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表看來,這是一個優雅如一株水仙、嫻靜似嬌花照水的女子。細聊下來,才發現她并不是那么好靜,反倒是一個愛“折騰”的人,且把苦樂都融入其中。
2011年開始,微博營銷熱潮席卷中國企業。在杜蕾斯、薇婷、滴露風靡微博的同時,利潔時家化(中國)數字營銷主管陳慧菱也吸引了各大媒體的關注,從幕后走向臺前。
微軟IT女
上個世紀90年代初,臺灣開始掀起互聯網風潮。那時陳慧菱剛邁進大學校門。雖然學的是統計學,但她對專業的熱情遠不及互聯網。她開始瘋狂迷戀起上網,并和老師學習架構網站,建立自己的BBS、FTP、Web站。現在回想起來,陳慧菱說這是她步入互聯網行業的第一步。
因為這樣一個愛好,需要購買大量電腦等物什,課余陳慧菱開始兩份工作的生涯:白天做一份工作,夜晚還兼職給電腦雜志寫稿。1997年底,臺灣微軟的人發現了她的文章,并主動找她為當時的微軟官方網站提供內容支持,包含網站的素材與所有電子報的制作服務。“那時互聯網在全球尚未普及。只有少部分高科技企業架設官方網站,還沒有完整的網絡營銷概念,主要營銷方式以單項的Push(推)為主。”
一個普通大學畢業的社會新人,能有機會服務微軟這樣大的國際企業,讓陳慧菱很高興。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她接觸到微軟公司很多優秀的人,認識到內容的重要性。“我們說內容為王,首先就要了解受眾特點,知曉他們喜歡閱讀的內容和方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做內容和做營銷其實是相通的。”
與此同時,白天的工作還在繼續,“換了很多工作,從事過書籍出版事業、電信業、百貨業與互聯網等行業,直到2005年才正式加入臺灣微軟任網站營銷經理。先前雖跨了許多行業,但都是和IT相關的工作。只有微軟的工作我一直沒有放棄。”陳慧菱說,彼時微軟正是上升最快的時機,企業文化也很棒,因而對她有著致命的吸引力,見識到之前從未見過的世界。
現在回憶起來,陳慧菱稱包括微軟在內的多份工作積淀對她幫助很大,“比如編輯、印刷、美術設計、網頁制作等等,由于擁有這些經驗,所以現在在工作中接觸到會比較游刃有余。”
追逐科技的營銷人
在加入快消品行業——利潔時公司前,陳慧菱大部分時間都在IT行業從事數字營銷,其中在上一個東家微軟就待了5年。
2005年11月,陳慧菱到北京出差,朋友開車帶她從北京去西安游玩。“車行至黃河第二大橋的時候,正是黃昏十分,落日余暉、一眼望不到頭的大橋以及黃土高坡的奇特地貌,組合成了一幅絕美的畫面,氣勢恢宏,令我十分震撼和感動。從那個時候起,我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到大陸來。”陳慧菱介紹。
但是,當時臺灣微軟規定不可以直接跳轉到大陸來工作。所以陳慧菱開始尋找新的工作機會,終于在2006年秋天成功轉戰到北京工作。一年后,因工作意向的變動,陳慧菱重回微軟中國,開始從事在線營銷和公關工作。
2010年12月,陳慧菱跨界進入快消品行業利潔時,主管公司旗下所有品牌(杜蕾斯、滴露、薇婷與爽健)的數字營銷。和之前熟悉的IT行業相比,這個相對陌生的行業帶給了她更多挑戰。
回顧起來,在她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地域橫跨兩岸,業務涵蓋范圍從中國臺灣、大中華區、亞太+印度到現在除了西歐與北美的全球區域。而營銷領域也從“Online”進化到“Digital”。
“在微軟的時候,大家還是說在線營銷(Online)。如今,市場上已經都改稱數字營銷(Digital)了。”這其中,陳慧菱認為科技的推動力很大,“科技總是可以滿足人類的想像空間,只要有創意,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所以身為一個‘追逐科技進步’的營銷人員,名片上的職銜除了專員、經理這種必然變化外,前綴也從Webmaster(網絡主管)、Communication Manager(市場推廣經理)、Online Marketing Manager(在線營銷經理)變成Digital Marketing Manager(數字營銷經理)。”
