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了對高校資金使用實施績效評價的意義,說明了高校資金使用績效評價指標設計的原則,從高校的內部財務指標、教師的學習與成長指標、社會效益指標和客戶滿意度指標四個方面構建了高校資金使用績效的評價體系,并解釋了這種評級體系的科學性。
關鍵詞:高校 資金使用績效 評價指標體系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高校已經作為獨立的社會組織,融入到了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在資金的籌集和使用等方面,應該建立一套與高校發展相適應的管理模式,當前高校教育發展的一大瓶頸就是資金來源渠道單一,資金的使用績效低下,所以,建立符合高校發展趨勢、符合國家宏觀要求的資金評價體系就顯得很有必要,高校通過系統的橫向和縱向比較,及時發現自身在資金管理方面的差距,提高高校資金的使用效率,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
一、對高校資金使用實施績效評價的意義
與無需付費就能享受的義務教育相比,高校教育是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才能享受的準公共產品,對公共產品的投資及其使用效益進行分析是公共產品在運行中的必要環節。從高校的利益相關者角度來看,高校教育這樣的公共產品,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進行投資,這些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的教育撥款以及學生繳納的學費,還有一些是社會資金,例如:社會各界和企業的捐助等,還有一些學校必須依靠貸款來運營。政府、學生、捐助者、企業和銀行等高校的投資主體客觀上都會要求高校要建立健全有效的運行體制,將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但是,在高校的實際發展過程中,社會對高校的投資熱情在緩解教育資源不足的情況下,過度追求規模,忽視了教育發展的效益。因此,在高校規模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建立科學有效的資金使用效益評價提下,是現階段高校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這既是對教育投資主體的負責,也是促進教育資金發揮作用的必要手段。
二、高校資金使用績效評價指標設計的原則
在高校資金使用績效評價的指標設計過程中,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全面性原則。指標的設計以定量為主,定性為輔。一方面,高校資金使用效果績效評價應該建立在遵守財經紀律和實現財務目標的基礎上,綜合評價高校的財務績效,評價指標應該能夠較為全面的概括高校資金運行的方方面面:首先,要包括對籌資能力的評價,包括高校吸引資金投入的能力、資金滿足支出的程度等。其次,要包括對高校運行績效的評價,包括對高校師生的數量比、科研投入的產出比等。再次,要包括對高校發展潛力的評價,包括高校資產負債率、資產增值率等。另外,還要考慮對高校社會效益的評價,主要包括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率、高校畢業生的數量等。另一方面,高校資金使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在考慮定量指標的基礎上,還應該從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角度出發,增加適當的定性指標。
2.科學性原則。一方面,高校資金使用績效評價體系設計的要科學,才能促使高校有進行評價的內在動力,評價指標體系應該促使高校關注其財務目標、遵守財經紀律以及重視財務的實際績效;體系指標的數據客觀易于搜集,必須與現階段的會計制度和統計制度相結合,便于在會計核算資料中取得數據;設定指標要科學合理,各個指標之間,在涵蓋的內容上應該做到不重復,在體系中要能夠相互配合;要使指標的計算和分析簡便易行,計算力求簡單,指標的含義要準確,數量不能太多。另一方面,高校資金使用績效評價指標的設定標準要準確。在對高校進行實際管理的過程中,高教管理部門和國家財政部門應該通力合作,對各類財務評價指標設定標準值,這樣高校在進行比較時,就能夠明確自身的位置,找出差距,為高校的財務工作提供壓力和動力,用評價結論指導高校管理的日后工作,幫助高校財務工作取得更大成績。
3.反映與預測相結合原則。高校資金使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不但能夠評價高校在實際管理工作中資金的使用情況和一般趨勢,還應該能夠預測某一指標的未來發展趨勢和資金整體使用水平的發展方向。通過反映目前和預測未來,從靜動兩個方面來綜合反映高校資金的使用績效。
三、高校資金使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高校和企業都是通過耗費一定的社會資源生產社會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都講求投入產出比,鑒于現代高校和企業之間的這一共性,本文借鑒了評價企業資金使用效益的指標體系,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建立能夠反映高校資金使用效果的指標體系,這一指標體系由四個方面的指標組成:高校的內部財務指標、高校教師的學習與成長指標、高校的社會效益指標和高校客戶滿意度指標。指標體系的這四個方面綜合考慮了高校的各個利益相關者:政府、社會公眾、銀行、學生、教師、企業等。他們之間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通過對高校教師素質的提高和良好的內部育嬰,取得用人企業和學生的滿意,最終使高校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財務成果。
