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泛珠三角地區制度化的區域性合作始于2004年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這一區域性合作同時包容了在不同關稅區和貨幣體系下以市場整合為重點的港澳與內陸省份之間的區域整合,以及9個內陸行政區之間以產業轉移、基礎設施合作為基本特征的省際區域性經濟重構,因此在區域一體化中具有特殊性。泛珠三角區域同時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范圍最廣的區域組合,覆蓋了東、中、西三個處于不同發展梯級上的地區。福建位于泛珠三角區域的東翼,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在泛珠三角區域整合、促進泛珠各省與臺灣的經貿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中央的定位,海西經濟區不僅是兩岸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試區域,而且是服務周邊地區發展的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海西經濟區內部福建與相鄰省份的協調與合作與泛珠大區域內部合作之間的重疊對福建的經濟發展有顯著的影響。
在經濟發展存在明顯異質性的泛珠三角區域中,香港和澳門的國際投資開放度遠遠高于內地各省份,廣東和福建作為沿海最早實施對外開放的地區,其對外開放度又高于內陸其他省份,因此,泛珠三角區域的外向型經濟和總體經濟發展呈現出相同的梯次特征,也即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經濟規模呈正相關性。在靜態的一體化效應理論中,通常認為一個地區的外向型經濟比重越低,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產生的貿易創造效應的可能性越大。福建是最早實施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在泛珠三角區域中具有區位經濟優勢,全方位的外向型經濟發展較快,但是,與廣東、香港、澳門相比,福建外向型經濟的比重并不高,在與粵港澳的合作中可以獲得一定的外向型經濟外溢效應。
二、區域整合對福建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外溢效應
1、閩港澳地區產業整合的外溢效應
產業整合是區域合作中的重要內容,地區之間產業分工的水平與垂直合作能夠改變一個地區的比較優勢,提高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目的。在與外向度高的地區之間進行產業整合尤其是貿易導向型產業的整合時,往往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的外向發展,形成外溢效應。福建的工業化水平和城鎮化水平在泛珠三角9省中僅次于廣東,經濟發展呈現出“二三一”的產業結構,和廣東具有較高的產業結構相似性,福建的電子信息、石油、化工等優勢產業也是廣東的優勢產業。因此,福建與廣東之間的垂直性產業合作空間相對較小,與港澳之間的產業整合空間較大。從梯度轉移的角度來看,福建第三產業發展仍然較為滯后,而香港具有高度發達的金融、物流、會展等現代服務業,服務業總產值占GDP的92%,澳門的服務經濟也較為發達。因此福建對港澳地區現代服務業的承接具有較大的可行性。
福建與香港之間具有長期合作的歷史,是吸納香港直接投資的主要內地省份之一,兩地之間的貿易往來也十分密切。2006年,福建省經貿委、福建省外經貿廳及香港貿發局就共同搭建閩港貿易投資合作平臺、中小企業發展平臺及建立溝通合作與信息交流機制簽訂三方協議。2010年中國-香港國際服務貿易洽談會在福州舉行,標志著福建與香港的服務業合作邁向更深層次發展。目前,福建和香港在金融、物流、貿易等行業都有合作的基礎,香港工業設計與福建品牌之間的合作也正在展開。此外,在泛珠三角區域整合的背景下,一方面福建企業可以更加便利地利用香港的服務平臺和發達的現代服務業,在企業管理、資金運用、營運效率等方面提升企業能力,更加有效地實現“走出去”。另一方面,珠三角地區的人力成本上升促使部分香港在珠三角地區的制造企業向福建轉移,對福建外向型經濟發展有較強的促進作用。
歷史上福建與澳門的經貿合作較為有限,但在兩地政府的積極推動下,目前閩澳之間在現代服務業和新興制造業已經開展了雙向互動的產業合作,涉及機械制造、現代物流、人才培養、金融合作等多方面,2011年閩澳合作發展推介會上,兩地共簽約項目26項,總投資13.5億美元,項目以資金技術密集型大項目為主。由于澳門是區域性的商貿服務中心,和歐盟、葡語系國家的經貿往來密切,因此福建與澳門展開的產業間合作勢必對福建外向型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外溢效應。
