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農村,其中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貧困狀況更為突出。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大多處于我國大江大河的上游和涵養地,有些毗鄰南亞、東南亞國家,是我國重要的生態保護區和戰略前沿,社會發展的意義深重。文中通過實地調研例舉貴州、海南、廣東等地的數據來詳細剖析了南方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的成因,從歷史、地理、區位、思想觀念、人才教育和金融、政策這七個方面展開深入的分析,這對于政府制定和實施反貧困攻堅戰略的現實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南方少數民族地區;貧困;成因
明清之際,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的族別、族稱和地域已基本穩定,由上古時期氐羌、苗蠻、百越、百濮等族群,分化、交融、演變、發展成今天中國南方瑤、侗、壯、哈尼、黎、土家、彝、畬、高山、拉祜、景頗、仫佬、布朗、仡佬、苗、阿昌、普米、獨龍、怒、德昂、佤、傈僳等20余個少數民族,基本上分布在長江以南、雅礱江以東、云貴高原和瀕臨南海的南部大陸邊遠山區[1]。
隨著國家和社會對民族地區發展的日益重視,南方少數民族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大部分南方少數民族有著世居高原山地和偏遠山區的傳統,生存條件差,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如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全州16個縣市中有14個國家級貧困縣,2007年人均生產總值4390元,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23.31%,尚有絕對貧困人口34.26萬人,低收入人口60.92萬人,基本處于整體貧困狀態[2]。在各種致貧因素疊加影響下的南方少數民族地區自然就成為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的一類地區。正確認識南放少數民族地區的貧困現狀,科學分析原因,從而因地制宜的制定可持續發展扶貧措施,已成當務之急。
一、歷史原因造成先天基礎薄弱
由于南方少數民族歷史上一直分布于遠離中央王朝政權的區域,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基礎設施不健全,與外界交流閉塞,信息匱乏,經濟發展一直緩慢。建國以來民族地區大都以發展農業為主,不重視工業的發展。多年來,宏觀產業與微觀產業的配比不協調,基礎產業和經濟結構單一,造成農民增收困難,財源后勁差,工業企業很少,產業比例不協調,歷史形成工業落后、農業又不發達的貧困地區。這些地區普遍存在“三低一小”(即工業化水平低、城鎮化水平低、城鄉居民收入低、經濟總量小)的問題。以貴州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08年和2009年的經濟數據為例,可以看出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與全省、全國的發展狀況相比,仍處在低發展水平上。(如表一所示)
注:數據來源于貴州實地調研收集材料
二、地理條件惡劣引發生態環境脆弱
南方少數民族分布地域遼闊,有些生活在自然資源充足的山區或海邊,擁有良好的發展基礎;有些居住在山區半山區,自然條件惡劣,山高坡陡,干旱缺水,資源匱乏,生存條件艱苦。在地理因素致貧的這些山區中有的是喀斯特地貌,巖石成堆,可耕地少;有的是荒山荒坡,土地貧瘠,水土流失、荒(石)漠化現象比較嚴重,自然災害頻發。這幾年,貴州山體滑坡、云南持續干旱、海南洪澇災害,幾次大的自然災害,都發生在南方民族地區,造成了極大損失。
以貴州為例,全省17.6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上,喀斯特面積占73.79%。全省86個縣(市)中有82個縣(市)都有喀斯特分布。其中喀斯特分布面積占所在地區土地面積70%以上的共42個;分布面積50%-70%的縣(市)26個;30%-50%的縣(市)共7個。由于水土流失嚴重,給貴州民族地區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并引發一系列地質災害(如滑坡、泥石流等)的發生,給民族地區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的政策生活造成嚴重的危害[3]。
三、區位劣勢阻礙經濟社會發展
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多位于邊遠山區,自然環境較為封閉,交通不便,客觀地形成了該地區對外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時空障礙。區位劣勢使得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商業網點稀少,農民求醫、求學、購置農藥農具、出售農副產品極不方便。對外交流缺失使得山區農民在思想觀念上更加保守和不合時宜,不適應時代發展和現代文明的要求。這對地區經濟發展造成很大的障礙。
