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購買力平價理論經常被各國作為匯率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據之一,也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匯率決定理論。從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我國匯率制度較為穩定,經濟發展較為平穩,因此本文以這10年間的人民幣兌美元名義匯率和中美兩國消費者價格指數為樣本,對其進行協整檢驗。結果表明,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被購買力平價理論所解釋,但中美兩國物價指數對人民幣名義匯率的影響并不十分顯著。
關鍵詞:人民幣;購買力平價;Johansen;協整檢驗
一、引言
購買力平價(Purchase Power Parity,簡稱PPP)直接基于貨幣價值本質來解釋匯率,一直被各國作為制定匯率政策的重要依據,也是比較各國宏觀經濟發展狀況的理論基礎。
近年來出現了一些有關人民幣匯率是否符合購買力平價的研究,但結論各有差別。張曉撲(2000)基于1979-1999年的對數時間序列,采用Johansen協整檢驗和EG兩步法,檢驗人民幣美元匯率、中美消費者價格CPI指數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結論認為人民幣匯率不符合購買力平價。隨后,許多學者通過分析中國近30年的匯率政策,認為自1996年12月后人民幣的匯率政策是較穩定的,如邱冬陽(2006)基于1997-2005年的中美生產價格指數作為樣本,得到匯率是向購買力平價匯率回歸的,王一川等(2009)通過對1994-2008年整體時段和分時段數據分析,認為人民幣匯率無論在1994-1997年間還是1997-2005年間都是不符合購買力平價理論的。
我國在1997年前的匯率制度并不穩定,無法反映可貿易品的一價定律,以1997年作為研究基年是較為科學合理的。因此,本文將使用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沒有結構變化的名義匯率的月度數據和中美兩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的定基環比價格指數作為樣本數據,采用ADF單位根檢驗和Johansen協整檢驗等方法,檢驗人民幣和美元之間的購買力平價是否成立。
二、建構模型
購買力平價理論提出貨幣的價值高低在于其購買力的大小,因此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率應取決于貨幣間的購買力的比值,也就表現為各國物價指數的比值,也稱作絕對購買力平價或“一價定律”,即:
Et= Pt / P*t, (1)
其中, Pt表示本國商品在t期的一般價格水平;P*t 表示同期國外商品的一般價格水平;Et表示直接標價法下的本幣第t期的名義匯率。
但是在現實社會中,極少發現“一價定律”或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在實證檢驗中成立。隨后,學術界都轉向運用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來研究匯率。
相對購買力平價是將匯率在一段時間內的變動歸因于兩個國家在這一段時期中的物價水平和貨幣購買力水平的變化,用公式表示為:
Et /E0 = (Pt/P0)/(P*t/P*0), (2)
其中,E0、P0、P*0分別為基期的名義匯率、本國物價指數和外國物價指數;Et、Pt、P*t分別表示t期的名義匯率、本國物價指數和外國物價指數。基于上式對數變換后,得到相對購買力平價的計量模型的一般形式,即:
et = α + β1pt + β2pt* + μt (3)
三、實證檢驗
(一)樣本的選擇
PPP實證研究設計需確定恰當的基年,選擇合理的價格指數,并假定中美兩國不存在Balassa Samuelson效應、不存在價格粘性、不存在貿易壁壘、一價定律有效等。
近30年來,我國在匯率體制改革方面進行了多次探索和創新:1981-1984年,人民幣匯率實行“雙軌制”,人民幣內部結算價格和官方匯率雙重匯率并存;1985年1月,內部貿易結算價格被取消,貿易及非貿易外匯結算采取統一的公開牌價;1991年4月9日我國政府宣布實行浮動匯率制,開始采用浮動微調的方法;1994年1月,“匯率并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1996年l2月,人民幣實現了經常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開創了其國際化的第一步。本文認為,1997-2007年間的匯率政策較穩定,無結構性變化,并且樣本跨度時間較長,較其它時段更符合PPP假設條件。
(二)數據選擇
在價格指數的選取上,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熱點。由于CPI數據在國際統計機構中的樣本較完整,涵蓋了更多的非貿易品,與購買力平價的假設條件更為接近,本文采用了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中美兩國的名義匯率與消費者價格指數均來自國際金融統計(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所提供的月數據,避免了因數據來自不同統計部門所造成的偏差。并按照慣例對原始數據分別取自然對數來減少數據處理中的異方差。
(三)計量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時間序列協整的計量方法。在運用協整方法來確定實質匯率與經濟基本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之前,需要先對各個時間序列的穩態性進行分析,即運用單位根檢驗來判斷數據的隨機性質,然后建立一個向量自回歸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簡稱為VAR),最后利用協整方法確定各變量在長期內的均衡表達式。
