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上曾經流行過一句話:“如果屠宰場的墻是用玻璃做成,那么每一個人都會成為素食者。”
在當下這個危機重重的時代,從個體的生命尊重,到全球暖化的生態危機,綠色和平及動物保護的主題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環保題材的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地球公民》、《家園》、《遷徙的鳥》、《行星地球》、《海豚灣》,被越來越多的人傳播分享,素食也因而成為了更多人選擇的生活方式。美國有十分之一的人嚴格吃素,環保主義呼聲甚高的德國和英國的素食者更能達到六分之一和八分之一。
這股素食風潮也刮進了中國,并以“不受污染”的文化品位和現代意識,成為了很多新富階層的自我標簽。隨之興起的素食產業鏈也在迅速搭建。它不僅是單純的良心產業,更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北京的素食餐館已達到上百家之多,價位普遍不低;不含動物成分的化妝品和服裝也成為很多商家的主打概念。但對于這樣一個新興產業而言,魚龍混雜、真偽難辨難免會成為市場發展初期的普遍現象。
由名人明星引領的素食風尚
十年前的張醒生,尚是亞信的CEO,如所有位居高層的成功人士一樣,住著大房子、開著豪車,穿著華服,享受著美食美酒。生活的重點不過就是追名逐利、日理萬機。一天里難得的獨處時間是在每天晚上臨睡前,習慣性地讀一讀當天的報紙。某一天,他看到了一條可可西里野牦牛隊解散的消息,其中一段關于藏羚羊被屠殺的描寫讓他至今難忘,“幼小的藏羚羊羔仍在粘滿鮮血的、已經剝下皮的紅色乳頭上吸取乳汁、羚羊媽媽的鮮血染紅了小羚羊的嘴巴、鼻子和它那憔悴的面頰。失去母親關愛的小羚羊過不了多久即被老鷹、狼群吃掉……”
當時的張醒生沒有想到這段描述對他未來的人生會帶來那么大的影響,只是在那個晚上,他徹底難眠了,一閉眼,腦海里就會浮現出藏羚羊那至死還圓瞪著的眼睛。這種恐懼又憐憫的情緒持續縈繞在他的心里,為了解開這份情結,他牽頭發動了一場“地球之友”藏羚羊頭號保護計劃,召集了很多企業參與到這個計劃中來。張醒生更是邀請了身邊的四位好友——中國網通總裁田溯寧、掌門網的王維嘉、新華信公司董事長趙民和華誼兄弟的王中軍于2002年7月一同奔赴青藏高原,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可可西里之行”。 此后的2003年,便出現了一部震撼著所有觀眾心靈,催人淚下的影片《可可西里》,這正是由于王中軍在此行中感觸頗深,而投資拍攝的,此片之后也為華誼兄弟在國際上贏得了很多大獎與聲譽。
在那次旅程中,張醒生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了藏羚羊,并有機會為一只剛被盜獵分子打死媽媽的小羚羊喂奶,“當我拿著奶瓶喂它時,從它的眼睛里居然看到了恐懼和發自內心的感激這兩種情緒。它恐懼是因為人把它的父母殺死,它的感激又是因為人在喂養著它。我第一次深刻地自省,作為人這種動物,我們在自身發展、生存的過程中,可能也在傷及周圍和我們一樣有生命的生物。”
也是那一次,讓他確定了自己未來的人生目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影響力,去勸說更多的人學會抑制無限膨脹的消費欲望,轉變生活方式,珍惜自然資源,把雪峰冰川、把原始森林、把野生動物……把一個自然美麗的地球留給未來的孩子們。
