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不無擔憂地指出,如果盲目擴大理財產品市場規模,無異于在透支理財市場的未來。
與理財市場“瘋狂”伴生的是各種投訴糾紛不斷。對此監管機構開始重拳整頓銀行理財市場。
有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來理財市場持續升溫,前三季度理財市場發行規模已經超過13萬億元。但是隨著銀行開始對理財產品進行整改,四季度理財市場有望迎來“拐點”。四季度理財市場或風光不再,環比出現“量價齊跌”的概率正在加大。
負利率的出現激活了整個銀行理財市場。某國有商業銀行北京分行理財經理披露,今年的理財產品完全不愁嫁,一款產品的發行規模在50億元到100億元之間,一些短期限產品在發行當天就基本售罄。
而在瘋搶理財產品的背后,投資者最為看重的就是理財產品的收益率。
上述理財經理告訴記者,現在發售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基本在當期限利率的兩倍以上,在投資安全得到保證的情況下,理財產品是對抗“負利率”的有效手段。
甚至某投資機構指出,樓市限購、股市低迷,擠出大量社會資金屯兵理財市場。尤其是目前歐債、美債危機相繼爆發,國內經濟前景并不明朗,所以很多上市公司選擇收縮戰線,將手中的大量資金涌入理財市場。
銀率網最新統計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各商業銀行共發行理財產品5935款,較第二季度增加11.7%,同比更是激增了八成多。投資期限一個月以內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2%,環比增長9.7%,同比增長94.6%。
但是伴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容,市場中很多問題開始浮出水面。有分析人士表示,很多銀行理財產品募集資金投向不透明、過往產品業績表現不透明、產品風險級別如何劃分不透明;一些商業銀行為達到監管標準,通過7天或14天理財產品變相攬儲,短期化特征十分明顯;有投資者因為理財產品虧損遭遇投訴無門。
業內人士不無擔憂地指出,如果盲目擴大理財產品市場規模,無異于在透支理財市場的未來,就像2007年的基金市場一樣,直到現在基金仍舊沒有恢復元氣。
習慣了跑馬圈地式發展的銀行理財,終于被監管機構勒住韁繩。
當前,不少商業銀行都在對理財產品進行整改。中信銀行零售銀行部總經理楊曉表示,截至三季度末,中信銀行中長期理財產品銷售量達到兩三千億元。在符合監管要求的前提下,中信銀行正逐步將理財產品核算從資產池模式過渡到單一理財產品獨立核算模式,控制理財產品風險。
“尤其是對之前被廣泛詬病的資產池類的理財產品,監管機構明確提出要將黑箱透明化。”有監管人士表示,監管機構不僅要求對理財產品對應的投資組合實行單獨管理,而且必須準確計算單獨兌現的收益。”這主要是防止銀行通過高收益產品進行監管套利和高息攬儲。
而在監管重壓下,銀行的理財產品已經略顯疲態。數據顯示,四季度以來,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規模開始呈現緩慢下降。根據19家樣本銀行的數據發現,10月第二周發行理財產品的數量為242只,較首周大幅減少113只,降幅超過30%。
業內人士指出,這一趨勢將在四季度持續下去。雖然理財市場的需求仍舊較為旺盛,但是商業銀行會有意壓縮發行規模。同時,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也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回落,主要原因在于目前貨幣政策出現微調信號。
雖然預計四季度理財市場將稍顯低迷,但是某理財專家表示,臨近年底,銀行在美化報表的壓力下,仍舊存在通過理財市場吸收社會資金的強烈動機,不排除銀行會藉此機會發行一些收益較高的理財產品。
此外,為了節日的資金備付需要,銀行在年底往往拆入資金。這樣更會加重市場資金的緊張程度,這自然造成理財市場收益率水漲船高。
對于理財產品的選擇期限,此前有數據顯示,運行期為3個月以下的理財產品資金余額占了產品總數六成以上。但是有人士指出,隨著此次監管機構明確提出不得通過短期或者超短期產品來變相高息攬儲,這種格局有望打破。
上述理財專家判斷,未來會著重推薦三個月左右的理財產品。超短期理財產品會加大投資者的轉換成本,拖累產品的年化收益水平;而長期限產品的流動性又太低,對于政策的變動稍顯遲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