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業結構的升級需要區域金融提供新的服務,不斷優化的區域金融服務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條件。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將產生對金融業發展的多種需求,企業對于金融服務的需求不再僅僅停留在傳統單一、統一的信貸需求滿足層次上,而是更加多元化的、個性化的融資與理財相結合,注重供應鏈融資與資金需求管理相結合,兼并與重組融資需求相結合。
關鍵詞:金融需求 產業結構 影響
一、金融影響產業結構的機理分析
(一)金融影響產業結構的內在機理
金融對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影響,即金融活動直接作用于資金分配,進而作用于其他生產要素的分配;直接作用于資金流量,進而再作用于資金存量,從而直接或間接作用于產業結構。通過資金形成、導向機制和信用催化機制,改變資金供給水平和配置結構,推動產業結構高級化。一是資金形成機制,是指金融機構通過提高要素投入的絕對水平,推動國民經濟總量的增長。二是資金導向機制。資金導向機制主要基于兩點,即商業性金融的利益競爭機制和政策性金融的校正補充與倡導機制,它們共同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協調發展。高級化的資金的運用結構決定了產出結構的變化,而產出結構變化反映資金分布狀況,金融也正是通過資金形成,導向機制和信用催化機制,改變資金供給水平和配置結構,推動產業機構高級化,產業結構發展的中心問題是資金問題,哈羅德-多馬模型指出資本形成規模對于工業化進展具有重要意義。
信貸資金投入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主導力量,其運行態勢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整個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的方向,其作用可以歸納為,第一,信貸資金投入的規模效益,在正常情況下,資金投入規模與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進程呈正方向變動,第二,信貸資金投入的結構效益,信貸資金的不同投入結構所帶來的結果差異,投資結構適應了需求結構的要求,由投入所形成的生產力就能及時形成有效供給,表現為經濟增長,第三,信貸資金投入的滯后效益,資金投入結構決定著固定資產存量結構,從而影響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二)金融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
1、有利于產業資本的形成。產業資本的形成是合理投資的基礎,在缺乏一個有序和良好的金融市場時,居民屬于被動儲蓄,投資機會少,收益少,從而居民儲蓄意愿很低,消費會增多,這妨礙產業資本的形成。在產業的啟動階段,在高新技術的研發階段,在產業重組并購階段,都離不開產業資本的支持,這與儲蓄的意愿增加是分不開的。這也減少了依賴政府財政支出,減少了隱性通貨膨脹的風險。
2、金融市場具有價格發現功能。價格發現是指要素價格由市場調整達到均衡的過程。這是證券市場的核心功能。在證券市場上,企業的價值和所在行業的價值都會在股票價格里面反映出來,這引導企業通過IPO和二級市場交易的方式,申購股票和轉讓股票,獲得進入不同產業的機會。這就打破了企業直接投資上存在的地域限制,也突破了非國有企業在行業準入方面的限制。
3、資本市場克服了銀行信貸的局限。在以國有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制下,農村與非國有企業基本上是被排斥在銀行信貸門口之外的。這使得農村經濟得不到金融資本的支持,而第三產業除了電信、郵政、銀行等較好的貸款條件外,大量以非公有制單位為主體的商業部門往往得不到銀行的支持,這就影響了農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
4、克服工業專用資產轉移的障礙。在工業化的后期階段,資產專用性越來越強,不管是政府主導下的投資,還是市場引導的投資,一旦投入,成為了沉沒成本。由于人均GDP增長緩慢,造成反復重工業化的假象,不利于產業的轉移和升級。金融市場的發展催生出“二級證券”,實物資產的轉移成為證券的轉移,交易成本大大減少。
5、有利于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現代經濟增長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隨著新技術的應用出現產業結構的跨越式發展。而高新技術的研發,是需要長期資本作為支撐的。長期信貸和證券市場就提供了這一功能。
二、產業升級過程中的金融需求分析
(一)資金支持需求。產業升級過程中資金需求呈現總量大且期限長的特點。無論是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接續產業,還是培育替代產業和新興產業,尤其是處在轉型階段初期的企業,由于要大量引入和升級包括資產設備、技術、人力資源等在內的各種經濟轉型要素,必然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以啟動轉型目標體系。同時產業結構通過更新或者重置而實現調整的過程,特別是培育和構建科技含量高、附加價值高、具有廣闊前景的新興產業,改善基本環境,完善產業鏈條,擴大產品市場,往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而資金從投入到產出,周期長,回籠慢,資金運用的流動性程度相對比較弱。
(二)金融服務需求。隨著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客觀上對金融市場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求方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業務類型,而是越來越注重現代化結算、價值組合、風險控制、信息咨詢等更高層次的金融服務。同時需求方會更多地結合個體實際要求金融部門提供差別化的金融服務,即個性化、非標準化的需求呈上升趨勢。此外,基于金融設計的人力資源缺乏和成本考慮等因素,需要金融部門為其提供解決其總體需求的一攬子金融服務和綜合性方案。