由于居住在遠離集鎮和交通沿線的邊遠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生存條件惡劣,飲水難、行路難、住房難、用電難、就醫難、上學難、生活難,形成了諸多的貧困縣市。以貴州為例,2006年貴州民族地區有36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占全省50個重點縣的72%,占民族地區46個縣的78%;有708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鎮,占全省934個重點鄉鎮的76%,占民族地區982個鄉(鎮)的72.5% [4]。
四、思想觀念落后導致貧困代際傳遞
(一)滿足現狀,不愿進行再生產。
貧困山區少數民族普遍存在著安于認命,滿足現狀,墨守成規,小富則安的小農意識,缺乏憂患意識和危機感。在在消費觀念上,吃光喝光,不注重積累和擴大再產生,有的貧困戶甚至把扶貧款、 扶貧糧種吃喝殆盡,沒有財富積累,沒有持續發展規劃。
(二)惰性心理造成扶貧效果的缺失
政府的扶貧方式也對民族地區的人民的心理形成了陳舊思想的延續和惰性的依賴心理。這種心理與國家和政府和扶貧大計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一方面,由于這種惰性心理的存在,扶貧工作事實上成了社會外界單方面的職責,解除貧困似乎與貧困者自身無關,扶貧只是國家和政府官員撈政績,完成任務式的“要我脫貧”,而不是貧困者出自內心的“我要脫貧”的迫切需要和理性向往。于是,扶貧工作就會表現為貧困者在外力的支持下,連自己的雙腿也懶得邁開,一旦這種扶持的外力消失,貧困者依然如舊的貧困。
五、人才缺乏造成后勁不足
(一)教育基礎落后
民族地區多數縣“普九”基礎脆弱,鞏固提高的任務還很艱巨。一些地區教師嚴重短缺,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嚴重滯后,基本辦學條件較差;人口的文化程度整體較低,受教育年限短,文盲、半文盲比例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且少數民族人力資源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比例和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偏低。
據貴州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粗文盲率為15.37‰,高于全省1.48個千分點,高于非少數民族地區2.5個千分點,少數民族地區一般文盲率為24.92‰,高于全省4.15個千分點,高于非少數民族地區6.65個千分點。教育發展滯后,人口文化素質較低已成為制約各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5]。
(二)人才缺失嚴重
從地區總數來看,教師人數并不少,但其中城鎮教師資源豐富且飽和,而鄉鎮教師缺乏,特別是英語老師匱乏,有些學校因為沒有英語老師而取消英語課。教師師資配置極不合理,這使得農村基礎教育愈發落后。
職業教育發展面臨困難,職業學校辦學條件差,實驗、實習設備得不到更新,不能滿足新形勢下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無法滿足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以廣東的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為例,近年來發展農產品綠色物流,需要大量的現代物流人才。由于連山地處偏遠山區,經濟不發達,物流人才奇缺,本土物流人才極少,據調查,具備高級物流師資格的人沒有,具備物流師資格或助理物流師資格的人不足0.05‰。
六、金融環境不夠完善
(一)民族地區金融貸款發展速度較慢
由于歷史和地域等多種原因,民族地區金融發展速度遠慢于東部發達地區,其主要表現在近十年的金融貸款占存款的比重和貸款增長速度兩個方面。從2002年到2007年間,民族地區平均貸存比只有32.2%,和東部地區225.1%的貸存比有很大的差距[6]。與此同時,民族地區貸款占存款的比重呈下降趨勢,內在源動力嚴重不足,這在全國的五大民族自治區等民族地區都有一定共性表現。
(二)民族地區金融信貸渠道狹窄
民族地區金融信貸供給渠道主要有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和村鎮銀行等。然而,由于金融機構的政策調整,國有商業銀行業務網點陸續撤并,雖然國有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承擔了“老、少、邊、窮”專項貸款、扶貧專項貼息貸款和西部大開發、農業發展相應的政策性貸款,向民族地區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是近年來,隨著金融機構的政策調整,國有商業信貸投向更傾向于高收益行業和優先滿足大中城市客戶需求;政策性銀行的商業化經營把信貸資金重點投入到大企業、大項目。這種集中化投向使得民族地區金融信貸的渠道狹窄化。
