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10+3”,“10+1”模式的提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步驟加快了,這個貿易區的建立給雙方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機遇和挑戰,尤其是給中國。文章主要是分析了在當前背景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后將對中國產生的一些機遇、前景和障礙。
關鍵詞: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機遇;前景;障礙
一、 引言
當今世界,經濟在向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也在不斷走向區域化。以關稅減免和經濟合作為基本內容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日漸增多。截止到2003年底,世界上已建立了240多個自由貿易協定,其中有80%左右是最近10年建立的。區域經濟組織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例如歐盟(EU)和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就分別是發達國家之間以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進行區域經濟合作的成功典范。我們的近鄰—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以下簡稱東盟)自1967年成立以來已經走過了36年的發展史,也是發展中國家之間成立的最成功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之一。自從成立以來,東盟各成員國的經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1992年東盟提出了建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計劃。從那以后,各成員國之間的經濟合作更是取得了較快進展。東盟是我們的近鄰,與我國經濟既相互競爭又相互依存。2001年11月我國與東盟達成共識。雙方一致同意在未來10年內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一旦建成,它將是一個擁有18億人口,2萬億美元左右國內生產總值和1.3萬億美元貿易總量的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也將是僅次于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貿易區。本文試圖分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的現實基礎和理論依據,分析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后將對中國產生哪些機遇、前景和障礙。
二、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的現實基礎和理論依據
1. 現實基礎。區域經濟合作與經濟全球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主要趨勢,通過建立各種優惠的經貿安排,尋求更大的經濟發展空間,已經成為世界上多數國家的一項重要的政策選擇。當某一地區組成一體化集團或加深原有組織的一體化程度時,必然會產生貿易和投資轉向,而這種投資轉向必定會對非成員國產生經濟壓力,壓力的大小與該地區一體化組織的規模密切相關。非成員國為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損失,或者謀求加入該組織,或者組成新的一體化組織,從而推動一系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就是基于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2. 理論依據。大量的研究表明,兩國的貿易區的建立主要依據產業內貿易理論。所謂產業內貿易是同一個產業內部差異甚至是非差異產品之間的國際貿易。產業內貿易理論的核心是:在規模經濟基礎上,產品之間只要存在差異,國際貿易就是可能的。1979年,著名的美國新貿易理論家保羅·克魯格曼,以其經典之作“報酬遞增、壟斷競爭和國際貿易”,簡潔而明確的論述了規模經濟條件下的產品差異貿易。在文中,他闡述了差異產品對生產者和消費者在獲得利潤和提高消費與福利水平中的作用,進而闡述了差異產品貿易的必然性。
在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快速增長的同時,二者之間的貿易出現了從產業間貿易逐步向產業內貿易發展的跡象。近十幾年來,跨國公司為尋求生產的低成本,在中國和東盟大量投資。隨著跨國公司的發展,其內部貿易(即公司內貿易)也在不斷擴大,而這些貿易相等部分屬于產業內貿易。隨著各國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各國的產業內分工將越來越細,再加上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的啟動,雙方關稅的減少和非貿易壁壘的減少,不僅將大大刺激雙方貿易的增加,而且可以改善貿易結構。另外,中國與東盟之間的區域國際分工不斷深化,反過來又有利于中國與東盟的區域經濟合作,更好地調整和整合資源。可見,東盟國家與中國應積極探討和充分利用雙邊貿易中現存的和潛在的互補性,在擴大產業內貿易方面下功夫。
三、 發展前景與障礙分析
1.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給雙方帶來了機遇。世紀之交,和平與發展依然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國際形勢的總趨勢是:總體和平,局部戰爭;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蕩。在亞太地區,謀和平、促合作、求發展是本地區大多數國家的主要政策取向,匯成了地區形勢的主流,亞太地區的大國關系繼續保持改善和發展的勢頭,國家間對話與協調增強,相互依存加深,和平協商成為解決爭端的基本途徑,不同形式的安全對話與合作日趨活躍。以東盟與中、日、韓為主導的東亞區域合作方興未艾,經濟一體化進程明顯加快。亞洲經濟在經受住了金融危機、非典和禽流感的沖擊后,進入了新一輪增長期。亞洲仍然是全球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這種寬松的國際和地區環境為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系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契機。