卸任亞信CEO、退出天使投資后的張醒生,給自己退休后安排的工作是TNC(大自然保護協會)北亞區總干事長,這幾年里一直著力于阿拉善的生態保護,以及替代能源和綠色鄉村信貸等項目的實踐工作。
自從做環保工作之后,他的很多生活習慣,也發生了巨大改變:比如衣柜里幾百條領帶和所有發亮的皮鞋束之高閣,取而代之以戶外運動裝備;縮短刷牙時間;洗澡只淋浴;騎自行車上班;食物也開始以素食為主,在他看來,人和寵物、動物都是需要得到關心的。
2011年1月21日,張醒生在注冊微博的第21天,就發起了一項微博投票,呼吁全國人大立法禁止一切魚翅貿易。他說:“我們的社會已經進步了,但有些人的嘴和胃還留在了吃不飽穿不暖的舊社會。”這項微博投票在后來的13天里,就得到了2.7萬人參與,支持率達到98%。張醒生還推動香港馬會在香港、北京兩地會所里停供了魚翅食品。他還呼吁社會,尤其是明星,不要再穿皮草。
事實上,明星一直以來都是環保行為的主要推動者,演藝圈更是素食主義者的大本營,李連杰、王菲、陳坤、馮小剛、趙薇、張學友、林憶蓮、蔡依林……這些名人明星們,不僅是為了單一的宗教信仰而食素,他們更關心動物的權利、在意自身的健康,為全球暖化而擔憂。他們也正嘗試用各自的方式去喚起公眾意識的覺醒,推動一場非暴力的素食運動。
真素OR偽素
因為太多公眾人物的宣導,讓素食成為時下中國飆升最快的一股風尚,也從單純的飲食方式演化成為一種世界觀,這種世界觀開始被更多的普通人所接受,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就興起了一批學生素食社會團,越來越多的打著素食招牌的餐廳和產品也應運而生。
但是,掛著羊頭賣狗肉的商家,和偶爾為之的偽素食消費者在當下這個時代始終占據多數。在寺廟附近的素食品店轉一圈,你會發現一袋一袋的“偽齋”或“偽素食”品的包裝袋,注明了“香料、添加劑、水解蛋白、組織蛋白”等等。
新派的素食餐廳走的多是高端路線,以北京為例,相較于以往在廟宇周邊的傳統素齋館,它們選擇的地點也變成了繁華鬧市區所在的三里屯、什剎海、西單購物圈附近。針對的消費群也并不是那些嚴格的素食主義者,而是很大一部分“隨機素食者”,這些人可能只進行有選擇性的素食,或是偶爾吃素,但顯然,他們才是最主要的消費人群。雖然素食餐廳里,食材不外是蘑菇豆腐,卻都做出了各種葷腥的味道來,高檔的環境與營造出來的神秘感吊足了嘗鮮客們獵奇的胃口,人均消費動輒數百上千。
事實上,真正的長期素食者很少一擲千金吃一頓素,他們更關心如何與家人分清楚葷素灶,如何分辨那些良莠不齊的素菜館有沒有放味精。
除了飲食,越來越多的護膚品牌也開始打出了類似于“給肌膚吃素”這樣的廣告語,從有機花草原料里汲取養分成為它們搶占市場的必殺技。但所謂的純天然成分,也只是順應素食風潮,迎合消費心理的一個說法而已,護膚品里其實是沒有百分百純天然的,一定都有化學添加劑,目前在柜臺售賣的“純天然”或“純植物”護膚品都是植物添加型,也就是加入了植物的萃取物。如果一件護膚品里面全是植物,那就不叫護膚品,而叫沙拉了。所以,“純植物”或“純天然”這種口號只會是柜臺上的銷售小姐在說,而不會出現在廣告或說明書中,因為這是不符合法律的。
盡管打著素食招牌的偽素商機泛濫,但真正為素食主義者服務的商家也漸成規模,并越來越專業。位于建外SOHO的維根小屋就是這一類的代表。它的創建者是廈門大學的光學博士余力,余力曾先后在華為和西門子工作過,為了宣傳健康環保的飲食,這個低調的人如今也變得高調起來。雖然他是吃全素,但他卻強調自己不喜歡“素食主義”的概念,因為這個詞太強勢和極端了,好像把世界上的人都截然分為兩類:吃素的與不吃素的。他更愿意使用“蔬食”這個詞,他說,人人都可以做“蔬食主義者”。因為 “素食”的概念太模糊。“蔬食”則是明確排除了蛋、奶類食物,僅使用植物性食材。到維根小屋吃飯的顧客中,有70%是女性,30%~40%是外國人,30%~40%為嚴格素食者。余力發現,有更多的人吃素是出于一種無奈的考慮——食品安全。隨著各種飼料添加劑、激素、加工污染的曝光,很多人認為,即使吃有農藥、化肥殘留的蔬菜,也比吃肉食更安全,更健康。
