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對服務型制造進行界定,分析制造與服務關聯性,研究制造業向服務型制造業演變過程中所出現的若干階段。分析江蘇省制造業和服務業現狀,提出江蘇發展服務型制造業的對策在于:樹立融合的產業發展觀;準確把握產業轉型的方向;確保服務型制造在企業中的應用;有重點地發展生產者服務業;制造企業進一步融入國際產業分工體系;政府培育和創造有利于制造企業實施服務型制造模式的環境等。
關鍵詞:服務型制造;產品服務系統;制造業;服務業;江蘇省
當前,全球制造業正在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服務型制造是推動制造業和服務業相互促進升級的新途徑。國內外學者對服務型制造及其宏觀和微觀價值進行了初步研究。但是已有研究的具體建議措施偏宏觀產業角度,過于籠統,對制造企業或服務企業缺乏具體操作層面指導;在具體產業政策研究中,對于如何打通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產業分界,促使兩者融合發展,則缺乏足夠的對策研究。因此,本文將進一步對如何發展服務型制造展開研究。
一、 服務型制造的界定
1. 服務型制造的概念和特點。服務型制造是為了實現制造價值鏈中各利益相關方的價值增值,通過產品和服務的融合、客戶全程參與、企業相互提供生產性服務和服務性生產,實現分散化制造資源的整合和各自核心競爭力的高度協同,達到高效創新的一種制造模式。它是基于制造的服務,是為服務的制造。
生產性服務、服務性生產,以及顧客的全程參與構成服務型制造的三個“基石”,三者協同創造企業價值和顧客價值。服務型制造具有和以往各類制造方式顯著不同的特點:
從商業模式上說:服務型制造表現為制造企業之間的生產過程服務協作、服務企業針對制造企業的生產性服務,以及制造和服務企業交叉融合,為最終消費者提供個性化定制和客戶全程參與設計。
從生產組織方式上說:顧客、制造企業、服務企業相互通過價值感知,在互利協作中涌現出具有動態穩定結構的服務型制造系統。動態穩定結構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以大企業為主導的產品服務系統供應商模式,中小企業通過為大企業提供配套的制造過程及業務流程服務,和大企業實現協作;另一種是“專、精、新、特”的中小型制造及服務企業聚集形成的企業群團,相互之間通過平等、細致的業務分工,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制造及服務流程分散化協作模式。
在運作模式上,服務型制造更關注客戶價值的實現,將客戶引入到產品制造和服務提供及消費過程中,主動感之和發現顧客的個性化需求,通過和客戶進行合作制造,滿足顧客的效用需求,實現企業和客戶價值的雙贏。
從實施模式上,實施服務型制造需要首先建立基于先進制造技術的制造系統和基于現代信息和知識管理技術的先進管理系統,形成以面向市場的需求管理和面向生產運作的能力管理為核心、基于企業網絡合作過程、實現不同類型主體的協作的服務型制造群體,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使處于傳統價值鏈不同階段的企業升級成為服務型制造企業。
2. 制造與服務關聯性。服務型制造是制造服務化和服務工業化發展的結果,是制造價值鏈與服務價值鏈的相互支持和滲透。隨著經濟發展程度的提高,制造與服務之間彼此依賴的程度會逐步加深,服務滲透到制造企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制造業日益變得“服務密集”,任何制造產品的生產都會融入越來越多的服務作為中間投入要素。傳統意義上的制造與服務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兩者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關鍵要素如下:
(1)企業的發展戰略要順應制造與服務的融合趨勢。制造企業需要圍繞顧客的需求,結合企業的制造優勢和服務資源,有針對性的制定發展戰略,提供富有競爭力的產品服務系統,并在隨后的過程中,不斷管理和更新企業戰略,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保持戰略的先進性。
(2)保持服務的標準化和靈活化。服務型制造企業將其業務向服務領域延伸,通過服務的標準化,企業可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和日常管理難度。同時,由于各個企業在價值鏈中的位置、制造能力和所面對的目標市場等方面的差異,服務又要保持一定的靈活化。
(3)面向產品服務系統全生命周期的服務管理和創新。隨著制造與服務的不斷融合,產品增值中最顯著的部分已由制造活動逐漸轉向研發設計、廣告營銷等價值鏈上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服務也存在于產品服務系統售前、售中和售后的全過程,通過向顧客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務,能夠形成產品的差異化,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4)服務型制造企業的定價策略。服務型制造企業最終為顧客提供的是整體解決方案,因此,企業的收益來自于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相比于一次性交易,將服務整合到其核心產品中能為企業帶來更高的利潤,交易方式的轉變將帶來全新的產品服務系統定價策略。而且,在產品服務系統的模式下,顧客獲得的是產品與服務所提供的效用,其全生命周期中形成了顧客價值感知的生命周期鏈。只有正確理解了顧客的價值感知過程和機理,才能制定有效的產品服務系統定價策略。
二、 制造業向服務型制造業演變過程中所出現的若干階段的研究
1. 制造業向服務型制造轉型的表現形式。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是當前制造業發展的一個基本趨勢,它在不同的層面上表現為不同的形式。
在微觀層面上表現為企業從生產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轉變。隨著服務與制造相互滲透和融合,產品價值的重要來源是研發、采購、儲存、物流、營銷、服務、融資和技術支持服務等,而不是傳統的單純制造過程。服務環節在制造業價值鏈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服務在企業的銷售額和利潤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制造業加速服務化。