(三)金融產品需求。一是隨著溫州主要產業的整合升級,將產生對企業并購、資產重組等方面投資銀行服務的大量需求。在問卷調查中,11%企業有并購融資需求,33%企業有財務顧問需求,6.67%企業有私募股權需求。二是溫州經濟格局以民營經濟為主,全市有14萬家民營企業,有信貸關系企業只有6萬多家,貸款覆蓋面不足50%,眾多的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不能得到滿足。中小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仍會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占其金融需求主要部分。三是隨著跨國企業擴張步伐加快,產生諸多需求,如并購貸款需求、理財需求、資金營運和高效率轉移需求等。
(四)資本市場需求。隨著產業結構升級的進行,溫州的大企業已經到了質變的關鍵點,再單靠傳統的民間融資加銀行抵押貸款獲取資金,已很難保證企業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逐漸認識到上市并不是簡單的一種融資渠道,進入資本市場能引進戰略投資者,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控制更多資源;同時更是溫州民營企業實現從家族制企業向現代公眾公司的跨越和蛻變,進行產業調整、完善企業治理結構、提高企業社會形象的一條重要途徑。據了解,目前溫州市企業上市梯隊已經形成,有44家企業正在做上市的準備工作。在問卷調查中,有3.33%企業有IPO需求。
(五)現金管理需求。現金管理服務可以有效解決連鎖企業和擁有眾多分支機構的企業集團在財務管理過程中,資金回籠不及時、資金歸集成本高、資金往來占用人力大等難題。一般專賣店訂貨要經過五項流程,分別是專賣店發起訂貨、購貨款通過銀行匯款匯入、集團財務部門確認收款、財務部門通知銷售部門、銷售部門安排發貨。其中匯款、確認收款和通知到賬是訂貨流程中耗費時間和人力最多的環節,很難對訂單做快速處理。通過現金管理服務,訂貨流程縮減為三項,分別是專賣店發起訂貨、集團財務發起扣款、銷售部門根據扣款清單和訂單安排發貨,省去了匯款和確認收款的兩個環節,流程得到簡化。資金的快速安全回籠,縮短了集團的收款周期,可將應收款迅速轉化成運營資金,有效提高企業資金使用率。在問卷調查中,30%企業有應收款管理需求,16%企業有應付款管理需求,37.33%企業有賬戶管理需求。
三、金融供給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金融支持的結構性缺陷阻滯了金融需求的實現。從融資渠道結構看,間接融資占絕對地位,直接融資不足,企業很難從資本市場獲取長期資本性資金。風險投資基金的缺乏嚴重制約了誕生期企業和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從信貸結構看,一些金融機構仍然存在信貸壘大戶的傾向,大企業貸款輕而易舉,存在過度融資現象。小企業結構性融資困難局面并未真正得到明顯改善。抵押貸款占到全市全部貸款的80%以上。且大多投向了交通、電力及大型工業項目,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產業集群,很少能獲得中長期貸款的支持;從風險分散與風險規避角度看,盡管近幾年商業銀行在貸款程序、手續方面有所改進,但仍有一套嚴格的操作程序及客戶準入門檻,一些新興高技術企業與中小企業被邊緣化。商業銀行的風險分散、風險規避與風險偏好條理化問題,使得銀行的低風險業務品種發展較快,高風險高收益業務的開拓緩慢,同時使得經濟發達地區產業集群受到銀行偏愛,不發達縣域的產業集群不能得到較多的支持;從信貸政策設計角度看,金融供給要更多考慮不同融資政策、生態環境下,不同企業發展階段中的不同需求,改善金融供給的針對性。
(二)商業銀行創新能力及金融服務能力不足制約了金融需求實現。一方面商業銀行金融創新能力不足。我國目前仍然是處在以分業經營為基礎的分業監管格局之下,監管部門之間權力和職能的交叉與缺位,使某些領域出現監管缺位或管制過度現象,這使得金融機構跨越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創新業務能力受到阻礙,創新業務的空間有限。另一方面缺乏差異化的金融服務能力。目前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間接融資體系的供給主體,在管理水平、人員素質、經營效率、營銷能力、經營理念整體不高的現實條件下,缺乏實施差異化經營戰略的能力,往往是經營管理趨同,金融產品趨同,不能滿足產業升級過程中差異化的金融需求。問卷調查顯示,企業對銀行服務不滿意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服務類型雷同化(40.33%),新的金融產品少(38.33%),沒有主動考慮企業的實際需求(26.67%)。
(三)農村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和滿足程度偏低。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目前,國有銀行商業化從欠發達偏遠鄉鎮撤出,保留機構主要都在經濟發展的重鎮,欠發達鄉鎮目前僅有農信社和郵政儲蓄銀行網點。雖然近年來信用社的存貸比一直在高位運轉,但相對于農村日益增長的貸款資金來說,仍是“杯水車薪”。靠信用社“一農支三農”的局面,使農村金融資金供給嚴重不足,制約了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力度。同時,農村金融資源價格整體偏高。2009年上半年,農村合作金融機構6個月內貸款的平均利率為7.543%,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077個百分點。此外,與日趨完善的城市金融相比,農村金融服務無論在結算方式、經營理念、服務手段還是服務對象方面,都呈現出“貧困化”趨勢。
四、有效滿足產業升級過程中的金融需求的建議
