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首批股票型QDII基金牛市高點出海,大幅虧損;到2009年全球股市大反彈,QDII基金暫停發行;再到2010年之后QDII基金重新出海,卻又遇歐債危機,QDII似乎總是生不逢時。
自2006年11月2日首只QDII基金揚帆出海,如今五年時間即將過去,QDII帶給投資者和基金公司的記憶卻苦澀多于甜蜜。
盡管統計數據顯示,QDII基金在與海外同類基金的比較中并非“敬陪末座”,但仍無法掩飾其套牢大量持有人的尷尬現實。正如海外機構人士所言,國內基金公司在發展QDII業務時“急于求成”,準備不足,才是造成QDII五年發展歷程中屢繳學費的內在原因。
痛定思痛,雖然啟航的征途并非一帆風順,但不斷的創新正給QDII基金帶來新的希望。“諾安黃金基金可能會成為今年我國基金的第一名,當QDII基金增加到一百多只甚至兩百只時,可能全市場基金中前幾名將總是QDII基金,這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一位QDII基金經理的憧憬,為QDII基金勾畫出美好的未來。
業績差強人意
QDII基金的發展歷程可謂“歷盡坎坷”。從首批股票型QDII基金牛市高點出海,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很快跌破面值,大幅虧損;到2009年全球股市大反彈,但是鑒于之前的慘痛經歷,QDII基金暫停發行;再到2010年之后QDII基金重新出海,卻又遇歐債危機,全球經濟復蘇乏力,QDII似乎總是生不逢時。至今,有的QDII基金凈值還在5毛多,套牢了大批基金投資者。“幸虧當初是比例配售,不然投入的錢會更多,虧的也更多。以后再也不會買QDII基金了。”一位被套牢的投資者語氣堅決。
對于習慣于追求絕對收益的國內投資者而言,本金的損失無疑令人感到痛苦。但事實上,QDII基金的表現并不像投資者感受到的那么差。某QDII基金的前任基金經理透露,雖然2008年業績表現不佳,但2008年、2009年,其管理的基金在海外2000多只同類型基金中,業績排名在前5%和10%。
晨星(中國)研究中心分析師鐘恒的研究也顯示,QDII基金與海外同類基金的平均業績相比,并沒有持續較差的情況。例如,環球股票QDII基金,2008年,這類QDII基金只有兩只,當年跌幅分別為41.1%和43.33%,但當年MSCI環球股票指數下跌了44.62%,海外環球大型均衡性股票基金平均下跌46.61%;2009年,五只環球股票QDII基金中,四只基金的凈值漲幅均超過當年MSCI環球股票指數漲幅和海外同類基金平均漲幅。“
功課遠未做足
五年的發展中,QDII基金成長了許多。一位基金經理提到,QDII基金經理的海外投資經驗越來越豐富,與海外投資者和海外同行的交流也越來越多,進行海外調研也更頻繁等等。但是不可否認,QDII基金的發展中尚存很大不足。
“客觀地說,國內基金公司在QDII出海前所做的準備不夠扎實。基金公司在推出QDII基金時,在制定戰略規劃、資源投入方面,做得比較倉促。”一位QDII基金經理認為,在準備充分并具備相關實力的基礎上,穩步推進對外投資或許更有利于該項業務的長遠發展。這與加拿大灰石投資管理公司國際股權基金經理李振的觀點不謀而合。在李振看來,國內部分機構開發QDII產品時缺乏系統規劃。具體而言,產品開發通常應立足于長期,首先制定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能夠將長期投資效果最大化的投資策略。然后,圍繞投資策略進行產品開發,通過制定一系列制度、投資決策流程,將投資策略固化到產品中。
之后,嚴格執行產品的運營方案,要具備穩定的管理團隊或基金經理,將投資策略在產品上貫徹下去。然而過去五年中,許多基金公司在推出QDII產品時,顯然缺少這樣從投資策略制定到產品開發再到產品運作的嚴謹、系統的流程。
