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子政務是世界各國政府管理電子化的核心,使“推動電子政務的發展,促進政府信息化的實施”成為政府管理改革與創新的基本方向。在實施電子政務的發達國家之中,美國是起步較早、發展最迅速的國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對我國政務信息化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本文主要從電子政務的管理機構、發展戰略、應用系統、觀念轉變、政策法規、信息安全、資源整合等幾個方面闡述了美國電子政務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關鍵詞:電子政務;美國;發展;啟示
20世紀90年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應用,使電子政務的發展成為當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領域之一,成為政府管理領域出現的嶄新事務。目前,電子政務的發展程度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政府管理改革和衡量國家競爭力水平的標志之一。在發達國家之中,美國的電子政務起步較早,并且發展迅速,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已進入擴建和推廣實施階段,其成功經驗對我國及其他國家具有很好的啟示意義。
一、美國政府電子政務的發展概況
美國電子政務工作源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1992年克林頓總統就任時宣布,他領導的聯邦政府將是一個電子化的“少紙”政府。1993年,克林頓政府成立了“國家績效評估委員會”(N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 Committee,NPR),NPR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后,遞交了《創建經濟高效的政府》和《運用信息技術改造政府》兩份報告,提出應當用先進的信息網絡技術克服美國政府在管理和提供服務方面存在的弊端,使得構建“電子政府”成為美國政府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揭開了美國電子政務建設的序幕。1994年12月,美國政府信息技術服務小組提出了《政府信息技術服務的前景》報告,要求建立以顧客為導向的電子政府,為民眾提供更多獲得政府服務的機會與途徑。1995年和1996年,克林頓政府先后出臺《政府紙張消除法案》和“重塑政府計劃”,要求各部門呈交的表格必須使用電子方式,盡可能在2003年10月以前實現政府辦公的無紙化作業。2000年6月,克林頓宣布“要在3個月內建成一個超大型電子網站-第一政府網”,旨在加速政府對公民需要的反饋,減少“橡皮圖章”和工作環節,讓公眾能更快捷、方便地了解政府。9月,美國政府開通“第一政府”網站(WWW.Firstgov.gov)。2001年,總統布什決定將電子政務從“以信息技術為中心”變為“以公民為中心”,以促進政府與公民的互動、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改善政府對公民的服務和反饋能力。
縱觀美國的電子政務,按照用戶的不同其可以分為政府-公民、政府-商界、政府機構之間、政府內部四大類型,并在發展中形成了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網站多、網連網、分類細。美國聯邦級的行政、立法、司法部門都擁有獨立網站,州及地方政府也擁有規模不小的網站,就連地處偏遠地帶的一些不起眼的小地方也照樣建立了網站。
第二,注重實際應用。美國電子政務把為企業、公眾服務、實現資源共享放在重要地位。例如,美國全國各地及在加拿大、墨西哥工作的美國公民,都可以通過財政部的收入和稅務報告系統,申報自己的收入,交納個人所得稅。
第三,重視信息安全性,制定了統一的規劃和技術標準,以此來規范和保障電子政務的發展。美國制定了《政府信息公開法》、《個人隱私權保護法》、《美國聯邦信息資源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以對電子政務發展起著保障和規范的作用。
最后,具有完善的管理體制。在美國,電子政務又被稱為“虛擬政府”,它的籌劃和建設基本上是由聯邦政府統一發起、組織和調控。而在聯邦政府下面,又有著或自發組織或由政府組織或由一些公益性組織組成監管電子政務的組織機構。
二、美國電子政務對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的幾點啟示
根據我國軟件評測中心最新發布的《2010年中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報告》顯示,僅有15.8%的用戶對政府網站表示“滿意”,78.5%的用戶表示“很不滿意”。報告認為,老百姓對政府網站的不滿意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想要的內容沒有”,“網站上的內容不實用”和“網站內容和政府的業務結合不緊密”。報告還指出,中國多數政府網站目前對公眾需求最迫切的教育、社保、就業、醫療、住房、企業開辦等服務的覆蓋率“比較低”;此外,各級政府網站普遍存在讓用戶“看不懂,不好用”的缺陷;內容偏離業務,真正與本部門業務相關的信息和服務少之又少;在線服務和政民互動方面也表現較差,只提供表格下載、打印服務的政府網站占到36%,開通了在線咨詢和在線申報服務的僅占24%和14.5%。在互動留言中,“已閱”、“我沒時間和你閑扯”、“請與**聯系”等質量不高甚至推諉敷衍的答案,依然在相當程度上存在。由此可見,我國電子政務還存在很多問題,其發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鑒于美國電子政務的最新發展趨勢,我們在推廣電子政務時可以吸取其經驗,及時對我國目前具體實施中的電子政務工作進行適當的調整。以下幾點是我們在推廣電子政務時應考慮的:
第一,建立權威的電子政務管理機構。美國的電子政務工作是由美國聯邦政府統一發起和組織的。在聯邦政府下面,還有自發組織、由政府組織或者由一些公益性組織,共同組成監管電子政務的組織機構。而我國尚未形成一個權威的電子政務管理部門,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沒有對電子政務進行全面規劃,建設體制、運行機制也未建立,各行業、各部門的重復投資現象比較嚴重。沒有強有力的統籌領導,利益沖突無法協調,標準規范無法統一,系統無法一體化,資源無法共享,重復建設就無法避免。
第二,制定明確的發展戰略。美國制定了明確的電子政務發展戰略規劃并有法律、政策和具體的計劃保證戰略實施,因此得到了全社會的認同。我國在一些綱領性文件中,提出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戰略思路,卻沒有明確提出電子政務的戰略規劃。結合我國國情,我國有學者提出電子政務戰略定位應該包括:(1)加快政府職能轉變;(2)優化政府業務流程;(3)積極推進公民參與,改進公共服務。
第三,建立和維護應用系統。應用系統的建立關系到實際的應用,是發揮整個電子政府的功能的一個具體表現,會使政府對城市和社會的管理工作水平真正上一個臺階。它在電子網絡政府建設過程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一般應與數據庫的建立同步或更早一點。
第四,轉變觀念,提高政府工作人員對電子政務本質的認識。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來創新和規范政府管理方式,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關鍵是需要轉變觀念,真正了解電子政務的含義。美國的“以公民為中心”的電子政務建設理念,得到了政府人員和社會公眾的認可,因此在戰略實施中能夠順利進行。故而,我國政府一方面需要對公務員中普及電子政務知識及計算機應用,另一方面還要加強對電子政務與傳統的政府管理差異的認識,從而徹底擺脫傳統行政觀念的束縛,真正做到與人民、企業平等對話,這就預示著除了涉及國防、外交等國家機密、商業機密與個人隱私外,政府應無保留地提供信息資源以形成社會共享,同時認真聽取來自公民、企業的意見。
第五,制定電子政務相關的政策、法規。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是推動電子政務發展的動力。美國頒布了《政府信息公開法》、《文書工作消失法》、《個人隱私權保護法》、《個人隱私權保護法》、《互聯網購物免收購物稅法》、《聯邦政府采購改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對電子政務發展起著重要的保障、規范作用。但我國在電子政務的立法方面嚴重滯后,目前只有行政機關對互聯網管理出臺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規,雖然頒布了《電子簽章法》,可對于如何促進電子交易、使用電子簽名的具體步驟及電子支付還沒有制定配套的法律,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電子政務的發展。
第六,防范黑客入侵,重視信息安全、個人隱私。隨著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的逐漸普及,公眾在享受網絡帶來的眾多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個人隱私通過網絡被非法竊取和擴散的威脅。而且,政府網絡連接到全國各地、千家萬戶,要是疏于防范,很可能會讓黑客得逞,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因此,信息安全是當前實施電子政務的首要問題。美國每年花在網絡安全對策上的費用就高達20億美元。目前我國在信息技術方面的整體研發能力還有待提高,政府的信息安全技術必須自主開發,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的電子政務的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
第七,實現整合資源、信息共享。將政府各部門系統內的縱向專業網絡與各級政府的橫向網絡整合到全國政府專網上.會發揮更大的效用。我國需要對現有的網絡資源進行統一整合,避免重復建設和浪費。
第八,注重政府與公民的互動、交流。使政府更加并且更容易接近民眾、傾聽民眾聲音,使民眾更容易而且有更多的機會了解政府、了解政務,是我國實施電子政務的宗旨,以達到政府與民眾雙向溝通與交流的目的。因此,我國電子政務應該以公眾為中心,而不是以官僚機構為中心,注重政府與人民的溝通。
三、總結
總之,在電子政務建設方面,我國與各主要發達國家的差距還是比較大,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借鑒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電子政務發展的經驗,對于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對我國電子政務的研究和實踐,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徐紹史.加速政務信息化建設規范和創新政府管理方式[J].中國行政管理,2002(5).
[2]周宏仁等.電子政務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2.
[3]吳江.推行電子政務與政府管理創新[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2.
[4]汪玉凱.中國電子政務的功能定位與政府[J].信息化建設,2003(8).
[5]周宏仁.電子政務全球透視與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D].信息化建設,2002(4).
[6]于施洋.美國電子政務研究的進展及其啟示.信息化建設,2007,06.
[7]cegov.美國電子政府的特色.中國電子政務咨詢網.2007,9,27.
[8]李廣乾.聯邦政府組織架構(FEA)與美國電子政務政策的轉型.電子政務工程服務網.2007,08,26.
[9]劉鑫.對我回電子政務建設的思考[J].河南科技,2006,(4).
[10]康莊.國外實施電子政務的啟示[J].科教與經濟,2002,(2).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法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