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簡要分析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原因,優勢資源稟賦有效性的發揮,該理論能夠解釋經濟增長發生的條件和可能。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優勢資源稟賦會隨著經濟發展而發生變化,經濟體應該隨著優勢資源稟賦的變化而調整促進優勢資源稟賦發揮作用的有效性,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解決原有經濟結構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創造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關鍵詞:經濟增長;優勢資源稟賦;有效性
一、 前言
中國作為新近崛起的發展中大國,研究中國的經驗,對于其它落后國家具有借鑒意義。日本,“亞洲四小龍”和“金磚四國”的經濟增長的原因是什么,這些增長有沒有共性,這些共性是否具有可移植性,對于這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道路具有可復制性,那么,對這些國家經濟發展因素分析可以為現在大多數經濟落后國家帶來福音。
二、 文獻綜述
1. 斯密的《國民財富的原因和性質分析》一書被認為是發展經濟學的第一本理論著作,斯密把經濟發展歸結為分工,市場容量決定分工,市場和分工相互促進,形成了技術和經濟的發展。斯密從他那一時代的特征和作坊生產發展出發,歸納總結出他所看到的現象背后的因素。作為起點,斯密的理論有突出的作用,但是作為一種經濟增長理論,斯密對經濟增長的分析過于簡單,框架太粗,沒有涉及經濟增長的核心分析,沒有具體到經濟增長過程中各因素的作用。
斯密之后經濟增長理論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發展,熊彼得提出了第一個內生經濟增長理論。他在1939年出版的《商業周期》和1942年出版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中對“創新理論”進行了闡述和系統的運用,把經濟增長歸為一系列自發產生的非連續的變化:“創新”活動。“創新”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是經濟技術的變遷,“創新”的主體則是企業家,經濟發展是個別企業家的“創新”的結果。“創新”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現代經濟生活的重要一面,總結供給方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排除了需求方在經濟增長方面的作用。事實上,任何一個經濟過程,都是需求和供給的相互作用的結果,需求和供給的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促進整個經濟良性的發展,發展也具有可持續性。另一方面,熊彼得“創新理論”中提出的破壞性概念,即“創新”過程是對原有經濟結構的破壞和新經濟結構的建立,這一概念在現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產業變遷和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只是我們需要把這一活動的原因和主體需要重新定位分析,從事實經濟活動中和大量的經濟現象總結根本性的原因。
20世紀50年代,索洛利用C-D生產函數建立了索洛模型,利用兩部門分析和外生的利率,人口增長率和技術進步率,分析了資本、勞動和技術進步在增長中的作用。索洛的工作,把經濟增長理論引入細化的方向,但是他的模型中,不能說明原因的索洛余量占了很大的比例,使分析和解釋作用大大降低。索洛模型中收斂的結論也和現實經濟嚴重脫節,模型的理論作用遠遠大于現實作用。無論是經濟解釋,還是經濟分析,根本目的是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通過一定的理論來實現相應的目的,索洛模型所缺乏的正是真實世界需要的指導性和目的性。
之后,內生經濟增長理論或新增長理論,否定了索洛的外生性假設,通過羅默、盧卡斯等人的努力,把各種要素內生化,形成了復雜技術變革的內生理論模型。內生經濟增長理論更加精致,閑暇、人力資本和教育,及技術的國別差距分析經濟增長的原因。所有這些模型都是在其它模型基礎上優化,加入現實因子以便理論更貼近實際。他們注重經濟增長中的技術細節,忽略了制度、結構變化和資源稟賦變遷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所以,這些理論可以稱為經濟增長因素分析,對經濟增長的政策指導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中國的經濟發展為經濟增長理論提供了豐富的數據和資源,提供了檢驗理論的機會。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在總結中國經濟增長事實基礎上,提出“比較優勢”理論和“自生能力”理論,企業存在“自生能力”條件下,選取“比較優勢”發展戰略,實現經濟增長目的和經濟收斂的路徑。鐘陽勝提出“趕超型”經濟增長理論,指出在經濟發展進程中,抓住外部機遇、利用自身優勢、通過人為制定經濟發展政策,實現經濟超常規、跳躍性的增長。“趕超型”經濟增長一般通過推行資金密集型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實現向發達經濟的收斂。“趕超型”經濟增長方式是國家確定一個經濟發展方向,把資金和人力大量投入這個產業,實現該產業的復興,通過指定產業的發展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趕超型”發展模式往往具有主觀性,影響整個經濟健康平衡的發展態勢,部分國家實施過該發展戰略,但是沒有成功,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功也不應該總結成“趕超型”經濟發展戰略。“比較優勢”理論在國際貿易理論是基礎概念,在國家發展戰略領域,不能解釋經濟發展某一時刻發生在某些國家這一事實。