在產業層面上表現為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在制造業中,服務業務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服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越來越大。如航空和國防領域、汽車制造領域、消費品領域、工業自動化領域、高科技和通信設備制造領域、生命科學和醫藥設備領域等服務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在宏觀層面上表現為服務型經濟的形成,制造業工作的特性發生了變化,制造業中越來越多的工人進入與服務相關的崗位,例如:科技專業人員、會計師、律師、管理人員、辦事員或者其他服務崗位。
2. 制造業向服務型制造業演變的漸進階段。在服務型制造模式下,企業從傳統的為顧客提供產品的模式,向為顧客提供產品服務系統的模式轉變。產品服務系統(product service system,PSS)成為服務型制造模式的新型產品模式,依附于產品的服務成為企業主要利潤來源。制造業的生產過程由原來的“獨立生產”變成顧客積極參與到產品服務系統的生產。實施服務型制造戰略,生產型制造商轉型為服務型制造商是分階段的漸進過程。
第一階段:形成面向產品的產品服務系統。
生產者將實物產品的所有權轉移給顧客,同時為顧客提供相應的服務協議,以保證產品在一定時期內的效用。識別和確認顧客圍繞產品所需要的服務內容。對服務業務單獨定價,售后服務成為企業收入的有效組成部分。當服務開展達到一定程度時,企業就完成了從生產的單一產品提供商向面向產品的PSS系統供應商的轉變。
第二階段:包括兩個并行的策略。
(1)產品服務化,提供面向應用的PSS。為了在特定時間段、特定地點以更低的財務成本和風險獲取產品的使用權和相關服務,推動了面向產品的PSS向面向應用的PSS轉移。產品服務系統提供者擁有實物產品的產權,顧客購買產品在一定時期內的使用權及相關支持服務,從而實現其效用。由于產品品質和成本直接影響著客戶的使用體驗和價格,因此實物產品仍然是市場競爭的關鍵要素。帶時間條款的租賃和約是此種產品服務系統的典型方式。
(2)開發面向方案的PSS。由于傳統的單一產品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整套的、定制化的產品系統和相應的服務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客戶價值,企業需要向客戶提供集產品與服務為一體的全面解決方案,促使面向產品的PSS向面向方案的PSS轉移。服務成為滿足客戶需求、贏得競爭市場、獲取銷售收入和利潤的主要因素。當服務高度依賴相關產品時,生產者會以低價格產品開發并鎖定用戶,而采用高價格服務實現盈利。
第三階段:形成面向效用的PSS。
產品的使用往往需要專業技能,學習這些技能占用顧客的時間和資源,為了獲得自身的高效率,顧客希望企業直接提供效用。產品服務系統進一步增加服務所占比重,顧客并不直接使用“產品”,而是以產出的形式直接獲得某種效用,實物產品的產權仍然由服務提供者所有,產生面向效用的PSS。面向效用的PSS將客戶從使用復雜產品的冗繁中解放出來,有利于增加效率、提高質量和節約時間。
第四階段:構建服務型制造網絡。
制造企業進行制造業價值鏈分解,將核心資源與服務能力通過自己研發或并購方式整合在企業內部,將非核心加工制造等生產環節外置與服務外包,構建成以自身為核心節點的、由眾多企業聚集形成的服務制造網絡。供應商、服務商、制造商、分銷商、客戶在內的各成員之間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相互提供零部件和生產性服務,實現能力提升和快速應變,從而獲得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完成自身在產業價值鏈的升級。
制造業向服務型制造業的演化轉移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類型的制造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發展狀況選擇發展服務型制造的路徑。制造企業會因其制造能力的增強,將目標客戶轉向層次不同的高端。
三、 發展服務型制造業的對策研究
1. 江蘇省制造業和服務業現狀。近年來,江蘇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服務業投入不斷加大,服務業得以迅速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和地位不斷上升。1990年,制造業增加值占江蘇省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的比重為44.77%,服務業總增加值占江蘇省GDP的比重為26.03%,其中生產性服務業占12.30%。到了2007年,制造業比重上升為50.57%,服務業也有所增長,比重為37.37%,其中生產性服務業占17.37%。到了2009年,全省全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3 555.6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占GDP的比重為39.8%。數據表明,江蘇省服務業增加值總量雖然在不斷擴大,但由于基數較低,總體上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依然偏低。江蘇是制造業大省,工業化程度已經進入中后期,按照工業化的規律,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將進一步加快增長。江蘇省在“十二五”規劃編制中已經確定服務業占GDP比重在2015年要達到48%以上。