協整關系檢驗一般通過EG兩步法和Johansen極大似然估計法來實現。EG兩步法通常只能處理兩變量的情形,而Johansen極大似然估計法可以解決多變量的協整關系檢驗問題,因此,本文采用Johansen極大似然估計法對中美兩國消費物價指數及人民幣匯率進行三變量協整關系檢驗。
(四)單位根檢驗
如果時間序列計量分析數據樣本是不平穩,就會存在“偽回歸”問題,因此,在做協整分析之前,必須確定每個序列是否為整形序列及其階數。如果序列存在單位根,則序列是非平穩的,反之,則為平穩序列。單位根檢驗最佳滯后階數的選擇按照AIC準則(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值越小,則滯后階數越佳。檢驗形式(model)根據SC(Schwarz's (1987) Bayesian Criterion)確定是否具有常數項或時間趨勢項。ADF單位根檢驗結果見表1。
注:檢驗形式(Model)中,C,T分別代表截距項和時間趨勢;Lag為滯后階數;t-adf表示ADF檢驗的t值;*表示在5%顯著水平上拒絕零假設,**表示在1%顯著水平上拒絕零假設。
根據單位根檢驗結果,et、pt、p*t的水平序列的ADF值在1%的顯著水平上不能拒絕單位根假設。將et、pt、p*t一階差分后,序列的ADF值分別在5%和1%的置信區間下拒絕了單位根假設。因此et、pt、p*t服從I(1)過程,一階差分后達到平穩。
(五)Johansen協整檢驗
單位根檢驗確定了序列服從I(1)過程,具備了協整檢驗的前提條件。下面將通過Johansen方法檢驗序列的協整關系。
1、VAR模型估計
協整檢驗的前一步工作是估計一個不受限制的VAR模型,確定滯后階數,以保證協整關系統計上的可信度。LR檢驗顯示k=2為最優滯后階數。過評估診斷發現,當k=2時的殘差序列雖然為正態分布,但卻有明顯的自相關和異方差問題。通過觀察殘差序列的圖發現在1997年12月至1998年2月間曲線上下波動劇烈,有過高的峰值。這表明可能出現了結構性的變化,極有可能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在引入(dummy1997)0-1型的虛擬變量后,模型估計診斷結果有較大改進,如表如表2所示:整個系統的殘差序列的正態分布、自相關性異方差都能通過檢驗。根據SC,HQ和AIC準則,帶有常數項、趨勢項和結構虛擬變量組成的VAR(2)模型能夠較好的滿足進一步計量分析的需要。
Far為序列自相關檢驗的F值;Fhet為序列異方差檢驗的F值;
2、協整檢驗
經過以上的模型理論選擇結果表明協整檢驗模型的最佳滯后階數k=2,并含截距項、時間趨勢項和結構虛擬變量。非約束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見表3。從該表可以看出,無論是軌跡量還是最大特征值統計量,都在1%的臨界水平下拒絕沒有協整關系原假設,接受有一階協整關系假設。
通過協整關系檢驗得出,人民幣名義匯率、中美兩國的CPI間在無約束情況下存在一個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在無約束的情況下,PPP理論成立,協整方程為:
et = 0.005pt - 0.089pt* + Constant
從協整方程的符號來看,所得結果是符合PPP理論的經濟意義的,國內物價指數與人民幣兌美元名義匯率的運動方向相同,說明當國內的價格指數上升時,名義匯率上升,人民幣貶值。美國物價指數與人民幣名義匯率運動方向相反,當美國物價指數上升時,人民幣名匯率下降,人民幣升值。這與呂德宗(2005)1979-2002年的協整方程中匯率和國內物價呈反方向變動的結果是不同的。
從協整方程參數大小來看,國內物價指數與美國物價指數所對應的參數分別是0.005和0.089,表明中美兩國物價指數對人民幣名義匯率的影響并不十分顯著,并且在購買力平價的長期作用下美國的價格指數對人民幣名義匯率的影響要比中國的價格指數大得多。這與邱冬陽(2006)1997-2005年的PPP檢驗中中國的價格指數對人民幣名義匯率的影響要比美國的價格指數大得多的結論是不同的,這里的價格指數為PPI指數,也是產生不同的根本原因。
四、結論
雖然有不少文獻認為ppp理論即使在1997年后國內匯率制度平穩階段也是不成立的,但本文通過對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樣本的實證研究發現,非約束的PPP對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是成立的,人民幣名義匯率與中美兩國的消費者價格指數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并且美國的價格指數對人民幣名義匯率的影響要比中國的價格指數大得多。
但是PPP理論對人民幣匯率的解釋程度較差,這可能由于我國在這一期間正處于向自由市場經濟轉型時期,而美國已經是成熟的自由市場經濟國家,而處于不同時期的兩種經濟制度摩擦的大小決定了PPP成立和起作用的大小。
盡管購買力平價研究中存在著很多問題,例如兩國的價格水平和物價指數的不可比性、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對外開放程度、貿易壁壘的影響等等,但是對人民幣匯率還是具有一定的解釋能力。從實際的國情而言,我國經濟體制中存價格扭曲現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匯率調節能力,因此本文認為購買力平價理論可以作為兩國間名義匯率與物價水平變化的依據,但是現階段仍不適合作為我國制定匯率政策的主要依據。
參考文獻:
1 邱冬陽.購買力平價——1997-2005年數據的協整分析 J .經濟研究,2006,( 5):31-40.
2 王一川,程昊汝,等.人民幣購買力平價的實證研究 J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3 溫建東.人民幣購買力平價研究 J .金融研究,2005,(4).
4 席鑫炎,吳駿.基于購買力平價學說的人民幣均衡匯率 J .當代經濟管理,2008(7).
5 張曉樸.購買力平價思想的最新演變及其在人民幣匯率中的應用 J .世界經濟,2000(9).
(作者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 國際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