經濟的發展,首先是利用一定的資源稟賦,結合一定的技術方式,實現經濟的生產和再生產,循環往復實現經濟的發展和增長。因此,經濟的增長,首先是對優勢資源稟賦的充分利用,只有建立在優勢資源稟賦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戰略才具有現實性和可操作性。優勢的資源稟賦在何時何地發生作用,取決于一個國家針對該優勢資源的制度特征。借助制度的作用,可以發揮優勢資源稟賦的規模效應,減少設租和尋租成本,降低整個生產的總成本,在競爭中實現優勢,進而把優勢轉化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增長。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中的資源稟賦會隨著經濟走勢沉淀積累,資源稟賦的優勢發生變化,經濟必須隨著改變的資源稟賦優勢調整經濟的發展戰略和產業結構,調整和規劃符合新資源稟賦優勢的制度,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
三、 模型介紹
中國經濟發展的現象,結合“亞洲四小龍”和日本經濟發展事實,可以總結出一般性的現象,從低技術含量的加工工業起步,這些產業需要相當的勞動力,勞動力成本對產品的競爭力具有決定性作用,國家對相關行業的制度性支持和產業扶持政策則是這一發展戰略成功的關鍵。
經濟發展戰略,也就是如何有效利用優勢資源稟賦的問題。落后國家在制定發展戰略和民族振興計劃時,首先需要確認國家的優勢資源稟賦,然后界定優勢資源稟賦是否具有有效性。所謂有效性,指其它相關的條件是否能支持優勢稟賦發揮作用,一定的生產要素,只有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才能發揮最大作用,工作在生產可能性曲線的最大邊界點,保證競爭中的優勢。有效性有著較廣的范圍,涵蓋了制度因素,宏觀經濟政策,勞動者素質技能,勞動力市場和資本市場等,所有市場的合力作用形成了優勢稟賦資源發揮作用的有效性。優勢稟賦資源是發展變化的,各種資源稟賦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進行不等量的積累。資源稟賦積累達到臨界點,即已經形成了資源稟賦優勢的轉化,必須根據變化了的資源稟賦優勢來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形成新的有效性,經濟增長的持續性得以形成。
假設一:生產函數具有以下形式,具有索洛模型中規定的生產函數性質:
Y(t)=AF(αK(t),βL(t),δRe(t))
其中Y是產出,是K,L和Re的函數,K是資本,L是勞動,Re是資源,α、δ、β分別是K、L和Re的系數。A是技術因素,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任何時間,經濟生產都是資本、勞動和資源的結合,K、L和Re不同組合,產生不同的產出量,產出的收益和投入的成本之差是利潤。不同國家不同的生產函數,生產同一產品的成本不同,形成不同的優勢產品。
假設二:優勢資源稟賦是以該資源稟賦的成本來核算的,各投入要素的成本是該投入的邊際產出。
資本就是該時刻的優勢稟賦,確定優勢稟賦只是第一步。下一步,需要考察優勢稟賦資源的有效性。只有有效性也符合條件,才能確定以該資源稟賦為主導的發展戰略具有現實性。
假設三:不同資源稟賦有不同的效率,優勢資源稟賦帶來更大的產出。
資源稟賦在生產中的作用由于外界和內部條件的變化而不同,相同條件下,優勢資源稟賦和非優勢資源稟賦在生產函數中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優勢資源稟賦的作用更大,同樣的投入可以帶來更多的產出優勢稟賦發揮作用需要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的配合,外部條件包括制度和政策等因素,優勢稟賦的要素配合制度和政策等條件的有利影響,發揮更大的作用。各種資源稟賦的效率以其系數表示,即α、δ、β,各系數的值大于等于1。如前所述,資本是優勢稟賦的話,那么,α>1,δ=β=1。
假設四:如果有效性成立,同樣的要素投入能產生更多的產出量。有效性能改變生產函數的邊界,使生產函數的邊界擴大,在生產函數中以A表示。
有效性是優勢資源稟賦發揮作用的關鍵,只有有效性成立,優勢資源稟賦才能被充分利用。有效性是一個綜合因素,包括了一種優勢資源稟賦發揮作用的相關變量,制度變量,政策變量,金融市場變量,勞動市場變量等。制度對經濟效率或經濟增長速度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不同的制度對信用的影響、對資源流動性的影響、對公平競爭的影響和對產業增長的限制等方面。政策變量是包括產業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內的變量組合,政策對包含優勢資源稟賦產業的傾斜,政策的傾斜可以使優勢資源稟賦以更低的成本和有效的方式結合,提升競爭力。當有效性發揮作用的時候,A>1,但有效性不能成立的時,A=1。
四、 結果
