.3%——這兩組數據分別是我省工業化率和城鎮化率“十五”末到“十一五”末的變動線路。
兩組數據既能看出進步,更能看出差距。
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史表明,工業化率與城市化率的進展曲線幾乎是兩條平行上升的曲線,兩者之間呈現良性互動的關系,相關系數平均達0.997。
步入工業化中期的四川實踐也證明,我省城鎮化步伐基本上緊跟工業化的進程,兩者相輔相成地在發展著,也互相牽制著。
科技城、鋼城、酒城、港口城——工業特色決定著眾多省內大中城市的性質;達州的化工新城,德陽的二重、東電、東汽大型骨干企業,成都的貿易、金融、信息和服務中心的定位——工業發展模式決定著城鎮的發展模式;去年我省人均工業增加值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8%,同時,全省平均256萬人擁有一個城市,低于全國205萬人擁有一個城市的水平——工業水平又直接制約著與之相關的城鎮化……
工業化必定伴隨著城市化,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地區能夠繞過城市化走上工業化道路,四川也不例外。
四川實踐: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齊頭并進
7月24日,全省的代表先后來到遂寧經濟開發區電子產業園、河東新區五彩繽紛路、中國西部現代物流港、射洪美豐工業園及天齊鋰業等地參觀考察,在這里尋找著“兩化”互動的現實版本。
在參觀考察中,參會人員驚嘆:“原來純農業的遂寧,沒想到以‘兩化’互動為推手,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齊頭并進,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取得了這么大的成績,令人震動!”
這只是四川“兩化”互動大背景下的一個縮影。今天的四川,項目投資浪潮迭起,產業發展捷報頻傳,城鎮規劃科學合理,發展后勁持續給力。
在特大型城市成都的東郊,幾年前還有這樣一個角落——龍潭。這是一個客家人聚集的老場鎮,雖然與成都市中心近在咫尺,卻遠遠沒有沾上都市的味道,既不通氣,又不通水,連通往市中心的公交車線路都比較少,是典型的城郊結合部。
然而,從2004年開始,龍潭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期。短短幾年時間,不僅改變了環境臟亂差的舊貌,大批總部企業的入駐,讓這個老場鎮變身成為年收入達200億的百億產業園區。同時,還規劃建設了一個占地200余畝,具有濃郁蘇州園林風格的“龍潭水鄉”,從文化、旅游的角度全面提升著龍潭總部經濟城的品質。
龍潭的實踐與災后重建一樣,給“兩化”互動做了一個奇跡般的注解——2008年,突如其來的汶川特大地震給眾多城鎮帶來毀滅性打擊,而在城鎮浴火重生的過程中,工業化成為化危為機的重要力量,無論是北川的“山東工業園”,還是綿竹的“江蘇工業園”;無論是綿陽的中國重汽,還是德陽的福田汽車,都使重建的城鎮不僅面貌一新,而且脫胎換骨。
發展需要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的勁頭,發展更需要創新的熱情、科學的態度。四川兩化互動走的是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走的是一條布局科學、結構合理、功能完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特色鮮明、集約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作為一座典型資源型城市,鋼鐵,成就了攀枝花;在前進的路上,鋼鐵,又不斷制約著攀枝花。發展方式必須轉變,攀枝花通過調整產業布局帶動城區建設、工業轉型升級夯實城市經濟基礎、工業循環經濟帶動宜居城市建設,現已成為國內第一、世界第二的釩制品生產基地,城鎮化率提高到61%,遠高于其他市州,彰顯出這個以花為名的城市獨特的氣質。
在遂寧參觀時,我們驚嘆于為什么這么多大項目鐘情于此?答案是——環境,一是交通區位環境,二是人居環境,三是政務環境。遂寧認為,環境就是生產力、集聚力和吸引力。
的確,現代經濟就是環境經濟,環境已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要素和吸引投資的核心競爭力,集中代表一個地區的對外形象和發展潛力。5年來,四川的“經濟特區”和“園區經濟”之所以迅速發展和強大,就是因為他們創造性地、靈活地運用政策,營造了投資創業的優良環境。全省已有各類園區211個,其中國家級產業園7個。特別是去年,在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量上,四川增速處于領跑地位,今年上半年繼續保持。
四川路徑:“產城一體”,新起點上新探索
“十二五”期間,四川提出的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是:全省生產總值突破3萬億元大關,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城鎮化率達到48%左右,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
要實現這一發展目標,聯動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經階段和必由之路。
在龍泉的參觀,給了代表們很大的啟示。在龍泉驛區,南部汽車研發制造、北部汽車貿易博覽娛樂、中部生產生活配套,城市功能分區明確,僅國際汽車城就聚集了18萬余名職業技術、教育科研、投資創業、高端管理等人才。
而就在這之前的7月16日,備受矚目的成都一汽-大眾EA211發動機項目奠基及轎車三期工程開工儀式在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100億元的重磅投資,成為成都乃至四川汽車產業發展的又一重大進展,也標志著成都產城一體建設國際汽車城,打造國際化世界級高端產業基地邁出的堅實步伐。
綿陽市委書記吳靖平、攀枝花市委書記趙愛明都認為,“兩化”互動的一個新思路就是要產城一體化,這突破了以前的舊觀念。
而產城一體更明確體現在國家戰略中。6月2日,國家發改委正式發布《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規劃》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提出了“規劃建設天府新區”,這是四川及成都在未來若干年要肩負的戰略性的艱巨任務。
天府新區將體現出若干的“新”意:在全新的地域范圍,基于科學發展新理念,順應現代城市競爭的新趨勢,構建產城一體的新形態。
新形態首先對成都的雙流、龍泉驛以及近鄰的資陽、眉山等相關區縣帶來直接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必將通過空間重構,疏解成都中心城區的現有壓力,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市場貫通,資源聚集,協作分工,帶動省內更廣大區域的經濟發展。
“建一座園區、興起一座城市”,這是對產城一體的形象描述。產城一體就是要讓各地根據各自的資源優勢、區位條件和產業基礎,結合不同區域發展定位,發揮比較優勢,優化發展布局。在專家的眼里,射洪沱牌鎮產業園區和城鎮完全實現一體化,青白江生態立區實現 “產城一體”,樂山旅游產業也可以實現“產城一體”。但類似冶金建材、紡織化工等產業,就需要做好城市功能分區,有距離地實現“產城一體”。
在產城一體的規劃建設中,民生被放在了最重頭的位置,讓百姓看到的不僅是數字,更是生活質量的改變。
2010年,瀘州“名酒名園名村”項目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135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747元。許多地方的實踐都告訴了我們,“兩化”互動在實際操作中沒有把產業園區當作純粹的工業重地,或者是單一的城市新區,而是當成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探索城鄉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試驗田”,采取結合方式推進富民惠民工程。
產城一體是四川的發展路徑,民生優先是四川的最高宗旨,現代工業文明必將再造一個新的、更美的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