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年前,IBM將其PC業務出售給聯想集團,開始了向軟件服務的轉型。今天的IBM,成為IT業界公認的藍色巨人,一家致力于軟件服務的公司,其硬件色彩已然不在。就在IBM成功剝離硬件業務向軟件轉型后,另一巨頭惠普宣布放棄Web OS,并收購英國軟件公司Autonomy,聯想到此前惠普要剝離PC業務的傳言,業內一致認為惠普要重演IBM的轉型之路。
IBM和惠普堪稱全球前5強的硬件巨頭,兩大巨頭紛紛剝離硬件業務向軟件轉型,是否意味著硬件時代正被軟件終結?就現狀而言,硬件業務利潤不斷走低,IT巨頭向軟件轉型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殊不知,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讓軟件在IT業內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硬件業務正在被淡化
對于IBM和惠普這樣的巨頭而言,硬件業務之所以會被淡化,很大程度是因為以PC為代表的硬件業務利潤不斷下滑。目前,位列全球PC前3名的巨頭,最高利潤率也僅有個位數而已。以惠普來說,2011年PC業務收入為95.92億美元,占惠普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其利潤率只有5.9%。相比之下,戴爾的利潤率只有2.5%,宏碁的只有2.3%。剛剛實現國際化的聯想,利潤率也在個位數。
最近幾年,PC業務利潤不斷走低是不爭的事實。探究PC業務利潤下滑的原因:一是競爭越來越激烈,二是市場增速放緩。經歷了高速增長期后,個人消費類PC漸趨飽和,市場需求疲軟致使硬件業務市場份額缺乏增長的動力。與此同時,競爭的激烈令PC行業也陷入價格戰中,PC利潤走低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縱觀整個產業,硬件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淡化,這才是硬件業務逐漸被邊緣化的真正原因。盡管以iPad為代表的平板電腦市場很紅火,3G讓智能手機駛入了普及時代,這些大好景象似乎預示著硬件業務尚有崛起的機會。可是我們不要忽略一點,iPad和智能手機的市場份額仍舊很小,它僅僅是PC市場規模的很小一部分。
以惠普來說,2011年PC業務收入為95.92億美元。來看風靡全球的iPad平板電腦,在即將過去的2011年里,全球銷量不超過2000萬臺,按每臺4000元人民幣計算,其市場規模簡直可以用“慘淡”來形容。就算加上聯想的樂Pad及惠普等平板電腦產品,全球平板電腦的市場規模與PC市場規模相比仍然很小,智能手機市場狀況亦是如此。
從大環境來看,全球信息化建設已經接近尾聲,對PC和服務器等硬件的需求萎靡。市場需求注定了硬件業務正在被淡化,而承載豐富應用的軟件,正在迅速崛起,這一切都讓今天的IT業界有著很強的“軟”色彩。
需求催生“軟”時代到來
在PC誕生之前,我們日常的很多事情都是依賴手工完成,最典型的應屬銀行業。從前銀行的所有業務都是手工記賬,匯款是一件極其繁瑣的事情,這大大降低了貿易效率。當PC進入銀行業后,大部分金融業務可以借助電腦來完成。電腦為銀行業帶來的改變,提高了金錢的交易效率,匯款甚至即時到賬。隨后,PC進入生活的每一個領域,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和生活效率。用戶的需求,使IT行業迎來了“硬”時代。準確地說,IT業界的發展是從硬件時代開始的。
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后,成熟的硬件平臺需要承載更豐富的應用,如同操作系統需要更豐富的應用一樣。現階段,硬件平臺的搭建工作已經完成,后續功能的升級,更多的是倚賴軟件來實現的。此外,智能手機的普及、3G網絡的成熟、用戶對基于智能手機平臺的各項應用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軟件應用需求將更加旺盛。以蘋果App Store為典型的軟件應用商店,彰顯著軟件業務的大好前景。
如果說IBM出售PC業務向軟件和服務轉型是IT業界向軟件轉型的一個信號,那么今天惠普淡化PC業務專攻軟件領域,則象征著IT業界已經迎來了“軟”時代。追根溯源,旺盛的市場需求催生IT業務邁向“軟”時代,如同當年市場需求催生了以PC為代表的硬件市場一樣。
IT業界“軟”色彩欲加濃重,IT業界的“硬”時代極有可能被需求旺盛的“軟件”市場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