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越來越多的犯罪新聞和法制節目在媒體中的報道,以及收視率的不斷攀升,很多學者質疑這些關于犯罪和司法題材的媒體報道是否會對觀眾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影響,從而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媒體應該怎樣報道犯罪題材,應該如何把握報道的分寸,在報道中應該秉承什么樣的準則,就此問題,結合中西方媒體中犯罪題材的事例,展開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媒體;犯罪;受眾;影響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0-0021-03
犯罪新聞,簡而言之,就是關于各類犯罪事件的報道。犯罪新聞報道是新聞報道的一個重要門類,由于其和社會秩序穩定、個人生命和財產的安危,法制建設的密切關聯,而得到國內外媒體和受眾的特別關注。這里所指媒體主要是報紙,電視和網絡等。犯罪新聞在這里就其長度和時間的長短可分為,一般性的新聞,和深度報道如“今日說法”,“法制在線”等節目。
可以說犯罪新聞報道是最能反映現實社會的。也正是因為公眾很少能有機會了解犯罪的幕后真相,所以,犯罪的真實情況增加了其本身的娛樂價值和受歡迎的程度。媒體也因此不斷增加對于犯罪新聞報道的深度和廣度。基于媒體對犯罪新聞報道的主要功用是反映社會秩序這一設想,本文將對媒體中關于犯罪新聞報道和社會秩序之間的關系做一分析。
一、犯罪新聞的報道和社會控制
社會控制是指社會組織體系通過社會規范以及與之相應的方式和手段,對社會成員或群體行為進行指導和約束,從而協調社會關系的各個部分,維持社會秩序,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社會控制可以對社會運行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各種關系進行疏導、協調、管理,促進社會良性運行。社會控制是建構社會秩序的重要環節,沒有社會控制就不可能有社會秩序。所以在下面的論述中,本文會重點分析犯罪新聞報道和社會控制的關系。
社會控制可以分為硬控制和軟控制,新聞輿論屬于軟控制的一種。社會控制的最佳境界是社會成員能自覺地運用各種社會規范來指導、約束和檢點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行為“不逾矩”。在這個方面,新聞輿論的作用是特殊而巨大的,雖然它對任何人都不會發生強制作用,但它通過褒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通過正面報道和輿論監督,形成一種精神的、道義的力量。犯罪新聞的報道尤其是這樣。英國媒體專家巴拉克說“犯罪新聞對于大眾和媒體來說都是最受歡迎的。媒介機構之所以歡迎它是因為此類新聞很容易找到,而且它使報紙會賣得更好。公眾們通過媒體了解社會上犯罪的類型和數量,但是這些犯罪的報道又會讓人們對現實社會產生恐懼感。[1]”
(一)犯罪新聞體現了社會秩序,宣傳了公眾輿論
犯罪新聞在所有電視新聞中的占有率將近一半,在所有廣播新聞中的比率為2/3。很多研究者強調犯罪新聞的重要性,不僅因為總體上此類新聞在新聞生產中所占的優勢比例,而且因為此類新聞代表和反映了社會秩序,社會控制及其變化。
媒體研究者艾瑞森曾解釋說:媒體對于犯罪故事、法律和正義的情有獨鐘的報道已經成為一個主要的文化工具了,即以它來界定社會可接受的行為準則、身份和社會現實。作為一個活躍的行使社會控制的機構,新聞媒體向受眾展現了一種社會規范,人們的行為會以這些規范為參照,并受到其約束[2]。英國的媒體專家鮑克斯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他認為犯罪新聞報道對于維護社會秩序起著積極的作用,同時它本身也是有趣而吸引人的。雖然犯罪新聞起著社會控制的作用,但是有時新聞報道不一定和事實相符[3]。
(二)犯罪新聞中的失實報道是否影響它社會控制的職能
媒體新聞是應該客觀地反映現實世界的。但是大家可能注意到,在對犯罪題材的報道中,媒體新聞對小的非暴力的白領犯罪輕描淡寫,而大幅報道人際犯罪和性犯罪。且罪犯往往是貧窮的,卑微的,而不是有錢有勢的。然而,大到整個法律體系,小到每一個法律衛士,對于他們的報道本身就存在著矛盾。比如說一方面在文獻新聞中和小報新聞中報道打擊邪惡,另一方面有權威的主流的新聞中所展示的司法機構是被動的,效率低且不稱職的。這種報道的累積效應就是要支持聘用更多的警察,建立更多的監獄,并向司法機構投入更多的金錢。
媒體研究學者蘇瑞特曾說:媒體不是反映一種不斷增加和變化的社會差異和社會多樣性,而是不斷的向大眾展現一個均質化的,主流的,始終如一的現實,以此來逃避大的爭論。媒體新聞缺少多樣化的原因是一味依賴于相同的報道流程,和同一新聞源以及核心價值觀。[4]
另一方面,犯罪新聞中的失實報道和一些媒體追求發行量和收視率有關。有些記者甚至認為在犯罪新聞的報道中,如果變得過于道德,就無法做出深刻、潑辣的新聞作品,在報道熱點問題,倍受社會關注的案件時,面對白熱化的競爭,為了報道出自己的特色和戲劇化的效果,記者們不得不將他們的倫理規范丟到一邊。[5]由此新聞倫理道德在此也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但是只因為犯罪新聞的失實報道,就否認它的社會控制作用還為時過早。讓我們從新聞的制作過程來分析它。
