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挫折與失敗不斷的打擊我們的信心之時,我們很容易陷入無助的恐慌,總盼望能有奇跡出現。
縱觀近一段時期的“主流言論”不難看出,投資者最寄希望的一種邏輯是:經濟形勢足夠差——決策層深感擔憂——貨幣政策放松現曙光——股票反彈甚至反轉(特別是低估值品種)、樓市回暖。毋庸置疑,這是標準的“2008年式”的投資邏輯。
但歷史不會簡單的重演。盡管溫家寶總理日前表示,要把握好宏觀經濟政策的力度、節奏和重點,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而綜合當前的國內形勢來看,有幾點因素與2008年的環境大為不同,這將對再次出臺2008年型的寬松政策構成明顯阻礙。
最大的問題在于通脹。2008年底隨著經濟惡化,通脹一路下滑,11月份4萬億出臺前后CPI環比增速多為負值,而當前的環比增速還未出現大幅下降的趨勢。從同比來看,當前的CPI同比增速仍在6%以上,而2008年底的同比增速僅為1%-2%之間。如果現在重復2008年底的貨幣大寬松,必然無從避免通脹遠離5%之上的區間,在這樣高通脹的背景下,經濟正常及健康發展很難想象。
緊隨其后的問題在于房地產市場。2008年底的房地產價格已較之前的高點出現大幅松動,雖然缺乏公共認可的數據,但就當時京滬等地的主要樓盤的實際成交價格來看,價格下跌30%到40%者并不鮮見,50%亦有不少。而就目前的房地產市場來看,價格才剛剛出現松動。如果貨幣政策如2008年般的驟然寬松,那么房地產價格肯定會迅速出現報復性的上漲。
很顯然,房價下降真正觸及的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民眾,而是擁有多套房產的投資客、長期享受暴利的開發商,以及依靠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實際上,任何一種資產的價格泡沫都不可能持續發展下去,寄望于貨幣購買力貶值速度快于價格泡沫發展速度的想法,無異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需要注意的是,房地產業并不太可能在微調范圍之內)。
第三個可能阻礙2008年型寬松政策立即重現的問題在于投資效率。2008年開始的4萬億投資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實體經濟的資源消耗水平,從而無可避免的增加了整體經濟在資源方面的對外依存度。
鑒于上述三方面的考量,當前出現2008年曾經發生過的寬松政策的可能性無疑很小。
事實上,從近期集中出臺的“微調”政策也可以看出這種跡象。如推進資源稅改革、出臺對小微企業的稅收減免等支持政策、明確鐵道債為“政府支持債券”、允許地方政府自行發債、允許融資平臺貸款經批準展期一次、三部委力促“十二五”時期擴大消費、開展深化增值稅制度改革試點等,可以說,這些調整措施呈現出結構化調整、多種政策手段結合、財政政策發力、貨幣政策定向寬松等特點,力度和頻率為近年來所少見。
《金融理財》判斷,下一步,宏觀經濟政策的其他“微調”舉措可能漸次推出,但在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下,大規模放松銀根和降息、全面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的可能性并不大,而信貸松動可能成為貨幣政策微調的舉措之一。
不過,國內投資者最可貴的素質就是樂觀,其最大的樂趣就是判斷經濟形態和趨勢并落實到具體的投資標的上。但請不要忘了,這里還有一個最大的前提——通脹回調。在此之前,貨幣政策即便放松也不可能像2008年底那么猛烈。
“徒見囊者之易,未睹當今之難”。 我們大多數人喜歡看后視鏡開車,即使是受過良好培訓的職業投資人,也很難逃出近期投資經驗的影響。因此,如何前瞻性的看待經濟中潛藏的變化,是投資人永恒的課題,更是眼光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