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七臺河市特殊教育學校小學高級教師。曾獲得全國青年教師師德演講比賽一等獎,黑龍江省“師德十佳標兵”, 七臺河市級教學能手、骨干教師、優秀班主任、優秀輔導員、巾幗建功標兵、優秀黨員、“感動七臺河十大人民教師”、“感動七臺河十大新聞人物”等榮譽。
從青春少女到人進中年,從特教學校聾生第一個“口語教學”實驗班到七臺河乃至全省第一個“特奧運動班”,從“好老師”到“好媽媽”、“全職保姆”, 面對著智力殘障孩子千奇百怪的病理表現,她既是培智孩子的身心矯正者,又是培智孩子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她不僅每日要上好課,還要給學生洗屎尿褲子……她用16年如一日對殘障孩子無微不至的大愛,默默地奉獻在這個特殊的工作崗位上。那些曾經掰著手指算不清5加6等于幾的孩子們,如今已經能夠在全國特奧會乃至世界特奧會上摘金奪銀了。2002年以來,她所在班級里的學生在全省、全國甚至世界特奧會上勇奪數十枚獎牌。那些曾經連上下左右都分不清楚的孩子們,如今已經被黑龍江省風源食品有限公司聘用就業,可以自食其力了……16年來,她時時刻刻用大愛詮釋“人民教師”的真義和幸福。她就是七臺河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張曉霞。
張曉霞1995年肇東師范特師班畢業后被分配到七臺河市特殊教育學校。那時七臺河市特殊教育學校大多是聾啞學生。做為特教學校第一個“口語教學”實驗班班主任,為了更好地對有殘余聽力的學生進行訓練,她堅持使用高音教學,堅持對聾生聽不見也看不懂的每一個字詞,一遍遍地做口型,一次次地張開嘴忍著惡心,讓聾生把手放在她的喉嚨上感受聲帶的振動,感受發音位置,仔細觀察她出音時舌位的變化,一遍不行,二遍、三遍……練到口干舌燥、嗓音嘶啞,就喝口水休息一會兒,再接著練……慢慢的,學生說得越來越清楚,語言表達能力越來越強。面對家長們的種種感激,她只是說:“這是我們特教教師應盡的責任。”
1997年9月,張曉霞接手了學校的第一個“培智班”。 看著10多歲的孩子走路、說話還不如三四歲的正常兒童,臉上鼻涕和口水混在一起,淌得滿大襟都濕漉漉的,甚至有的連吃飯、洗臉都不會。張曉霞在震驚之余感到特別無奈、沮喪,但是望著那一張張純真的面容和一雙雙無助的眼睛,母愛的天性油然而生。多年以后,她回憶說:“就是從那一刻,我知道我從教的道路從此會很艱辛,我矛盾過,也想放棄,但是我卻不忍再回頭。也許是與這些孩子天生的緣分吧!”