(一)通過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一是積極引導有條件的企業上市。二是要大力培育市場中介機構、綜合服務類券商、經紀類券商,積極培育具有證券從業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三是大力發展風險投資機構,為誕生階段的集群中小企業提供股權類融資,通過“高風險高收益”的市場激勵來為具有較高投資風險的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支持,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四是建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和大力發展投資銀行業務,滿足企業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方興未艾的資產重組、企業改制和并購、對外項目融資等業務需求。
(二)統籌兼顧信貸總量調控和結構調整,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一是圍繞產業規劃,支持傳統產業新型化。二是集中金融資源,大力支持新興產業規模化。通過信貸政策指引和積極支持企業上市融資、發行債券等渠道,引導資金流向新興支柱產業領域。三是加強和改善金融服務,降低批發零售、餐飲、連鎖經營和物流配送、中介和信息咨詢以及設計裝飾等服務行業融資的門檻,大力支持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助推溫州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進程進一步加快。
(三)加快金融資源整合力度,充分發揮金融整體支持功能。一是進一步整合區域性金融機構資源,支持地方金融機構深化改革,大力推廣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新型金融組織,壯大地方金融機構實力,進一步引導外資銀行、保險、信托機構、國際投資銀行等戰略投資者的進駐,增強金融市場活力。二是合理引導民間資金投向,提高民間資金使用效率。加強對民間資金的引導和服務,允許民間資本參與重點項目、重點工程建設,支持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和政策扶持的產業,彌補財政和信貸資金支持力度的不足。積極調動民間資本參與投資,主要適用于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民間資金介入相關領域的監管,完善相關政策法規,規范民間資金運用。
(四)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一是通過改革,完善農村金融市場體系。積極推進郵政儲蓄銀行、村鎮銀行以及小額貸款公司等改革試點工作,促使農村金融機構組織形式趨于多樣化,進一步滿足農村對金融的客觀需求。二是金融機構特別是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要結合自身主營業務市場的發展狀況,應對現有的服務功能進行延伸,充分利用現有市場的基礎,對農村客戶群體提供個性化服務。三是要推動農村金融服務的創新。要通過發展農業保險、農產品期貨市場、小額信貸等多種形式的金融服務,推動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五)加強金融創新,增強對產業升級的金融支持的深度與廣度。一是處理好金融監管和金融創新的關系,使得現有市場環境下的金融企業對其經營戰略進行調整,將金融創新作為長期競爭格局中保持商業銀行、合作銀行競爭優勢的長遠發展戰略;二是應根據經濟環境和金融業發展的特點規律,有步驟、分階段地實施混業經營的制度模式,拓寬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提高金融資源整合的效率;三是金融企業的創新產品必須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整合各項資源,強化創新意識,明確創新方向,加強金融產品開發的連續性,提高金融創新的深度和廣度。
(六)實行差異化營銷,建立與多樣化金融需求相匹配的微觀經營機制。一是金融產品的差異化。差異化營銷所追求的“差異”是產品的“不完全替代性”,有差異才能有市場。二是客戶市場的差異化。不同類型的客戶有著不同的金融需求,差別化營銷就是要求商業銀行通過市場細分,突出“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理念,提供具有區別性、針對性和個性化服務的能力。三是資源配置的差異化。要盡可能多地提供高附加值、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結合自身的產品資源和部門資源,研究制定部門聯動營銷和產品組合營銷方案,不斷提高客戶的忠誠度。四是服務手段的差異化。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網絡優勢,加大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的營銷力度,不斷開發新業務,為不同價值的客戶提供最有效的服務手段,最終實現銀企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陳志楣,楊德勇.產業結構與財政金融協調發展戰略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2.王偉.產業集群的金融需求與金融促進.金融理論與實踐,2009(11)
3.陳聰.我國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研究.統計與決策,2008(9)
4.伍海華,張旭.經濟增長·產業結構·金融發展.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5)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溫州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