每周日余力都會在自己的餐廳里舉辦素食者的聚會,并開展講座,給大家提供關于素食的知識。他還曾經舉辦過“28天健康飲食計劃”活動,在28天中,為人量身定做素食健康食譜。關于未來的計劃,余力希望能夠建立一個蔬食俱樂部,目標是發展500個會員,除了提供有機食物的團體訂購活動,還將為每一位會員制定健康的蔬食飲食計劃。
事實上,素食餐廳只是素食產業里極小的一個分支,在我們的生活作業中,有許多是可以算作施行素食的行業,比如面粉廠、蒸饃場、豆制品作坊、豆腐坊、純素類小吃攤位、純凈水制造、素食類圖書出版發售,還有最根本的農業種植,這都是純凈的素食行業,只是這些行業的從業人員,沒有幾個把自己的行業當作素食來做,也就是素食觀念沒有在他們中形成。如果能將各種符合素食標準的行業都納入到素食產業中,將其統合形成一體化產業鏈,加以觀念引導,那么,素食的前景將會很寬闊,因為它帶動的不僅僅是餐飲業,還有農業、工業、商業、廣告,以及時尚、出版、慈善、教育、林業、環保……
時尚界的素食商機
如果是在10年前,嚴格的素食主義者要想買到合乎自己價值觀的商品也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選擇更是少得可憐,因為對于他們而言,任何產自于動物的副產品,從羊毛到小牛皮再到桑蠶絲,都是不能接受的,就連制鞋所用的膠水也不能含有動物油脂成分。那么,全身上下都是棉麻制品的生活會不會又太膩味?但是到了當下這個時代,就連最有名的商家和品牌也開始推出時髦的時尚素食產品線。其中包括像Whole Foods 這樣的全美連鎖店,像MooShoes 這樣的小型精品店,像Pangea 這樣的網上商店,以及像Moral Fiber、Real Fake、Novacas、Matt Nat、無印良品這樣的環保品牌。Stella McCartney 那些用帆布、棉麻、透明合成樹脂和人造革制作的鞋子和手袋即便標出高達800 美元的高價也不怕滯銷。Vans 與滑板明星GeoffRowley 合作,開發了用合成絨面革和合成橡膠制成的環保板鞋——就連這么個家喻戶曉的大眾品牌也知道要用“無殘忍人造風”來打廣告了。
在紐約的環保商店Organic Avenue里,有出售以麻和竹纖維制作的上衣和連衣裙,甚至還有用“不殺生絲綢”(Ahimsa Silk)縫制的男式西裝。所謂的“不殺生絲綢”,是由印度人研究出的一種無需殺死蠶蛹即能取得蠶繭的技術。在傳統的絲綢制造過程中,工人們把蠶繭放入滾燙的開水來獲得蠶絲。“不殺生絲綢”則等到蠶蛾破繭而出之后才開始處理蠶繭。可見,開發新技術是實現時尚素食主義的重要環節。紐約的Kaight 店專門出售以回收羊絨和羊毛面料手工縫制的服裝,設計師Linda Loudermilk 則用一種可分解的木質紙漿纖維制成的名叫Lyocell 的面料做衣服。此外,用合成麂皮和皮革制作的包袋在一家名為NY Artificial 的商店出售。
事實上,一個徹頭徹尾的嚴格素食主義者通常都是清心寡欲的人,他們對所謂的品牌根本不會抱有興趣,所以大部分購買時尚素食產品的人只不過是在趕時髦。但是對于商家而言,既借著風潮賺到了錢,又拿時髦的概念讓人們更多地關注環保,雙贏的回報,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