(三)民族地區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質量不高
長期以來,民族地區處于計劃經濟的體制下,在缺少完善的市場機制和現代企業制度支持下的民族地區企業,經營效益普遍不佳,欠款欠息嚴重,這也使得民族地區金融機構虧損問題嚴重,突出表現為民族地區銀行、信用社大多面臨不良貸款居高不下、呆壞賬損失日趨嚴重、經營效益持續下降和信貸資產質量不斷下降等。企業業績不佳,千方百計逃廢銀行債務,銀行為了規避風險,產生“懼貸”、“慎貸”的心理,抑制了地方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的積極性。
(四)民族地區金融資源外流現象明顯
當今市場經濟社會,信息高度發達,各種生產要素都打破地域限制,遵循市場規律迅速流向效益更高的區域。對于民族地區這樣一個市場經濟發展緩慢的經濟區域來說,表現為用于經濟發展的金融資源不足,而自身積累的金融資源又流向本區域外的東部和中部地區,這主要是通過民族地區金融機構吸納的居民儲蓄存款以及派生存款大量通過資金上存、對外投資等渠道不斷外流,資金流動的路徑依賴一旦形成,民族地區的資金和資源就源源不斷地被虹吸到發達地區。金融資源的外流使得原本資金實力不足的民族地區不但得不到信貸支持,信貸資金反而不斷由落后地區流向發達地區,由小縣市流向大城市,出現分貧濟富現象,嚴重制約了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
(五)財政收支失衡
由于民族地區財政收入規模小,主要收入來源于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工資社保性支出比重高,財政供養負擔重,屬于“吃補貼財政”,無力對上級財政專項資金進行配套,無法投入更多的資金用于建設,很多具有明顯優勢的資源依然沒有得到有效開發。據統計,海南省在鄉鎮一級,自取消農業“兩稅”后,基本沒有了稅源,多數的鄉鎮稅費收入只有20萬元左右,有的甚至是零稅費收入,而支出都在200萬元左右,收入遠大于支出,有的鄉鎮幾乎全部本級支出都依賴上級政府財政轉移支付。
2006年,貴州省民族地區地方財政收入37.38億元,地方財政支出157.34億元,支出與收入差距119.69億元。其中,黔西南州、黔東南州、黔南州地方財政收入為10.01億元、8.94億元、11.33億元,地方財政支出31.17億元、46.01億元、44.20億元,支出比收入分別高21.16億元、37.07億元、32.87億元。11個自治縣的財政支出均大于財政收入,靠財政補貼過日子。(如圖一所示)
注:數據來源于貴州調研收集材料
七、政策機制不夠完善引起矛盾延伸
(一)生態保護政策引發民族地區開發與保護之間矛盾
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是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核心地區之一,具有水源涵養、防風固沙、洪水調蓄、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保持等重要生態功能,但生態保護區的建立,退耕還林成為不能逾越的紅線,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生態保護政策所產生的缺陷使得民族地區人們的發展權受到挑戰,生態建設與群眾脫貧致富矛盾尖銳。而一年每畝地幾百元的補償對農民來說只是杯水車薪,沒能體現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真實價值。
(二)扶貧機制不完善,扶貧措施落實不夠
一是扶貧理念沒有與時俱進。扶貧需要用科學發展觀來統籌規劃,但在制定扶貧規劃時,常會出現為了急于求成而無法達到扶貧的效果。為了發展經濟而破壞環境,短期內取得好的經濟收益,長遠來看卻只是飲鴆止渴,重新陷入貧困。
二是資金規劃混亂。近年來中央、省、市各級財政投入對民族地區的支持資金也不少,但這些資金各有各的主管部門,各有各的投向,各有各的管理方式,造成項目規劃、實施、效應三者脫節,沒有做到很好的統籌協調,造成項目規劃、實施、驗收不好統籌協調。
三是扶貧的機構、力量有待加強。扶貧工作要求多方支持,多部門協作,但當前的協調問題主要體現在資源動員上有所成效,在資金和項目的管理上部門間協作明顯不足,形成職能部門單打獨斗的局面,沒有很好地將部門的資源、資金整合運用,形不成合力。
參考文獻:
[1] 劉亞虎.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文學文化的特質及其與漢族文學的關系[J]. 社會科學戰線, 1999(04) .
[2][3][4][5][8]來源于貴州調研資料
[6]何益群.少數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方略與融資政策思考[J],經理日報,2007. 12 .07.
[7]來源于海南調研資料
(作者單位:廣東省民族宗教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