另一方面,雙方的經貿合作也日益加強。2002年11月,在第六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雙方簽署了《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共同宣布在未來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一旦建成,將大幅度降低關稅、減少非關稅壁壘,提高貿易便利化程度,實現統一的大市場,從而進一步加深雙方的相互依存,給雙方帶來互惠和雙贏。
在貿易方面,東盟多年來保持為中國的第五大貿易伙伴的地位,僅次于日本、美國、歐盟和香港;而中國目前也成為東盟的第六大貿易伙伴。
1994年~2004年間,中國和東盟之間的貿易額由132.8億美元增加到1 058.79億美元,除了1998年受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及2001年受世界經濟不景氣及“9·11”事件的影響,雙方貿易有較大幅度的下降以外,其他年份雙邊貿易的增長速度基本上都保持在20%以上(見表1)。

同時,雙邊貿易在各自對外貿易中的比重也是逐年上升。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1995年~2000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占我國對外貿易額的比重從6.9%增至8.3%,其中,出口的比重從6.42%增至6.69%,進口的比重從7.37%增至9.58%,中國和東盟的貿易額占東盟對外貿易額的比重從2.9%增至5.0%。
在投資方面:
東盟和中國都是吸引外來投資的國家,而不是彼此市場主要的投資者。中國對東盟國家的經濟拉動作用更加明顯的體現在投資方面,截止2003年底,東盟國家來華投資項目22075個,協議投資金額645.9億美元,占我國合同吸收外資金額的6.85%。實際到位金額323.7億美元,占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的6.46%。東盟國家來華投資始于上世紀80年代,起初投資規模小,1995年前全部實際投資僅為36億美元,占其對外實際投資金額比重僅12.2%。1992年我國加速對外開放,對外吸引力增強,同期東盟國家開始放松華人訪華限制,改善同中國關系,加上當時東盟老五國自身經濟處于高速發展階段,資本市場上盈余資本較多,對華投資顯著增加(詳細數據見表2)。
2. 前景分析。盡管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進程充滿風雨,但是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對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充滿信心。今后幾年內,自貿區以及雙邊經貿關系將出現以下發展前景:
一是貿易額的增長和貿易結構的合理化。隨著入世后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加快,特別是我國的制造業將會有快速發展,將帶動對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的增加。由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我國占很大比重,而這一產業多為對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加工,這將導致相關原材料和中間產品進口的增多。從成本結構來看,在食品、農礦產品、能源和電子產品等方面,東盟與我國相比具有更大的比較優勢,因而從東盟進口石油、天然氣、棕櫚油、天然橡膠、熱帶木材等資源性初級產品以及電子電器等機電產品的零部件及半成品將會進一步增多。伴隨著雙邊貿易的增長,貿易結構也將進一步優化,各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相互出口增多,機電產品特別是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將會有明顯增大。
二是雙方間貿易投資不斷加強。隨著中國與東盟國家政府間談判的啟動與深入,《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和執行,越來越多的企業關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從而帶動雙邊貿易、投資有了突破性的發展。
據統計,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雙邊貿易保持強勁增長,2003年雙邊貿易達到782億美元,增長率達到40%,其中東盟國家對中國出口473億美元,比2002年同期增長了約50%,這與東盟國家向其他國家低增長的出口形勢形成鮮明的對比。雙邊貿易持續增長的同時,雙向投資、承包工程及勞務合作也卓有成效。我國2000年在東盟國家的投資總額達1.2億美元,與1999年相比增長了將近60%,2001年投資額達到1.9億美元,增長率約60%。
在我國政府“引進來,走出去”發展戰略的指導下,中國許多企業到東盟國家投資建廠,雙方的投資潛力得到進一步的釋放。如中國糧油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新加坡威爾瑪公司、世界500強之一的ADM公司選擇在緊靠東南亞市場的廣西防城港共同投資組建了“防城港大海糧油工業有限公司”,這個計劃年產值超過20億元人民幣的大型糧油加工企業把目標市場定位于中國大西南地區和東盟各國。中國民營企業新希望集團,繼2000年在越南投資建設2個具有相當規模的飼料生產企業后,2002年又投入9 000萬元人民幣在菲律賓和泰國建設了3個新項目。
