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5月5日,國務院正式批復《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由此,川渝合作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在國家戰略之下,重慶、成都兩座特大城市成為當仁不讓的主角。然而,一臺精彩的演出,同樣少不了配角。
與重慶地域相連、人緣相親、人文相近的廣安,近年旗幟鮮明地提出“配角經濟”,積極融入重慶都市圈。在廣安的積極努力下,《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又把廣安確定為我省唯一的“川渝合作示范區”。
作為我省唯一的“川渝合作示范區”,廣安有哪些經驗可資借鑒?其節點效應如何發揮?將在川渝合作的哪些方面發揮示范作用?帶著這些問題,本刊記者專訪了廣安市委書記王建軍。
▍“遠走不如進鄰”
記者:在滬蓉高速公路四川邊界上,我們驚奇地看到一個很大的廣告牌,上面寫著 “遠走不如進鄰”。這個“鄰”,指的應該是廣安的鄰水縣吧?作為四川的“邊遠”地區,廣安為什么有這樣的底氣?
王建軍:“鄰”,狹義上指鄰水縣,廣義上指廣安,因為廣安毗鄰重慶嘛。這個廣告牌,一方面展示了廣安人民對重慶客商的真誠歡迎,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我們對自身優勢的自信。
自信從何而來?首先是因為我們有明顯的政治優勢。廣安是鄧小平同志的故鄉,國人關注,舉世矚目,具有很好的美譽度和影響力,是全國人民向往的地方,也是企業財團投資興業的熱土。從某種意義上講,廣安已經不僅是本土意義上的廣安,也是中國的廣安、世界的廣安,是世界看中國、國人看西部的重要窗口。第二,我們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廣安背靠成都、面向重慶、北望陜西,地處成渝經濟區的腹心地帶,毗鄰重慶兩江新區。襄渝鐵路、蘭渝鐵路貫穿全境,廣安至重慶、至成都等地高速公路四通八達,到重慶僅需1小時,到成都僅需2.5小時,是聯結成都、重慶、貴州、上海、廣東的全國高速路網重要節點。第三,我們有明顯的資源優勢。廣安農產品資源富集,礦產資源豐富,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小平故里行、華鎣山上游”是全國著名旅游品牌。
當然,廣安建市晚,基礎差,底子薄,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突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征尤為明顯,這是我們的“短板”。我們決心發揮后發優勢,自強不息、務實進取,努力實現“彎道超車”,盡早達到并超過成渝經濟區整體水平。
▍“融入重慶一小時經濟圈”
記者:廣安在環渝腹地經濟區塊中率先提出“融入重慶一小時經濟圈”構想,這是基于怎樣的考慮?面對環渝腹地經濟區塊內各地激烈的競爭,廣安如何尋求自身的快速發展?
王建軍:廣安有4個縣市、26個鄉鎮與重慶接壤,邊界長度504公里,具有極強的經濟共融性、資源共享性、產業共生性和市場共通性。為此,我們在環渝腹地經濟區塊中率先提出“融入重慶一小時經濟圈”構想。沒有想到,這個提議迅速引起了川渝兩地高層領導的關注和重視。奇葆書記說,只要有利于小平同志家鄉的發展,你們和重慶“談戀愛”、“結婚”都可以。巨峰省長對廣安“融入重慶一小時經濟圈”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指示要進一步創新合作機制,深度融入重慶都市圈,發掘更大合作空間。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旗幟鮮明地支持和鼓勵,極大地堅定了我們的信心和決心。
環渝腹地經濟區塊內,合作是必然的,競爭也將是一種常態。如何在合作與競爭中謀求自身的發展呢?我們的考慮是產業錯位。廣安經濟總量較小、實力相對較弱,要想依托重慶跨越式發展,必須科學利用重慶大產業、大企業、大市場的溢出和擴散效應,建立穩定的協作配套關系;而重慶大項目的規模、深度和綜合開發,又必然依托周邊廣大腹地的強力支撐,這將有助于形成兩地產業錯位發展、合作共贏新局面。其實,自2008年以來,渝廣兩地一直致力于錯位發展,我市已明確定位為重慶工業配套基地、特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和休閑度假旅游基地。2010年,我市共引進重慶項目268個,履約項目377個,投資額達168.6億元,到位資金127.2億元,占省外到位資金的54.4%,廣安已成為川渝經貿活動聯系最緊密的地區之一。
今年5月,我們與重慶召開了第二次聯席會議,雙方簽訂了2011年產業合作框架協議,核心內容是共建汽摩零部件和電子信息配件產業園區,兩地將共同注資成立園區平臺公司,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服務平臺搭建、招商引資等,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實現園區共建共享,力爭將汽摩零部件和電子信息配件產業園區打造成渝廣錯位發展、互惠共贏的樣板。
▍“探路者”、“試驗田”、“傳動軸”
記者:在《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中,廣安被明確為我省唯一的川渝合作示范區。廣安如何在川渝合作中發揮示范作用?
