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教育課程改革中的最新亮點,卻沒有課程標準(只有指導綱要),沒有教材,沒有教參,沒有專職教師,讓任課老師步履蹣跚。農村又面臨經費緊、培訓少、實施難、設備差等困難,怎樣全面繼續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進一步完善這一門課程,探索出一條將綜合實踐活動理念轉變為可操作的一套完整規程,使農村學校綜合實踐活動逐步走向“常態化”,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項任務。結合課改幾年來的經驗,我談談農村學校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資源開發的有效的指導策略。
一、立足本地資源,體現現實性、綜合性、實踐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踐活動課作為一類非學術性、非學科性的新型課程,必須而且也最可能使課程內容最大限度地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如阿城區小嶺鄉的“人間處處有真情”“走進十月”“家鄉的多惱河”等;阿什河鄉的“白菜豐收引起的思考”“我眼中的昆蟲”“大棚蔬菜的種植”;雙豐鄉的“磚”;大嶺鄉的“我是小小的氣象家”;玉泉鎮的“歷史的天空”“喜迎奧運”;料甸鄉的“雪的世界”“吉祥滿族”“走進紙的世界”:蜚克圖鄉的“走進民工”“金魚的顏色觀”“尋根農村話三農”等課題。農村學校特別要先立足本地,從本地區的人文環境、地理條件、歷史背景等具體情況出發,并有機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和生活背景。如根據農村學校當地的自然資源、旅游景點、古代建筑、歷史名人、民情風俗、傳統工藝、民間藝人、愛國華僑、革命前輩、革命圣地、珍貴動物、珍稀植物、特色產業等來確定活動主題。這些課題活動內容可操作性較強,更能凸顯本地特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農村學校應擺脫單一書本知識的傳授,讓學生親身參與、主動實踐,在實踐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農村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最根本特點。實踐證明,農村學校實踐的內容同樣是豐富的,實踐的方式也是多樣的。在農村實踐并不僅僅意味著讓學生作社會調查、參觀、訪問,更重要的是要為學生營造實踐情境,通過引導,讓農村學生自己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特別是學生能夠面對生活世界的各種現實問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主動地去探索、發現、體驗、重演、交往,親歷親為,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真實經驗,從中培養實踐能力。
二、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導,整合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從其本質和實際發揮作用的角度看,更主要的是實施過程所憑借的一種基本學習方式,是應當貫穿于綜合實踐活動所有內容和所有過程中的主導性學習方式,是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大舉措,是新的教育教學觀、課程價值觀在課程教學領域的具體體現。研究性學習與一般意義上的科學研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在研究過程上二者都要遵循提出問題、收集資料、形成解釋、總結成果這樣一個基本的研究程序。但作為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一種基本方式,作為中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歷的一種研究體驗,研究性學習在研究目的、研究重點、結果要求等方面又與成人的科學研究具有很大的不同。在活動中,指導老師負責課題設置、總體計劃的起草、宣傳及學生的組織、分組、分工,活動計劃的制定、審核,學生材料的收集、篩選、整理、修改和再實踐方案指導以及指導各小組長協調各組成員完成結題報告的系列工作,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探究,一起管理,并及時提供應有的幫助。結合農村實際,中小學課題研究可參照下列程序:
1. 選擇課題,調動熱情——動員學生全員參與,確定研究課題。
2. 篩選課題,研討論證——師生共同討論課題研究的可行性,為下一步具體實施研究計劃奠定基礎。
3. 探究課題,激勵指導——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師生之間完全是平等關系。
4. 展示成果,多樣創新——展示成果的形式可以多樣,重在激勵進取。
5. 課題延伸,不斷探索。
6. 課題評估,多元靈活。
在農村綜合實踐活動“常態化”實施過程中,更要整合課程,爭取做到:以勞動技術教育為基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以主題探究為基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以信息技術教育為基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以勞動與技術教育領域為突破口,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如某老師的《大棚蔬菜的種植》就利用了東關村的特殊的社區環境開展了這樣的主題。東關村是阿城區的種植基地,家家都以大棚種植蔬菜為生,所以在自家的大棚的邊角空地自主耕耘種植,建造自己的“實踐園”。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分別在“實踐園”里種植菠菜、香菜、柿子等植物,緊接著在園里播種、澆水、移栽、施肥、拔草、遇到疑難問題時向家長請教。當植物成活時,又分組開展護理活動,并定期觀察植物生長變化的過程并進行及時的記錄,在主題活動時進行交流匯報。 “實踐園”的開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勞動鍛煉的場所和機會,使學生在勞動參與中增長知識,培養勞動技能,體會父母勞動的艱辛,陶冶美好情操,這是傳統的教科書所無法做到的。