這四個方面的具體指標設計如下:
1.高校的內部財務指標。對高校資金的使用績效進行評價,如果不注重財務指標,可能會導致高校出現財務危機,影響高校的正常運營。高校資金使用績效評價的財務指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償債能力。高校如果無力償還債務導致出現訴訟等情況,不僅僅會影響高校的正常運轉,也會使高校的聲譽遭受損害。險結算,高校為了擴張大都會從銀行借款,使得其財務風險增大,應該在這方面加以足夠的重視。高校的償債能力可以用資產負債率來衡量。(2)運營能力。高校良好的管理應該是使投入的資源收到最佳的效果,注重高校的長遠發展,合理科學的配置各個崗位和人員。為了高校的長遠發展,高校會不斷的進行固定資產投資,以此提升高校的硬件和軟件條件,在穩健發展的基礎上謀求較快發展。對高校運營的評價可以用高校生均總資產、高校生均總資產、高校生均管理成本、高校固定資產投資占高校總支出的比值、高校收入增長率以及高校師生比等指標進行評價。(3)高校的資產增值能力。與企業類似,高校在運營過程中會有資產增值,例如土地等,怎樣在高校的運營過程中使總資產保值增值,是高校保證財務良性循環的重要方面,例如:高校應該購買前沿性文獻資源、及時更新落后的教學設施等,使高校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效益。增值能力可以用資產保值率(年末凈資產/年初凈資產)來評價。
2.高校教師的學習與成長指標。人才是高校的第一資源,人力資源對與高校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教學質量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教師的素質。教師的學習和成長指標可以從教職工培訓、教職工滿意度以及師資結構等方面進行衡量。其中,教職工的培訓可以用人均培訓費、總教研人員中參加培訓的人員比例等指標進行評價;師資結構可以用高校初級、中級和高級職稱的教師比例等指標進行評價。
3.高校的社會效益指標。高校的社會效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服務社會的水平,二是培養學生的質量。高校服務社會的能力可以用校企合作辦學和校企合作科研量等指標結合高校課題的完成情況和教師論文的發表情況等進行評價;高校培養學生的質量主要是指學生未來從事職業所需要的專業勝任能力和基本素質,主要評價指標有英語四六級的通過率、計算機級別的通過率、國家承認的專業資格考試通過率以及技能競賽的獲獎率等。
4.高校客戶滿意度指標。以學生為直接消費者的群體是高校的客戶,除了學生之外,家長、社會、國家和合作辦學者等需要服務的組織也是高校的客戶,高校客戶的消費情況體現著社會對高校的認可度,可以從招生和就業連個方面設定指標對高校的客戶滿意度進行評價。招生情況可以用超過基本錄取線的分數比率(最低錄取分數線-基本錄取分數線/錄取分數線)和學生報到率(報到的學生人數/錄取的學生人數)來評價;對就業情況的評價,高校可以建立就業網站,及時了解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使用就業率(本期已就業人數/本期的畢業人數)指標來評價。
在對這四個方面指標的權重設計上,根據《省屬高等院校效益評價辦法》的相關規定,高校內部財務指標可以賦予0.3的權重,教師學習與成長指標賦予0.2的權重,社會效益指標和客戶滿意度指標都給予0.25的權重。每一方面的各個指標可以根據高校的自身情況,制定評分標準,進行評分,對高校資金的使用績效進行綜合評價。
四、高校資金使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主要優點
高校資金使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主要優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根據事后結果,實現了高校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的結合,從事后的最終結果進行評價,是因為有些指標運用事后的結果評價更加具有合理性。指標評價體系中既包括財務指標,又包括非財務指標,實現了兩者的有機結合,填補了現行的高校資金使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只是利用財務指標的不足。另一方面,指標之間的邏輯關系強,指標相對簡單。四類指標大部分都能從學校的統計數據和財務資料中取得,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相互之間也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能夠將高校的短期行動和長期目標聯系起來,可以綜合科學的評價高校資金的使用績效。
總之,對高校資金的使用效益績效進行評價是一項很困難的任務,各個指標的標準值以及指標權重的確定都應該在充分分析調研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如何完整合理的選取評價指標也值得進一步探討。此外,教育部門還應該就如何化解當前高校負債率較高的問題進行研究,建立健全高校的舉債機制,進一步提高高校資金的使用績效。
參考文獻:
[1] 陳紅林、高力彬.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地方高校辦學效益問題[J].高教論壇,2006,(1)
[2] 李強,霍曉霞.高校實施教育資金使用效益評價的對策[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0,(4)
[3] 江雪梅.高校財務分析的探討[J].經濟師,2004,(8)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計劃財務處計劃管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