王建軍:把廣安確立為川渝合作示范區,納入《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也就是把廣安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們深感責任重大。
我們決心當好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探路者。我們希望通過廣安在一些領域的先行先試,走出一條既切合本地實際又符合科學發展的新路子,為西部欠發達地區實現經濟社會追趕型跨越發展積累經驗、提供借鑒。
我們決心當好打破行政壁壘、實現經濟一體化的“試驗田”。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爭取重慶方面的大力支持,率先在資源共享、要素互動、利益共贏、風險共擔、政策普惠等合作模式上試點示范,在政府主導統籌、社會廣泛參與等合作機制上大膽探索,推動發展規劃共商、產業園區共建、市場環境共創、生態環境共治、公共服務共享,加快區域一體化進程。
我們決心當好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傳動軸”。發展不足,是廣安最大的市情,也是西部地區最大的現實。我們要與重慶加強基礎設施對接、要素互動共享和產業分工合作,推動現代產業體系、交通網絡體系和新型城鎮體系一體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與優化配置,促進廣安與成渝經濟區同步,實現均衡協調發展。
▍“川東渝北地區中心城市”
記者:我們注意到,在《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中,廣安還作為我省唯一的城市被納入重慶城市圈。這對廣安的城市建設和發展將產生什么影響?
王建軍:在《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中,廣安作為四川省唯一的城市被納入重慶城市圈,這意味著廣安將被納入重慶城市群發展規劃,通過完善交通、金融、商貿、物流等城市綜合服務功能,積極參與重慶城市分工,進而拉動更大范圍、更大腹地的發展。
我們將根據“重慶特大城市的板塊城市”這個全新定位,首先以新視角定位廣安。廣安未來城市的發展定位是“川東渝北地區中心城市”。
其次,以新理念拓展廣安。我們將按照城市人口100萬左右、城區面積達到100平方公里的發展預期,以廣安主城區為中心,建設連接岳池城區、華鎣城區、前鋒——代市城區的快速通道,推動各城區互動對接,形成組團式的城市架構。
第三,以新品位提升城市。發揮廣安的文化資源優勢,圍繞偉人故里這一品牌,建設一批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文化場所、城市雕塑、藝術景觀,培育一批旅游文化、會展文化、創意文化的產業項目,展示城市文化魅力,提升文化軟實力,培養城市的精氣神,提升城市的檔次和品位。
▍人才是最大的瓶頸
記者:廣渝合作最大的瓶頸是什么?
王建軍:是人才。由于歷史原因和現實條件的影響,廣安人才儲備嚴重不足。近年來,重慶市接納了一大批廣安黨政干部、中小學教師、醫療人員掛職、學習和進修,為廣安培訓農村土專家和致富能手,有效地改善了廣安人才不足的狀況。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們要借重慶孵育人才,選派一批干部赴保稅港區、北部新區、西永微電子產業園“打工實習”,在實踐中提升能力;要在金融運作、城市規劃、項目包裝、企業策劃、招商引資等薄弱領域,爭取重慶跨區域抽派干部在廣安重要部門任職;要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流動機制,采取聘用“星期天工程師”、“星期天縣(鎮)長”等方式,吸引重慶人才服務廣安建設。
▍更開放,更協調,更加富裕文明
記者:國務院最近通過《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對于廣安來說,無疑是迎來了很好的發展機遇。在您的腦海中,是否有一幅廣安未來發展的圖畫?
王建軍:未來幾年,我們將進一步轉化“政治、資源、區位”三大優勢,實施“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聯動,推進“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城鄉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三大跨越,努力讓廣安更開放,讓廣安城鄉發展更協調,讓廣安百姓過上更加富裕文明的生活。
我們的發展愿景是:建設成渝經濟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積極打造產業集群,形成成渝經濟區內重要的精細化工基地、新能源基地、新材料基地、有色金屬加工基地、汽摩零部件制造基地、特色農產品加工供應基地、紅色旅游基地和商貿物流基地。建設“川東渝北地區中心城市”,主動融入重慶城市群發展,全面實施組團式大城市發展戰略,形成城市人口100萬、城區面積100平方公里的組團式中心城市。建設川東綜合交通樞紐,暢通東南大通道,開拓西北新干線,融入全國路網新體系,構建起公路、鐵路、水運、民用航空綜合配套、快捷高效的川東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內陸對外開放示范窗口,川渝合作示范區和國家西部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廣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將建成千億級園區。建設宜居宜游宜業城市,讓廣安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人居環境更優美、公共服務更齊備、社會更安寧,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幸福指數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