資料來源:根據《2010福建統計年鑒》有關數據整理計算,其中2005年后實際利用外資額為驗資口徑。
2、泛珠三角與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市場整合效應
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包括了浙江的的溫州、麗水、衢州,廣東的汕頭、梅州、潮州、揭陽,江西的上饒、鷹潭、撫州、贛州等,除了浙江區塊以外,福建、廣東及江西的部分地區具有海峽西岸經濟區合作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雙重整合動力。可以認為海峽西岸經濟區是福建與粵、贛合作的核心地帶,而泛珠三角則是其余省份與海西經濟區實施更大范圍內的合作的大平臺。近年來,福建積極推動海西經濟區與泛珠三角區域及其他省份之間的經貿合作與交流,福建舉辦的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中國福建商品交易會等大型會展和海峽論壇等高層次區域合作論壇,為泛珠三角區域和各兄弟省區開展經貿合作與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和載體。
另一方面,在泛珠三角區域的市場合作框架下,隨著省際商品物流通道的日益完善,地區間市場壁壘的消除,福建借助廣東、廣西的地理優勢,能夠更加密切地借助CEPA,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等區域和次區域合作安排實現貿易自由化。東盟是福建主要機電產品的出口地,也是福建原油、天然氣、橡膠等資源和能源進口的主要來源地,在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后,東盟已成為福建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市場。參與泛珠市場整合,對擴大福建對東盟的貿易有著正面的影響。
除了由于市場擴大產生的直接外溢效應外,泛珠三角與海西之間的市場整合也有利于生產要素在更大的經濟空間內進行配置,由于資源的配置效率和市場空間的大小具有相關性,市場空間范圍越大、一體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形成經濟聚集和互補,因此會對福建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形成間接的外溢效應。
3、交通基礎設施整合的外溢效應
“十一五”期間,在海西經濟區建設的背景下,福建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迅速發展,形成了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港口、機場等綜合配套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與此同時,福建與毗鄰省份的交通設施銜接促成了鐵路、公路網絡東南沿海通道的形成,縮短了福建與其他省份之間的空間距離,為加強省際經濟整合提供了現實基礎。2010年4月福建福廈高速鐵路全線通車,與2009年開通的甬臺溫、溫福高速鐵路和在建的向莆、滬杭、廈深高速鐵路相連接,貫穿中國東南沿海城市群和重要港口,構成一條連接長三角、海峽西岸和珠三角的長達1650公里的縱向快速客運通道。其中,向莆鐵路建成后,將形成江西等中西部地區與福建沿海地區的快捷大運力通道,迅速拓展福建發展的腹地;廈深鐵路建成后,廈門與深圳兩大經濟特區的時空距離將縮短在3小時之內。
由于基礎設施投資規模的空間分布以及經濟增長的不平衡性,并且福建與周邊省份的基礎設施整合主要以福州、廈門兩個經濟較發達的城市為軸心,因此這種整合趨勢較有利于人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向福建的沿海地區集聚,使交通干線沿線經濟帶的經濟增長和產業發展呈現空間集聚的特征。這種集聚趨勢又會隨著經濟效率的提高和比較優勢的增強促進福建沿海外向型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交通設施的整合意味著與周邊省份的經濟距離縮短,而溢出效應的強弱往往與兩地之間的距離成負相關關系,因此,福建外向型產業必然也承接了一部分周邊省份的外向型經濟的溢出效應。
三、從區域整合視角看福建外向型經濟的轉型與升級
在泛珠三角區域整合中,福建外向型經濟可以通過市場整合實現外貿發展空間擴張,通過產業鏈整合實現比較優勢提升,通過閩港、閩澳產業合作加強“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從而實現外向型經濟的轉型與升級目標。
1、參與泛珠三角市場整合擴大市場邊界