江蘇是中國制造業重要基地之一,占全國和全球制造業比重約為13%和1%,尤其是蘇州、昆山和吳江是我國IT制造業重要基地,也是全球IT制造業集聚的重要地區。從地域布局上看,江蘇制造業主要集中在蘇、錫、常、寧、鎮、揚及南通、徐州等地,其中,蘇州、無錫、南京三地的制造業占了全省制造業的80%以上。江蘇省制造業的產業集聚特征明顯,南京的石油化工產品、昆山的電子產品、蘇州的絲綢、常熟的服裝、江陰的紡織面料、丹陽的眼鏡等。全省也已初步形成了若干與上述制造業集聚相配套服務業的集聚區,如在蘇州和上海接壤處,昆山花橋國際商務中心已初見雛形;南京河西中央商務區(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也已初具規模;連云港國際商務中心逐步發揮其會展、港口服務等功能;蘇州電子信息產品交易中心、南京龍潭物流基地、無錫東方國際輕紡城等一批服務業重點項目順利推進;無錫工業設計園、蘇州科技園、南京軟件園等服務業集聚區運作良好。
綜上所述,雖然江蘇省無論服務業還是制造業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二者仍然都存在不少問題,如與現代工業國家的差距大,主導產業大部分集中在產業低端,服務業增加值占本省GDP的比重偏低,生產性服務業總體技術含量不高,對制造業的支撐作用還不明顯;服務業發展的帶動作用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江蘇制造業的增長主要靠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來推動,處于世界制造業產業鏈的底端;江蘇區域經濟不平衡,無論制造業和服務業都呈現出從南到北階梯分布的特點。
2. 江蘇發展服務型制造業的對策研究。本文結合前面對服務型制造的研究,提出關于江蘇省發展服務型制造業的政策建議如下:
(1)樹立融合的產業發展觀是實踐服務型制造的重要保障。發展服務型制造業需要樹立制造與服務融合的發展觀。在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的大背景下,對于制造業發展的問題的判斷、趨勢的分析、規律的把握,以及政策的出臺、規劃的制定,需要從產業融合的角度出發,全面系統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2)準確把握產業轉型的方向。信息化是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是推進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的重要手段,也是“兩化融合”的戰略重點。信息技術與制造環節的融合日益深化,呈現出設計信息化、裝備智能化、流程自動化、管理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制造業信息化的過程也是向服務型制造轉型的過程,只有把握這一產業轉型的方向,才能尋求到制造業向服務型制造轉型的突破口。
(3)確保服務型制造在企業中的應用。實現企業由原先以產品輸出為導向的盈利模式向以擁有更高附加值的服務輸出為導向的盈利模式轉變是服務型制造在具體企業中應用的最終目標,企業應確保服務型制造的應用。
(4)發揮區位優勢,有重點地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結合江蘇省地域特點,有重點地發展金融服務業、物流服務業等生產性服務業,逐步剝離制造業中的生產性服務業,并組建一批獨立運作的生產性服務業機構,可以有效地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港口和航線發展滯后等制約制造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以為江蘇省發展服務型制造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5)制造企業進一步融入國際產業分工體系,真正具備國際化性質。這可以從兩方面著眼:一是把握住國際服務產業轉移的機遇,承接跨國公司外包的業務流程,與其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二是結合“走出去”戰略,將一些業務流程轉移到海外,借此獲取關鍵知識、技術和專業人才,提升制造業的素質。
(6)政府培育和創造有利于制造企業實施服務型制造模式的環境。服務型制造業乃至現代服務業的產業網絡和供需關系基本上靠合約維系,因此需要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以及高效率的民事司法制度(包括知識產權保護)作保證。這些制度條件的生成一方面要以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基礎,另一方面是一個改革深化及制度建設過程。政府應致力于制度條件的培育,并運用公共政策推進服務型制造戰略的實施。
四、 結束語
本文研究服務型制造模式對制造業的提升作用和服務業的帶動作用,剖析江蘇省制造業現狀和存在問題,指出江蘇省只有實施服務型制造戰略,大力推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才能破解江蘇省制造業競爭力不強服務業滯后的困境,推動經濟沿產業價值鏈向高端轉移,并研究提出了在服務型制造模式產業實踐中所采取的具體對策。
參考文獻:
1. 何哲,孫林巖,高杰等.服務型制造在大型制造企業的應用實踐.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9):106-108.
2. 鄒健.制造業與生產者服務業互動關系的實證研究——以江蘇省為例.管理探索,2009,(4):38-40.
3. 孫林巖,李剛,江志斌等.21世紀的先進制造模式——服務型制造.中國機械工程,2007,18(19):2307- 2312.
4. 孫林巖.服務型制造理論與實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5. 馮泰文,孫林巖,何哲等.制造與服務的融合:服務型制造.科學學研究,2009,27(6):837-844.
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號:200804410 10);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號:08JC630038)。
作者簡介:孟秀麗,南京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后。
收稿日期:201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