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我有幸赴新加坡參加了“城市規劃管理與城市現代化專題培訓”學習,從中認識到強烈的危機意識、系統的規劃與設計、強調民主與人本、發展科技智能、追求高效務實、貫徹法制是助推其迅速發展的引擎。
整個國家始終充滿了強烈的危機意識,主要是由于其國土面積狹小、種族構成復雜、自然資源匱乏、周邊環境不友好。這就促使新加坡合理高效利用土地、大力促進內部融合、科學利用地理優勢、積極拓展政治領域。
#61562;了解人民的愿望
系統的規劃與設計為新加坡的發展指引了方向,新加坡真正地把規劃作為“發展城市的戰略、建設城市的綱領、管理城市的依據”,始終堅持“專家領銜、部門配合、公眾參與”的原則,使規劃成果真正體現社會各階層的共同意愿,強調可操作性。
新加坡政府始終將人本與民主的理念貫穿于政治、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最核心的一項原則是:“了解人民的愿望,讓人人都能參與塑造愿景。”新加坡鼓勵人們工作,“政府不養懶人”。人性服務理念貫穿于新加坡各個領域,如地處社區中心的菜場和快餐服務部聯在一起,主要是方便菜場小業主和社區孤寡老人就餐;為鼓勵子女在父母附近購房,便于照顧父母,政府規定子女靠近父母住所購房時給予一次性3萬新幣的補貼等。
#61562;培養吸引優秀人才
新加坡從1965年才獨立建國,在短時間里卻創造了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跡,關鍵就是高度重視科技與智能的發展。新加坡政府將教育視為立國之本。教育經費支出僅次于國防預算,從1965年到2010年,新加坡教育開支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9%上升到了4.2%,人均教育經費超過1000美元,居世界發達國家的前列。教育設施世界一流,并實行雙語教育和教育分流制度,將西方注重開發學生思想和中國注重基礎的教育方式完美結合,形成了獨有的教育特色。
新加坡是精英治國論的踐行者,設立了總統獎學金、武裝部隊海外獎學金等,有計劃有重點地培養和造就精英人才。上世紀90年代,新加坡政府通過不分國籍、不分種族、高收入待遇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廣泛吸引國外的優秀人才,使新加坡搶占了人才的制高點,把握了發展的主動權。新加坡還提倡終身學習,設立了多種基金,推動全民的培訓和發展,極大滿足了科技與智能發展的人才需求。
新加坡始終堅持發展至上的原則,不斷調整和創新發展戰略,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經濟發展始終充滿活力,保持了在東南亞乃至全球的領先地位。為了服務科技產業,新加坡政府推出了“公共服務21世紀計劃”,致力于培養公務員的服務理念和態度,大力實施電子政務建設。
#61562;一切從實際出發
新加坡政府按照“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進行戰略思考和工作部署。如在引進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實現工業化進程中,從鼓勵投資發展進出口替代工業到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工業,每一時期的引資重點和方向都不同,始終力求在創新中求變。堅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突破口,把劣勢轉化成優勢,把優勢轉化成強勢。如新加坡人多、地少、面積窄,城市交通建設壓力十分巨大,但是新加坡地處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界處,新加坡政府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全面發展陸、海、空交通建設,使新加坡的交通環境在增強城市競爭中很有優勢。
新加坡只有一級政府,政府政策是在民主的基礎上博采眾長、集思廣益制定的,在推進政策執行過程中,首先明確政府責任,確定執行目標和崗位責任,并重視政府權威、重用具有剛性的強勢精英,確保將政策貫徹執行到底。這為政府的高效率辦事提供了條件。
新加坡是一個高度法制化的國家,政府奉行“徹底的法治觀念”。據不完全統計,新加坡現行的法律、法規達400多種,為了衛生保潔,連口香糖不得在新加坡生產和銷售也以法律形式加以規定,且非常重視罰款這一手段作用。1994年,前來旅游的美國青年麥克爾因破壞公物,即使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懇求,也被判處4個月監禁,罰款3500新元,鞭笞4下(僅減免2下)。(作者系中共三臺縣委副書記、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