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蛋事件剛過,海參又成為西方繼皮蛋之后被稱為最不能忍受的食物。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像俄羅斯、法國、印度尼西亞、阿根廷、澳大利亞、尼泊爾這些國家都不食海參,類似長相奇怪的東西也一并被拒之口外。但無論別人說什么,中國人對進補的熱衷照舊一如既往,并隨著立秋節氣的到來而開始變得不可阻擋。海參,這個時候也即將結束夏眠,上浮至淺水區域活動。
大家都等不及要進食了。
鮑魚、魚翅、海參一直被奉為頂級筵上珍品,但在改革開放后較之海參,鮑魚、魚翅要早紅許多年,海參則是近幾年才開始變得名貴和流行的。這大概也與人們進補養生意識的突進和流行有相當關系,畢竟,鮑魚、魚翅無論請客還是送禮,多滿足的是對方的口腹之欲,海參則從口福之享推廣至養生養身之禮,無論目的為何,觀念則還是在進步的。
說起來,最早推動海參成為宮廷菜肴的還得說是明太祖朱元璋,他頗愛鮑魚、魚翅和海參(他的多子多孫似乎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海參“補腎益精,壯陽療萎”的進補功效),于是,宮中的御廚隨其所好,海參正式入宮。再早,三國時雖有食海參和介紹其營養價值的記載,但僅此而已,直到元朝才又見記載,這中間空開了很多年。入菜,則已到了明朝。明熹宗更是喜歡將灸蛤、鮮蝦、魚翅、海參等十余種海味“共膾一處食之”,可見至少在宮中,海參已很流行了。真正興盛,則在清朝特別是清朝后期,在江浙一帶做了7年縣令的袁枚應該說是個海參菜的推手,他那大名鼎鼎的《隨園食單》對海參的三種菜式做了詳細的描述。不過有意思的是,海參菜肴卻并未在江浙一帶流行,八大菜系中唯獨浙菜沒有什么正式的海參菜式(就連深入內陸的川菜菜系中還有兩道海參菜式呢),真正讓海參輝煌的還是海參盛產地的魯菜。這時候的海參無論在宮廷還是在民間高檔宴席,都能擔當扛鼎之菜了。
海參不比鮑魚、魚翅一直高高在上,海參還經歷了一段在中國大眾餐館平凡出沒的歷史,我們大概都經歷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便一個中檔魯菜館就能點道蔥燒海參的階段,如果那時候沒有抓住時機好好享用,看到現在大董的價格以及超市的海參禮盒行情恐怕要后悔死。據說那個時候北京市場的海參消耗量非常大,全國城市居首。那時到市場上買點水發海參不用為價格太過糾結,只要你會做。
但其實,真正的好海參始終沒便宜過。國人喜歡的海參中的上品野生刺參一般需要4~5年才能達到捕撈標準,形如紡錘,短粗結實,肉質厚實,富有彈性,沉積的營養物質豐富,較之人工養殖的1~2年速生海參當然要昂貴許多。
貌丑味真是海參的特性,如果不好吃,滋補的功效想必也不一定會被充分彰顯。中國人的一張刁嘴如果不被滿足是很難再說其他的。相比較鮑魚、魚翅,海參的做法更加多樣,可復雜也可簡單,不必像鮑魚、魚翅那樣發和吊都得一絲不茍,這也讓海參進入家庭餐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感覺上比鮑魚、魚翅更加顯得親民,這恐怕也是這幾年海參更加流行的原因之一吧。當然如果你足夠有錢,做一桌“八仙過海鬧羅漢”(孔府喜壽宴的第一道菜,通常這道菜上席就可以開鑼唱戲了),魚翅、海參、鮑魚等名貴食材同聚一鍋,徹底為美味極致一把,也是難得的享受。至于進補,你不妨把自己想像成野生海參,放長遠一點點慢慢補吧,我們都是自然之子,強壯的規律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