她認為變化最巨大也就在這一兩年之間,“我個人認為Online變為Digital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智能移動通訊設備(如iPhone、Android)的普及。”科技改變人們的行為,也使營銷戰場從互聯網拓展到全方位的數字空間。“大環境的改變,社交網絡的快速發展,使得原本單向的溝通,變成互動導向,內容提供方不再是企業,有更多用戶制造的內容,付費媒體(Paid Media)的力量逐漸向免費媒體(Earned Media)靠攏。營銷從平面變成立體,從2D變成三維。”
對于微博營銷,陳慧菱表示,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溝通工具,穿透力非常強,但也潛藏很多危機。“所以那些游走在危險和不確定邊緣的事情我們不會去做,以杜蕾斯官方微博來說,節節上升的粉絲與互動固然可喜,但背后更多的是戒慎恐懼的小心經營。對于一些還沒想好是否要做微博營銷的企業,我建議要慎重,做不好有可能會適得其反。”陳慧菱同時表示,微博只是整個數字營銷策略中的一環而已。好的數字營銷需要有整體的策略,并不是開了微博就擁有一切。
營銷的變與不變
總結從業十年的變化,陳慧菱有兩點“不變”的心得:其一是,營銷中心思想是永恒不變的;其二是,永遠不變的就是不停地改變。“這兩點聽起來很平常,但一路走來,并不容易。”
首先,永恒不變的是營銷思想。“隨著科技的進步,市場上有許多創新手段和充滿創意的點子,讓營銷的道路似乎變得絢麗無比,此時很多‘為做而做’的營銷事件就應運而生了。這些事件穿上很美麗的糖衣,看似成功,不過等到衡量投資報酬率或其他指標時,就變得不堪一擊。”
陳慧菱舉例說多年前有一國際大型企業為新產品上市舉辦發布會。為吸引眼球,不惜斥巨資請當紅男女歌手演唱,非常轟動。但結果卻是:媒體、受眾對演唱會印象深刻,卻忽略了該企業及其推介的新品。“創意也許不錯,但沒有好好操控,整個活動都沒有提到產品信息。據我所知,結案報告的數字很漂亮,PR Clipping(簡報)、網站流量注冊量、活動到場率無一不佳。只是該產品一年后悄然下市了,因為產品的推廣不到位,前端賣不出去。”
對于好的營銷策略,陳慧菱也分享了一個過去執行的小案例。“這個案例非常簡單——花10000元訂制1000個印了公司標志的實用小禮品;花1000元請外包商制作一個精美的電子宣傳郵件(EDM),郵件中的用字遣詞非常親民,親切地請目標客戶訂閱我們的免費電子快訊,并順便告訴我們近期的購買意向,前1000名加入該活動的客戶可以獲得小禮品。其余剩下的預算,就花在郵遞與購買意愿確認的溝通費上。最終,這案子以7萬元人民幣的營銷費用,締造了70萬美元的銷售機會。”
陳慧菱認為這個案子有兩個重點。首先,選用的EDM寄送名單是公司內沒人要的垃圾名單,因為這些名單沒有出過單子,通過傳統營銷模式接觸的花費太高。其次,EDM文字放下身段,用客戶能夠理解的文字與他們溝通,加上提供看起來比較多的中獎機會,很容易讓這些原本沒被照顧到的客戶敞開心胸接納。“營銷的中心思想是聆聽,了解客戶的需求,并提供他們想要的產品或服務。所以不管時代怎樣進步,科技如何翻新,絕大多數時候不需要很酷很炫的營銷手法,只要抓住重點,平實又簡單的做法,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何做一個好的、不被淘汰的數字營銷人員?“首要的就是喜歡學習,愿意不停地接受新知識。同時,數字營銷人員還需要保有非常謙遜的心態,隨時檢討并調整自己的想法或營銷策略。沒有永恒的‘大師’和‘專家’,也許走著走著,在街角咖啡廳又誕生出一個響當當的Somebody!”
陳慧菱笑言,“還記得我在加入目前任職的公司之前,并沒有真正微博營銷的經驗。因此只好憑著國外經驗的思路以及過去在線營銷的積累,逐步摸索出新的策略與做法。數字營銷如此瞬息萬變,誰也不能確定接下來風會往哪兒吹,所以要不停地學習,不停地嘗試,挑戰每一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