特殊的教育對象決定了特殊教育的艱辛。班上十幾個孩子就有十幾種樣兒,有的滿操場亂跑,有的有暴力傾向,有的走路不走直線,走出個斜線還踉踉蹌蹌,甚至有的連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吃飯、上廁所都做不到……從此,張曉霞開始了艱辛的工作。她陪孩子們一起玩耍,一起吃飯,一起活動,一起學習。沒有現成的教學經驗,她就個性化地對每個學生采用各不相同的教學方法——有的學生是語文學第一冊,而數學卻學第二冊;有的學生數學學第一冊,語文卻要學第二冊。
智障孩子的自理能力極差,女孩子進入生理期的時候,張曉霞就要隨時觀察女孩子走路的姿勢,察看她們的內褲,隨時提醒、督促她們上廁所甚至手把手給她們換上“衛生用品”,連回宿舍時也要為她們準備好晚上用的。一個叫丹丹的10歲孩子,有自閉和暴力傾向,經常尿褲子,身上氣味十分難聞,學生都遠遠地掩著鼻子。為了讓丹丹身上不再有難聞的氣味,為了丹丹能不孤獨地自己站在邊上看著別的同學玩,正處于懷孕期,聞不了一點兒異味的她,堅持每天在授課之余給丹丹隨換隨洗。
多年的特教生涯讓張曉霞完成了由學習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再向創新型教師的蛻變。她總結出,一個良好的班集體應該有一個集體的奮斗目標,只有結合孩子特點讓孩子把班集體建設作為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事情,他們的積極性才能真正地被調動起來,班集體才能形成強大的凝聚力。經過認真的思考,在學校特色辦學理念的引領下,張曉霞把七臺河教育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培智班辦成了七臺河市乃至全省第一個“特奧運動班”。她和體育教師攜手合作,利用每天早、中、晚業余時間一起陪學生訓練,有時候休息日也不休息。功夫不負有心人,創新的想法和行動,為她和她的孩子們贏得了成功的機遇和展示自己的機會。她班級里的學生從2002年開始,先后在省殘運會、全國特奧田徑大連站、全國特奧會甚至世界特奧會上勇奪包括首枚金牌在內的數十枚獎牌。成績是輝煌的,但過程卻是艱辛的:2005年8月,在去往大連比賽的火車上,一個女孩生理期到了,弄的床鋪、衣褲到處都是,另一個女同學因為鬧肚子,竟然拉在床鋪上。刺鼻的氣味把同車廂的人都熏走了……張曉霞忍著難聞的氣味,不斷地擦洗……終于讓列車員都為之感動不再只是責備了。
為了這群特殊的孩子,在帶領學生比賽前,張曉霞給自己僅僅10個月的女兒斷了奶;為了這群特殊的孩子,她曾經一整天奔波往返在風雪連天的嚴冬里,但此時她75歲的老母親正犯哮喘病坐在冰涼的炕上……
每位教師都有一本工作日記,而張曉霞卻把工作日記視為“母愛日記”,日記記載的像是學生的 “母愛資料庫”——孩子的殘疾原因,孩子對哪種藥物和食品過敏,孩子家的聯系方式,孩子打過什么疫苗……
發自內心的對學生的愛與呵護,也讓張曉霞收獲了很多:一次語文課上,張曉霞在給學生削鉛筆的時候,不小心削到了手指,流了許多血。當時她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想告訴同學們,用這種刀時一定要小心,于是舉起手說:“同學們,你們看,剛才老師不小心把手弄了一個大口子。”為了讓學生加深印象,她故意用右手擠口子,頓時鮮血滴答滴答流了下來。卻沒想到,忽然之間她眼前已變成了一片白——有好幾只小手拿著大團的衛生紙遞過來,速度之快是平時教學中從來沒有看到過的。為了不辜負孩子的好意,每個學生的紙她都用一點;一名學生不知從哪找來的一根已經斷了的皮套遞到她手中;還有一名學生跑到了講桌前拉開抽屜把她們平時做游戲用的毛線繩抽出一根給了她。一股暖流涌上張曉霞的心頭,多么可愛的孩子啊,雖然他們的行動很簡單,但是真摯的關心和回饋卻讓她感動得熱淚盈眶,她覺得自己付出的辛苦和遭受的痛苦都是值得的,她的愛與尊重為智障學生點亮了盞盞心靈的燭光。
無數個感人至深的奉獻故事在時光中悄悄地流逝了,但是真情卻印在孩子們的心里。有人問她:“你累嗎?”她說:“今生即便與忙碌結緣,卻感到很充實。累也是一種追求,是人生的另一種享受。”在特教工作中,張曉霞收獲到了充實和快樂,也感受到了勞累和辛酸,但她依然無怨無悔,她要在特教事業這片神圣而又充滿希望的土地上,用愛的甘露,使干涸的原野開滿鮮花。她用圣潔的師之大愛詮釋了“人民教師”的真義和幸福……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