無論從資源供給能力還是商品消費能力來看,與更大范圍的區域市場的相互融合,實現人力、資金、商品、資源、信息等要素在更大的經濟空間內快速流動,有利于福建外向型經濟的擴張與發展。一是福建出口產業可以通過泛珠三角市場一體化形成更加有效的資源配置、經濟聚集,提升和確立自身的比較優勢;二是福建的紡織、電子、機電等優勢出口產品可以通過泛珠三角與港、澳之間的市場整合,借助港、澳的自由港和貿易口岸優勢,實現產品的出口市場擴張;三是福建與周邊省份的市場一體化趨勢有利于海峽西岸經濟區與臺灣經濟的對接,更加充分地發揮福建在兩岸經貿合作中的平臺作用。
但是,由于當前市場化發育程度的差異,港澳地區市場與內陸地區市場、沿海省份市場與內地省份市場之間的市場成熟度呈階梯式分布狀況仍然是泛珠三角區的最主要的市場整合障礙,內陸省份的市場形態無論是從數量規模、競爭公平,還是市場監管和治理水平等方面都與港澳、沿海市場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對市場行政邊界的弱化將造成地方各省在經濟利益上的再分配。因此,在市場整合趨勢中是否能通過制度創新和機制改革協調各方利益,是影響整合趨勢的主要因素。
根據王良健等(2009)應用Moran I指數對市場整合程度進行的研究,當前泛珠區域中福建、廣東、四川的省際市場整合程度屬于較高水平,云南、貴州、廣西的市場整合程度處于中等水平,而湖南、江西的整合程度較低。福建與廣東地理位置相鄰,兩省市場發育程度較接近,因此,對兩地市場相互整合的成本較低,可以通過兩地共建的方式,通過機制協調,消除地方保護主義造成的行政性壁壘,率先對兩省的商品物流市場、產權交易市場、人力資源市場進行整合,達到組建區域性共同市場的目的。福建與江西的市場整合可以通過發展邊貿市場,逐步實現市場整合升級。福建寧化與江西贛南的邊境有200多公里的交界處,寧化已初步建成建材、家具、服裝與日用品集散等專業市場,可以在此基礎上促進閩贛邊貿中心的構建。
此外,福建應當借鑒香港、澳門地區在專業市場、市場監管與治理等方面的成功經驗,提升福建的市場成熟程度和治理水平,積極組織或參與泛珠省份之間的雙邊或多邊市場協調。
2、通過產業鏈整合實現福建比較優勢向價值鏈高端提升
以低附加值為主要特征的加工貿易在福建外向型經濟中仍占有一定的比重,但隨著沿海地區土地、人力、資源成本的上升,福建加工貿易的比較優勢正趨于下降。因此,為提升出口產業的附加值比率,改善貿易結構,實現外向型產業轉型升級,福建可在區域整合中把一部分產業鏈中的生產環節轉移到內陸省份,在省內提高設計、品牌、營銷等非生產性環節的投入,形成企業功能升級,實現產業鏈在泛珠地域范圍內更有效配置。
①加大向內地省份投資的力度,鼓勵貿易企業的生產環節向內陸省份轉移。對于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型加工制造的外向型產業,應當根據產業調整和升級要求,增加直接投資力度或通過外包、外購與委托加工等方式,把生產環節向擁有優勢的內陸省份轉移。政府應當以市場化為準則,以企業為主體,通過技術投入、創新激勵提高促進外向型產業集群實現價值鏈攀升,為產業轉移創造條件。目前福建在江西投資項目達900多項,涉及20多個行業;在海南投資20多億元,創辦企業400多家;在貴州參與房地產、冶金、煤礦開采等領域投資達20多億元,與廣西的合作項目近300個,已具備一定規模。政府應組織福建企業參加西博會、東博會等在西部地區舉行的重大經貿活動,進一步提升福建與中西部地區間的經貿合作水平。
②在閩川、閩桂、閩瓊的經濟社會戰略合作協議下,推動外向型產業與內地省份展開合作。可以在有條件的省份探索建立區域合作產業園區、物流園區,鼓勵采取“飛地模式”,通過跨空間的行政管理和經濟開發,加強園區開發建設合作,共同培育新興產業和產業集群。在第五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暨經貿洽談會上,各方已達成共識,即研究合作共建跨省區產業園區的財稅、金融、土地、環保等配套政策,聯手推行企業和產品資格互認制度和檢測報告互認制度。可考慮進一步針對外向型產業的“飛地”園區建設,從關稅、質檢、通關等方面予以配套。
③發揮福建沿海港口優勢,吸引周邊地區及內陸省份在連接沿海港口的通道沿線投資外向型產業項目,發展沿線產業帶。我國沿海地區“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圈”能夠成為我國的三大經濟增長極與港口沿線產業的發展密不可分。福建地處泛珠三角與長三角的連接點,港口資源具有避風條件優良、灣多口小等獨特優勢,擁有深水岸線190公里,沿海三都澳、羅源灣、興化灣、湄洲灣、廈門灣和東山灣六大深水港可開發建設20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線共23處、47公里,福建除本省臨港石化產業、汽車零部件產業、修造船工業發展之外,可與內陸省份聯合開發港口設施,促進腹地經濟與國際市場的聯系交流。
3、依托閩港、閩澳的區域間合作拓寬福建企業“走出去”的空間