以主題探究為基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農村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必須圍繞4大領域,以整合方式進行,以主題活動展開(文化藝術類主題、社會生活類主題、科學技術類主題、科技制作發明類主題、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小主題,短周期;大主題,長周期模式實施。
如某老師的《走進十月》,運用了研究性學習,小組合作等方法,分別就歡度之聲、迷人秋色、黃金之旅、心靈記憶這4個小組以二級主題進行實地考察,調查訪問,照相繪畫,上網查詢、電腦制作,進行了大量的富有實效性的工作,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當時成果展示形式多樣,有圖片展覽、詩歌演講、快板、調查報告、倡議書等,體現了語文學科和歷史學科的特點,活動過程中,學生做到分工明確,各負其責,精誠團結,通力合作,刻苦攻關,積極進取,勇于開拓,不辭辛苦;同時,學會了分析歸納,學會了交流寫作,學會了信息的收集、篩選的方法;也培養了學生的工作能力,組織能力和問題意識,增強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的興趣與愛好、機智與才能得到充分地體現與展示;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磨練了意志,增長了智慧,增強了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傊?,綜合實踐活動課,大大增強了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和信心,有效地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得到實實在在的鍛煉,培養了他們關注社會服務人群的意識和能力,增強建設家鄉的社會責任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理想觀、人生觀。
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與實施過程之中,讓綜合實踐活動課課程資源不再單調。有師資、硬件條件的農村學??梢孕畔⒓夹g為探究的內容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在課時安排上,可以單獨設置每周一節或集中幾周的課時,開展以信息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實踐活動,掌握必備的信息技術基礎,但必須以任務驅動的研究性學習方式進行實施。信息技術教育要注意“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引導學生在思考、探究和理解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應用技術;在操作過程中,鼓勵學生探究原理、總結方法、積累經驗。
如某老師開展的“家鄉的山野菜”的主題活動。資料組同學以小記者的身份調查采訪家長、鄰居、親友、老師和同學,向他們了解山野菜的種類、特點、作用以及經濟價值、藥用價值等,然后回到班級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在資料組同學調查采訪、匯報交流的基礎上,由全班同學到微機室上網進一步搜集關于山野菜的相關資料?,F在的學生,對微機上網很感興趣,他們在網絡中了解到了很多書本以外的知識。如有的同學了解到了山野菜有100多種,有的同學收集到山野菜圖片20多幅。通過上網,大多數同學至少了解了3種以上山野菜的特點、作用以及經濟價值等,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收集資料的能力。在學生充分了解山野菜相關知識的基礎上,老師組織采集小組的同學到戶外去實地采集各種山野菜。在教師的帶領下,讓學生快樂地走出校園,走向大自然。在挖回來山野菜之后,他們就開始小組討論、分析研究、制作標本。有的同學把標本進行了塑封,顯得特別精致和珍貴。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親身參與實踐,親自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在實踐中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在整理、編輯文字資料的同時,有一部分同學依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在教師的指導下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制作了電子相冊視頻。這些電子相冊視頻的制作與形成,充分反映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及在實踐活動中的收獲和成果。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不但積累了大量的文字資料,還建立了電子文件夾,制作了許多標本和電子相冊。
對于農村的學生來說,如何在茫茫的網絡中收集各種資料,離不開教師的正確引導,同學們的互相監督無疑也會為他們自己營造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
綜合實踐活動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為基礎挖掘課程資源,以開展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探究學習為基本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在實踐活動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培養創新精神。在農村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資源的開發、研究與實施,從根本上突破了封閉的教材,封閉的課堂,把學生個體與生活、實踐、學科綜合在了一起。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阿城區教師進修學校)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