李振進一步指出,許多中國資產管理機構不是基于某種投資策略而開發產品,而是基于一段時間的某種投資機會而開發產品,也就是“跟風”發基金。但投資機會往往不會長久存在,所以產品的可持續運作時間可能會比較有限;投資策略未固化到產品中,導致基金經理在決策時難以避開情緒等主觀因素的干擾;基金經理的高流動性通常會影響產品投資策略執行的延續性等等,這些都阻礙了QDII基金的良性運作。
此外,國外資產管理公司在開發海外投資產品時,往往是圍繞本公司最成功的產品,通過研究、調查、模擬操作等多方面準備,建立起對未來業績的信心后,才會發行針對海外市場的產品,相比國內機構的做法更加謹慎。
發展前景光明
國內外資產管理行業人士都關注到,今年以來QDII在產品創新方面有了很大進步。“目前國內QDII基金的創新沒有什么規律,還談不上構建、完善產品線,但QDII基金的產品種類和投資資產類別確實更加豐富了。”英國Skandia基金中國業務發展主管謝姣岳指出。
對于QDII的長遠發展前景,所有受訪人士均表示看好。“一到兩年內要突破目前的瓶頸,可能會存在許多困難。但長遠來看,中國的資金越來越多地投向海外是一個必然趨勢。”謝姣岳說。
李振也指出,如果一段時間內國內經濟處于低谷,國內的投資機會就會相對匱乏,這種情況下,投資海外則是分散單一市場風險,通過資產在境內外的調配以實現效益最大化的最好手段,QDII基金非常具有發展潛力。
“如果2000年就有了QDII基金,那么2001年到2005年QDII基金肯定比A股市場基金表現得更好。總有一個時間,中國可能會再出現2001年到2005年那種A股市場表現差于海外市場的情況,屆時可能會迎來QDII基金業績和規模的爆發。”招商全球資源基金經理牛若磊說。
在這種爆發來臨之前,QDII基金依然可以吸引很多投資者,實現規模平穩增長。多位QDII基金經理指出,國外的金融工具、可投資的資產類別比國內豐富很多,QDII基金可以利用這些條件,開發創新型產品。“比如,目前國內已經推出黃金基金、美國房地產基金等等,它們的投資主題、投資范圍在A股市場都是比較難找和難做的,可以給投資者提供國內難以獲得的投資機會。”
就現階段而言,牛若磊認為,發展QDII基金應將重點放在增加產品的多樣性和產品創新上。“可以對QDII基金做很多有價值的創新。以后你會發現,不管市場是漲還是跌,總有產品適合這種市場環境,QDII基金在全市場的基金中業績總是排在前面,例如今年,A股市場股票型基金普遍業績較差,諾安黃金基金可能會成為今年我國全部基金的第一名,國泰納斯達克100基金則可能會是第二名。當QDII基金增加到一百多只甚至兩百只時,可能全市場基金中前幾名將總是QDII基金,這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
“從美國共同基金業的歷史來看,牛市和政策是推動包括QDII基金在內的所有基金發展的最突出的兩個因素。”牛若磊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目前來看,短期內全球不太可能出現2006年、2007年那樣的大牛市,“中國版401K”暫時也難以推出。所以,QDII基金的發展不能寄希望于股市和政策,而只能通過產品創新“突圍”。在豐富產品線、提供好的產品業績的同時,等待市場和政策變動,努力爭取在行業迎來市場和政策環境利好時搶到“第一杯羹”。
不過,要搶到“第一杯羹”,未必所有的基金公司都有實力支撐、有耐心等待。正如一位基金經理所言,“目前存在的很多QDII基金規模都不大,有的甚至是虧本運營。基金公司是否愿意繼續投放資源、建立和完善QDII產品線,這既依賴于公司的財力,也依賴公司決策層的長遠規劃。部分公司未必會愿意做這種短期內見不到效益的事情。QDII基金要獲得快速發展,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