香港和澳門是泛珠三角區域最具活力、外向度最高的地區,強化閩港、閩澳的區域間合作有利于帶動福建外向型經濟向更高層次轉型。雖然福建與港澳之間尚未簽訂類似于《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的區域性合作協議,但應當看到CEPA的簽訂已經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港澳與福建之間由社會運作機制差異和歷史因素造成的貿易障礙。根據程艷(2009)的研究,在CEPA實施后,港澳臺與大陸間貿易的擴大,不僅來自從大陸進口替代港澳的自行生產,也來自從大陸進口替代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進口;而大陸與港澳臺間的貿易往來也不存在總貿易轉移、凈貿易轉移效應,即沒有產生以內地自行生產的替代。因此,從貿易角度來看,深化閩港、閩澳之間的經濟合作有利于強化雙邊的經濟聯系,增強三地企業的經濟互動,并通過CEPA的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安排產生出更強的貿易創造效應。
在福建與港澳合作的早期,港澳資本對閩投資以制造業為主,但隨著香港經濟的轉型,經濟優勢已逐步體現在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運輸服務、金融和銀行服務、旅游和旅游業以及專業服務等。澳門的經濟優勢則體現在與歐盟和葡語國家關系密切、擅長技術引進、博彩和旅游服務型經濟優勢突出等方面。福建應當抓住香港、澳門經濟轉型的趨勢,加快制定福建與港澳現代服務業的對接規劃、構建對接平臺,同時提高福建服務業的對外開放程度,改善服務業的市場環境,積極鼓勵港澳服務企業以兼并、收購、合營等多種形式來閩投資,帶動福建現代服務業升級。
另一方面,政府應采取多種形式依托港澳的地緣優勢和國際渠道鼓勵企業“走出去”。目前,福建閩港促進會與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成為對口聯系單位,與香港貿發局、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香港中華總商會、香港廠商聯合會、香港總商會、香港工業總會等都簽署合作協議。福建與香港貿發局、投資推廣署聯合推介招商的活動,與澳門的貿促局聯合組織企業赴莫桑比克、安哥拉、佛得角參展參會,以及舉辦“葡語國家──福建──澳門經貿交流會”等活動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企業角度來說,隨著福建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逐漸擴張,“走出去”已經成為福建本土企業越來越迫切的發展需求,與港澳的合作重心應當從利用港澳的資源優勢“引進來”向借助港澳的平臺作用“走出去”轉變。同時,香港、澳門自身也存在發展高端服務業、高增值產業的動力,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參與福建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項目不但有利于香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而且有利于其拓展經濟腹地,加速經濟轉型。因此,在閩港、閩澳合作中,應當創造更多的條件,利用香港金融和其他商業支援服務的中心地位,為我省“走出去”企業提供審計、稅務、融資、保險、咨詢、銷售推廣等各類服務提供便利,解決我省“走出去”企業融資渠道不暢、對外投資的中介服務機構不健全等難題。在對外投資拓展方面,可以利用香港澳門的渠道和市場資源,為“走出去”的福建企業提供更多的市場準入機會和投資平臺,實現兩地優勢資源互補的雙贏合作。
參考文獻:
[1] 楊志軍等,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歷程回顧與前途展望——基于多源流理論的分析視角,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20-27
[2] 郭志儀等,地方政府、利益補償與區域經濟整合,經濟問題,2010年第8期,31-35
[3] 許可,泛珠三角區域產業合作制約因素及突破路線,海南金融,2011年第4期,27-30
[4] 程云川、陳利君,區域合作中的產業轉移問題——以泛珠三角為例,云南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9年第3期,92-96
[5] 李忠民、劉育紅、張強,“新絲綢之路”交通基礎設施、空間溢出與經濟增長,財經問題研究,2011年第4期,116-121
[6] 王良健、何瓊峰,中國省際市場整合程度的空間特征及影響因素,地理研究,2009年第5期,1365-1377
[7] 李閩榕,積極探索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新模式,發展研究,2010年第9期,7-9
[8] 程艷,中國區域市場整合的貿易流動效應——基于港澳與大陸之經驗的檢驗,經濟學家,2009年第8期,62-67
(作者單位:福建社會科學院經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