我們以中國的數據來檢驗上述理論,具體數據請參考表1。表1的數據可以發現,1978年到2008年,30年間總人口增加38%;國民總收入增加82倍;國內生產總值增加82倍;以固定資產總額除以就業人口來表示人均資本,2008年的人均資本為2.23萬元;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數是改革開放初期的23倍;2008年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余額是1978年的403倍;職工平均工資從615元增加到29 22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45倍,農村居民純收入增加34倍;國家財政收入增加53倍。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經濟數據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些變化后面是資源稟賦優勢改變的反映。中國已經從勞動力成本低下的國家轉變成勞動力成本相對較高的國家,一是由于經濟發展帶來生活水平提高,二是由于就業人口的教育程度提高的結果。中國已經從一個資本欠缺的國家轉變到資本相對富裕的國家,超過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巨額的居民銀行存款,使得資本的成本相對降低。人均資本為2.23萬元,資本的成本小于職工的平均工資收入2.92萬元。根據假設三,資源稟賦的優勢以要素的成本來評價的,要素成本的變化意味著優勢資源稟賦的變化。我們必須從當前的經濟結構調整為適應轉變優勢資源稟賦后的經濟結構,調整有效性,發揮新的優勢資源稟賦作用,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和經濟增長的持續性。同樣,經濟結構的調整,也有助于緩當前的社會矛盾和當前的經濟問題,保持中國經濟的活力和影響力。
五、 結論
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在于優勢資源稟賦有效性的發揮,優勢資源稟賦在一定環境和條件下,在特定時間的形成的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導致了國家和企業競爭力的提高,有利于國際貿易和生產的擴張,通過生產轉化為經濟量的擴張,促進經濟增長。
隨著經濟增長,資源稟賦的優勢會發生轉變,相應的,應該調整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形成新的有效性,促進新形成的優勢資源稟賦發揮作用的外部和內部條件的成熟。只有不斷的隨著改變了的優勢資源稟賦,調整對應優勢資源稟賦的有效性,改變經濟的結構,才能保證經濟增長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而不至使經濟增長如同曇花一現,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后便停滯不前。
對于落后經濟體,實現經濟增長,縮小和發達經濟體的差距,實現國民財富和福利的增長,必須充分利用優勢資源稟賦的有效性,也只這一戰略才能幫助他們實現經濟增長的目標。而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更是要求關注經濟中優勢資源稟賦的變化,形成新的有效性,同時調整經濟產業政策和資源配置,以符合新優勢資源稟賦的要求,經濟增長才能得以維持。
當前經濟發展的問題和尖銳的社會問題,其實都是優勢資源稟賦的轉變造成的。近30年的發展,整個國家狀況和經濟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3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資源稟賦積累也在悄悄轉變著,資源稟賦的優勢也在變化,我們根據變化了的形勢形成新的有效性,調整經濟結構,解決發展中問題。因此,給出以下政策建議。(1)重新評估優勢資源稟賦,確認是否發生資源稟賦優勢的轉變;(2)根據第一點的結果,評估建立新的有效性,以實現新資源稟賦優勢的作用;3、根據上述兩點,調整產業經濟結構。
參考文獻:
1. 戴維·羅默.高級宏觀經濟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 阿瑟·劉易斯.經濟增長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 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4. 熊彼特.經濟分析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5. 蔣自強等著.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6. 錢穎一.現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7. 索洛.經濟增長因素分析.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8. 林毅夫.自生能力、經濟發展與轉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9. 林毅夫.中國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1994.
10. 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作者簡介:蔡敦斌,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09級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