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從反對一切習慣性的忽視開始,其創作的行為就是對習慣性事物進行破壞的過程,從而實現對習慣性事物的重新審視。”這是楊毅斌2010年的一篇博客中,對上海世博會北京館設計的反思。
4年前,在楊毅斌剛剛接手世博北京館設計任務的時候,他并不知道自己會成為整個世博會當中,唯一一個80后場館總設計師。而讓世人記住他的,正是其在世博會上打造的“變臉”北京館,一筆在建筑史、展覽史和世博史上的瀟灑一揮。
“任何創意的產生都要有其靈魂的存在,這是吸引大眾的關鍵,因為他們更加喜歡和自己有關的,親近自己的事物。”楊毅斌一邊隨手擺弄著自己的手機,一邊說。
用“破壞”潑墨世博京華地標
怎樣才能體現自己的設計之魂?
“舉個例子,如果沒有LED的技術發展,我的很多新設計思路是難以呈現的。”面對著自家的三星Smart TV LED D8000,楊毅斌似乎又看到了他曾在2010年世博會上抒寫的當代建筑的“變臉”神話。
作為上海世博會北京館的總設計師,他從一開始就設想著如何從新的角度來“破壞”傳統設計理念,“在5分鐘之內,讓一座展館呈現出天壇、鳥巢、中國大劇院、水立方等多個北京的地標性建筑,無疑,傳統方式做不到這樣完美的創意。”楊毅斌的思維,總能充分展示出80后的善變與突破。
事實上,在世博會場館的設計思路中,楊毅斌接受了建筑、展覽展示、影像和互動幾大方面的挑戰。“最終的思路以互動展品自身的可破壞性、新的展覽觀念對傳統展覽觀念的破壞和人為性的破壞三個方面構成。我的理念是將‘展品破壞性’和‘人為破壞’交給管理和技術來解決,而設計核心則聚焦在對傳統展覽觀念的破壞上。”
在他看來,人們之所以對科幻中的建筑流連忘返,原因無非有四:建筑變形、建筑變體(大小的變化)、建筑漂浮和建筑隱性。而這四個特性就是人們對下一代建筑設計的追求和向往,也正是建筑最能打動參觀者自身的突破點所在。
最終,他采用了機械臂的伸縮和翻轉來實現建筑不同造型的轉變。“通過機械臂支撐起的LED將影像模擬出不同的色彩、肌理、材料和光影的變化,由此利用建筑變形的邏輯框架,實現對傳統建筑設計在觀念認識上的重大突破。”
此正如楊毅斌對世博會展示的定義,北京館終于極盡“破壞”之能。“這種破壞是對展覽傳統概念的破壞,將原有內部展示內容移至外部進行展示,建筑自身隨之具有內部的展示功能,這種破壞正是基于設計方法中的逆向思維所產生的。”
前衛科技演繹設計之魂
經歷過世博北京館的成功,這個逐漸成熟自信的設計者更加堅持尋找自己的設計之魂,不是以學究的清高來苦營“高尚”的藝術,而是更加主張發揮人的主動性和創造力。“藝術應該被藝術創造者自由選擇和應用,它通過地位來左右藝術家的錯誤局面將逐漸消失。”
雖然在談論專業時認真甚至嚴肅,這個80后的設計師骨子里鐫刻著自我個性,他對自己的專業說法給出了最直白的解釋:“對80后年輕的設計師來說,設計的概念和方向與前輩們不太一樣,我們更追求張揚,希望做出來的東西有意思。”
北京館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顛覆性設計,它的成功在于震撼的視覺效果和革新的展示觀念,更在于某種專屬80后尋找設計之魂的沖動。
這種沖動并不是憑空的,“破壞”的設計理念存在于楊毅斌的骨子里,讓他對一切創新和具有顛覆性的事物保持好奇。由于職業習慣,一直站在科技技術前沿的楊毅斌從未對游戲產生過太多的興趣,如今他卻樂于嘗試電視上的“織圍脖”和“偷菜”, 因為這些都是直接通過三星Smart TV在主界面提供的APP客戶端進入的,技術應用產生的變革顯得如此之方便。
為了尋找全新的設計之魂,楊毅斌對于工業設計也一直保持著高度敏感。“中國的當代藝術應該多關注科技的表現,科技也應該多給藝術些支持。”楊毅斌家里的Smart TV LED D8000就是一件工業設計的杰作,僅有5mm的超窄邊框極盡簡潔,顛覆了傳統的電視外觀,同時帶來了更大的可視面積。
楊毅斌說,智能化、功能化是他未來設計的一個重要方向,這是當他第一次接觸到三星Smart TV時,產生的一種極致的思想共鳴。無疑,三星Smart TV對手機、電腦、相機等多種外接設備進行連接和搜索,其類似的智能技術也完全可以用在建筑設計上,即用一個智能中心平臺去操控建筑空間內的其他設備,這又將給他的設計思想帶來更大的發揮空間。
務實、執著 二者兼得
楊毅斌曾給自己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制定了5年計劃,而下一個目標是成為國際級的設計大師。
“設計傳遞的是一種信息。哪怕這個信息不是最好的,哪怕這個信息是虛擬的,但其產生的目的依舊是讓更多人產生共鳴。我現在正思考著如何將自己最本質的創意思維傳遞給大眾。”楊毅斌說。在設計界如果沒有客戶的思想交織,很多設計師無法把握好自己的創意方向,但楊毅斌希望打破這個怪圈。
“在工作中,我將項目分成兩類,一是自己的項目,一是公司的項目。”自己的項目能更多體現楊毅斌自身的設計思想內涵,而公司項目則更多地趨于商業需要。“但我的目標是讓公司項目更貼近自己的思維,將自己的想法執著地呈現出來。”
這也許是另一種“破壞”,但楊毅斌認為這是一種“務實性的執著”,也是其設計靈魂的本源體現。
這種態度同樣滲透到楊毅斌的日常生活中。面對三星Smart TV各種豐富的 APP(應用程序),他最歡信息和生活類的程序:新浪新聞、股票這些實用資訊要隨時關注,而百度地圖對于經常出差的他來說也相當方便,百視通可以讓他在閑暇時輕松看到正版大片……他把這些常用程序下載到智能應用中心,遙控器一鍵進入這個內容界面,光標點開即可。
如今,將為人父的他愈加成熟,一邊研究“看圖識字”APP(應用程序),想象著教寶寶識字的情景,一邊憧憬和規劃者自己的設計藍圖:“我的目標是成為國際級設計大師,而大師是不可能凌駕于一切現實去獨立存在,要有貼近大眾需求、能將藝術與現實相結合才行。走一條不同于他人,但又不脫離大環境的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