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進時,也時時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頹唐,有人叛變,然而只要無礙于進行,則越到后來,這隊伍也就越成為純粹、精銳的隊伍了。”
用魯迅先生這段話來描述康師傅由海峽那頭到這頭制面這二十年經歷,貌似還是合適的。遙想當年,與康師傅一起來大陸的若干各行業“師傅”,如今不少已不見了影蹤,而康師傅還在;不但在,而且一直在做面;不但一直做面,而且在方便面這個由它創造的江湖里,儼然已經獲得了不可撼動的帶頭大哥之位。
要知道,二十年的時間,方便面的年人均消費從零,到一,到十,到三十,“巨大的建筑,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按照康師傅的財報顯示:2010年康師傅方便面銷售額達到2.93億美元,同比上升27.04%。以單價來看,這絕對是一個令人敬畏的銷售數字。因為,在這個龐大的數字背后容納了太多對于方便面互為糾結的定義:奢侈品與廉價品,健康與不健康,美味與口味單調,不夠吃與量太大……如何才能在中國人巨大的收入差異、認知距離與感覺完全不同的胃之間找到一個個完美的平衡點,如何在時間與空間的變革中總是讓康師傅帶頭的地位不變,這里的滋味多在這一碗面之外。
這滋味才該是一家企業的內核,這樣的企業才該是臺資企業的發展樣本。
成功處是樣本,挫折處是樣本,而由挫折轉向成功的手段則更是樣本。
1997年,彼時康師傅進入內地市場已經五年,就是憑借一款紅燒牛肉面,公司業績一躍沖到42億元人民幣,這是十數倍于創業時年銷售額的數字。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從1997年開始,情況出現停滯,到了2002年,康師傅的年銷售數字定格在38億元人民幣。作為康師傅方便面品牌和產品策劃的最終責任人,盧宗慶就是在那一年(1997年)進入康師傅的,“可以說,之后那五年,是我人生的挫折期,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
怎么辦?即使銷售數字下降、市場份額下降,但就體量而言,康師傅依舊是“面霸”,更何況“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得難”。
但該面對的必須要面對,該改變的也一定要改變。此后,康師傅做了各種各樣的嘗試,比如陸續推出從碗面到杯面、桶面等各種外形的產品,在渠道和營銷上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資金,只是收效甚微。終于,在經過長期的跟蹤調查之后,他們發現,問題的癥結在于:消費者對單一口味的方便面已經感到厭倦。
于是,“對癥下藥”,從口味著手尋找突破的想法開始慢慢成型。
于是,在過去的十余年中,康師傅千方百計地將方便面的工藝與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的菜系相結合,在中國各地派出研發人員,尋找各具特色可以轉化成方便面產品的“中華美食”。
曾國藩有一句話:“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如今,小雞燉蘑菇、油潑辣子等近300種分布在中國各地的康師傅地方品牌方便面所貢獻的業績已經占到了總收入的25%,而這些已經量產上市的不過是“康師傅中華飲食文化學院”收錄口味及配方中的一小部分,而即使是已經被收錄的,比起被康師傅面食“獵頭”所品嘗記錄的,不過鳳毛麟角。
“下功夫”,這是康師傅找到的解決方案。
“人生要吃好三碗面,一是體面,二是場面,三是情面。”杜月笙說的,細想起來,二十年一直在做面的康師傅,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