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目標】
1.把握記敘文的線索及其種類。2.理解線索在一篇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概念闡釋】
線索是貫串文章始終的脈絡,是記敘文布局的重要手段。作者通過線索使文章的人物、事件、場面、環境、細節等有機地組織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閱讀指導】
記敘文的線索多種多樣。人物、事件、感情變化、地點的轉換等都可成為文章的線索。下面就介紹幾種常見的記敘文的線索。
一、以人物為線索。文中人物可以是文章的主人公,也可以是整個事件的見證人或經歷者。這個人物是作者特意安排的一條眼線,是連綴故事情節的必要人物。如《最后一課》一文,就是以小弗郎士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以人物為線索的作品往往具有較強的真實感,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二、以事件為線索。全文緊緊扣住某一事件,逐層深入。如《羚羊木雕》一文,文章以羚羊木雕為線索,由開始父母對羚羊木雕下落的追問,引出羚羊木雕來歷的不平凡及其珍貴,從而回憶和萬芳友誼的真摯并互贈禮物的經過,引起讀者的思考:兩代人應該怎樣相處?友誼與金錢孰重孰輕?
三、以情感為線索。全文圍繞某種情感組織文章,完成對主題的表達。如《春》一文,就是以作者的感情發展為線索,即“盼春—繪春—贊春”。文章開頭“盼望著,盼望著”寫出了作者對春天的盼望之情;中間的段落則是對春天美景的具體描繪;結尾“春天像小姑娘……領著我們上前去”表達的是作者對春天的贊美之情。
四、以時間為線索。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那是費城七月里一個悶熱的日子”“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暮色開始四合”“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等,文章用時間脈絡串聯起了整個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最后從事件中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五、以中心事件為線索。如《皇帝的新裝》一文,文中的線索是:皇帝“愛新裝—做新裝—看新裝—穿新裝—展新裝”這一中心事件。
【即學即練】
閱讀下文,回答文后各題。
一次溫暖貼心的流浪
□馬 德
那年,他坐上南下的火車。車過黃河的時候,已近黃昏。他從車窗望去,在夕陽的照耀下,黃河波光黯淡,彌散著無邊的落寞。他有些傷心,頹然坐在那里,一言不發。
“小伙子,你去哪里?”對面座上,一個中年男人,白凈的襯衫,白凈的面龐,就連這笑瞇瞇的問話,也泛著動人的白凈。“我哪里也不去。”他冷淡而不合邏輯地應了一聲。男人笑笑,說:“你要是出來玩的話,我們不妨結伴走。”他苦笑了一下,沒有說什么。是的,這次從家里跑出來,他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按說,高三了,也快高考了,他不該這樣。可是,那個家,他實在不愿待下去了。父母離異后,他跟著父親。父親喝醉后,不是罵他就是打他。父親說,看到他,就想起了他的母親,于是,父親就把所有的氣都撒在了他身上。
他出來,就不想回去了。去哪里,他不知道;能到哪里,他也不知道。買完車票后,他的口袋里已經沒剩多少錢了。按照他的想法,他就這樣流浪下去,哪怕淪為一個乞丐。因為,他對生活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了。對面的男人并沒有因為他的無禮而生氣,男人拿出面包和火腿腸,說:“吃吧,我帶了不少呢。”說完,不由分說塞給了他。他沒有推卻,他知道,既然流浪了,沒必要那么客氣。
“兄弟,”男人突然神色有些暗淡,說,“這段日子,我的心情很不好,和單位的領導吵了一架,就跑出來了。我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如果你也是出來玩的話,我想和你結個伴……”
男人的話一下子拉近了與他的距離。“大哥,我也是從家里跑出來的。我和你一起走。”兩個落難的人,一下子走到了一起。之后他們游覽了西湖、錢塘江、黃山。十多天的相處,他敞開了心扉,把所有不幸遭遇都告訴了男人。男人很同情他,同時也撫慰他,鼓勵他,讓他重新燃起了對生活和人生的希望。
如果后來他沒有考上大學,如果他沒有到那所高校任教。也許,男人只是他生命中的一個過客。他到那所學校后,驚奇地發現,男人竟然也在那兒任教,姓王,是中文系的教授。
久別重逢,他們又聊起幾年前的事。原來,他從家跑出來的那天,王教授正好去北京出差回來。“當時,我發現你有些不對勁,就決定幫幫你。至于我的故事,那是臨時編的,只是想讓你相信我。”他吃驚地說:“你是怎么看出我的情況來的?”“從你凌亂的衣著、黯然的神色、恍惚的眼神中,最主要的是靠我的直覺。”王教授又是一笑,就像幾年前他們初次見面時那樣,純凈、恬淡,充滿著人性的善與美。
“你的直覺?”“是的,我的直覺。因為,我年輕的時候,也有過和你一樣的遭遇。在路上,一位婆婆收留了我,給了我愛與溫暖,才使我走到了今天。所以,當我試探出你果真是從家里跑出來之后,就決心把你從人生的困境中拉出來。”
那次離家,實在是一次危險的流浪。然而,正是這次流浪,讓他遇到了王教授,
(選自《做人與處世》2009年第5期)
1.請寫出本文的行文線索。
2.作者為什么稱那次流浪為“一次溫暖貼心的流浪”?
3.你認為王教授是一個怎樣的人?
4.請你根據對文章的理解,續寫文章最后一段文字。(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