三是中國東盟的經濟合作將帶動整個東亞經濟合作的發展,逐漸擴展到其他東亞國家。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中日韓三國和東盟都主張加強東亞地區合作,以地區集團的力量抵御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新的金融沖擊,實現經濟合作的雙贏。1997年10月,東盟與中日韓(10+3)合作機制應運而生。這一合作機制,堅持以東盟各國原有合作為基礎,充分照顧各方特別是中小國家利益,在全球的區域合作機制中獨樹一幟,成為亞洲最大的政府間合作模式。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啟動進一步推動了東亞經濟合作的進程,為東亞各經濟體更為密切的合作提供了具有示范價值的經驗。
在積極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的同時,東盟倡導中、日、美等大國多邊卷入,堅持與中、日、韓分別建立自由貿易區,以促成區域內三角戰略均衡的格局。目前,東盟與日本和韓國的自由貿易協商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為整個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打下基礎。
3. 障礙分析。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一體化成為必然,我國與東盟打造區域經濟自由化,為促成區域經濟競合互補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但也存在諸多困難和障礙。主要包括內在的障礙和外在的阻力。
中國與東盟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結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類似的結構體制會制約雙方的貿易合作,另外雙方的銀行體系還有待完善。在中國與東盟的國際交往中,由于存在相當數量的邊境小額貿易和邊民互市貿易(不做海關統計),銀行結算體系不能完全有效的發生作用。而且區域內部整合不足,競爭有余。在現行行政區劃格局中,東盟各國之間存在經濟發達程度不同,經濟利益主體不同,國內各省區之間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因而區域內國家間、國內省區間經濟合作與沖突并存,主要表現為區域間低水平競爭、生產要素競爭、出口市場競爭和封鎖等。自我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啟動以來,全國各地掀起了與東盟對接的熱潮,但各方都將目光局限于本地經濟的發展、本地經濟與東盟的對接,很少涉及共同協作,削弱了整個區域參與國際經濟的競力。
另一方面東盟國家還受到中國威脅論和中國投資黑洞輪的誤導。面對著中國經濟的日益強大、吸收外資的增多以及大量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涌入本地市場,東盟成員國內部以及周邊許多國家感到了競爭的壓力,“中國威脅論”等言論泛起,宣稱中國的經濟崛起將對該區域內的其他國家造成威脅,強大的中國很有可能將會在本地區稱霸,直接影響到地區的政治和經濟格局,東盟國家應聯合起來予以對抗。而且東盟內部個別成員國與其他國家單獨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東盟自由貿易區主要是要求成員國相互降低關稅和取消非關稅壁壘,以使東盟各成員國享受到其他成員國共同的關稅優惠,對各成員國與東盟外其他國家另行制定經貿政策并沒有明確限制。此外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干預也是我們建立自由貿易取得很大的障礙。
四、 結語
建立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是構建面向21世紀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新型關系的偉大創舉,是推動整個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舉措。從人口上看,這將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從經濟規模上看,是在發展中國家之間組成的最大的區域貿易組織,同時將是僅次于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貿易區。盡管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進程中,將會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困難和不確定因素,但我相信經過雙方政府的共同努力,問題是可以得到解決的,化不確定因素為確定因素,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的加快。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前景是樂觀的,它的建立無論對中國與東盟還是對整個東亞區域經濟合作,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張鑫偉.東盟國家在華投資現狀及前景展望.國際經濟合作,2003,(12):36-41.
2. 馮赫.對我國企業投資東南亞、南亞考察研究.國際經濟作,2004,(3):8-12.
3. 尤安山.中國經濟崛起及東盟經貿關系.世界經濟研究,2004,(9):37-42.
4. 趙春明,李麗紅.論中國與東盟四國的產業結構及貿易關系.現代國際關系,2002,(2):52-57.
5. 沈驥如.地區經濟合作:理論、現狀和我國對策兼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2,(4):81-86.
6. 張蘊嶺.中國—東盟自山貿易區的機遇和挑戰.亞太經濟,2003,(2):2-4.
7. 張震.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障礙性因素分析.世界經濟研究,2002,(6):25-30.
8. 陳詩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理論、現狀和政策建議.亞太經濟,2003,(3):5-8.
作者簡介:楊容,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國際貿易系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