巴拉克說:犯罪報道的形成更多的是遵從于法律執行體系和犯罪控制工作,而不是依據官方或非官方的統計數據或者觀眾的要求來完成的。從新聞機構的角度來說,新聞機構是一個社會控制機構。[6]還有一些專家認為,每天新聞機構都非常積極地構筑和展示各種社會問題,以及處理辦法。他們把焦點放在幾個戲劇性的事件上,而其中老人,孩子和女性是受害者。新聞機構忽略或選擇性報道一些特殊的群體如同性戀。他們把報道的重點放在大眾習慣和熟知的事物上,如食用違禁藥物。[7]這個過程確實有社會控制的效果。但是從記者和編輯的角度來講,他們從非常有限的新聞源收集犯罪新聞,而要被傳達的信息的類型是受新聞機構,記者, 司法機構之間的相互關系所影響的。法律執行機構在闡釋和定義犯罪問題上起核心作用。
1998年,英國的新聞研究專家蘇瑞特批判地分析了犯罪新聞。他的評價是:很多人認為電視新聞助長了社會暴力。它所報道的暴力和聳人聽聞的犯罪是和官方數據有很大出入的。它對犯罪的不十分明確的解釋也趨于過分單純化和個人主義。對于暴力犯罪的過分強調和報道促使犯罪和司法題材的商品化,同時付出的代價是升級了種族分化和人們對于犯罪的恐懼。結果是消蝕了人們對于打擊犯罪行為的信心,同時盼望法律懲罰體系更加嚴厲。然而,他又從另一方面角度解釋了犯罪新聞對于社會控制有利的一面。他說:犯罪和司法題材的新聞促進了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建立在個人基礎上的司法解釋。媒體不對司法機構作直接評價,但是媒體確實能引導和傳達特定的政策和評價體系[4]。
傳媒專家馬克奎恩1992年也曾強調犯罪新聞正面的作用,即它有代表性的同情那些陷入困境或需要幫助的人們,同時也讓大眾意識到共同分擔危難,痛苦和困難以喚起大家的人性[8]。
媒體和新聞源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他們的關系決定報道的內容。結果是犯罪新聞報道有利于鞏固執法機構的權威性和加強媒體的合法性。因此盡管犯罪在新聞報道中在某種程度上是失實的,但最終的結果是它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從以上的分析可看出犯罪新聞報道在以下的幾個方面起到了社會控制的作用:既它敦促建立更加嚴厲的法律懲治體系;提供對于犯罪行為和司法的評價體系;而受眾觀看的過程是在體會和共同經歷媒體中的事件,這也促進了整個社會的和諧團結。
那么受眾在觀看或閱讀犯罪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會產生什么樣的心理變化呢?
二、犯罪新聞報道和受眾
據資料記載,現在的美國,每一年中每4個家庭中的一個就有可能遭受過犯罪行為侵犯;每20個家庭中則有一個遇到暴力犯罪;每5分鐘發生一次強奸,每21分鐘發生1次謀殺……如此大量的刑事犯罪加上更加難以記數的民事法律沖突和糾紛,當然不僅出現在美國,而且也出現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中。因而,犯罪新聞報道便自然受到廣泛的社會關注。特別是在中國,正處在一種社會政治、經濟的轉型時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社會沖突的頻繁化,刑事犯罪與民事沖突也對大眾的日常生活產生著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因此在如今眾多新聞題材中,犯罪新聞報道得到了受眾超乎尋常的期待和歡迎。然而就大多數人來說,對于一些社會現象和事件沒有直接的經歷,所以他們對此了解的途徑主要是媒體新聞,對于犯罪和司法方面的信息當然也只能來自于媒體。但是受眾對于犯罪的理解和犯罪新聞的描述是有差距的。犯罪新聞報道對受眾的影響具體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犯罪新聞報道增加了觀眾的恐懼和焦慮
研究學者說,犯罪新聞報道對觀眾的最大影響是增加了觀眾的恐懼感,同時也使媒體本身更具導致犯罪的潛能。也有人疑問,虛構的暴力形象和犯罪報道能導致恐懼的蔓延,還是能引發觀眾的模仿行為或是讓觀眾的感官越來越麻木。有研究證實犯罪新聞確實可以引發觀眾的恐懼,其中包括觀眾對于社會和本地區的犯罪率的擔心,和觀眾擔心自己也成為受害者和對整個犯罪問題的關注[9]。
在中國,犯罪新聞報道的高收視率同樣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案例本身的吸引力,其本身滿足了對故事性的收視欲望。所以一些深度的犯罪新聞報道在題材選擇和處理上,為了追求收視率,會過多地追求案例的故事性、曲折性、懸念性,以期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這樣就會引起以下的問題:觀眾看到的更多的是曲折復雜的犯罪案例,刺激的畫面,一個又一個關于案例本身的懸念。這種真實的案例給觀眾帶來的不僅有一時感官上的滿足,也會影響觀眾對現實社會的判斷,為觀眾構建了一個充滿犯罪的符號現實,觀眾會將這些內容看作是衡量自己在家中或是室外是否安全的標準。最終這樣的觀點會影響觀眾的行為。如果觀眾因為在電視上看到的真實案例而感到害怕,那么他們就會鎖緊自家的門,為自身和財產的安全投保。同時,他們可能就會很少與鄰居散步,給陌生人開門,等等。
當然這類節目并不是唯一影響這些行為的因素,此外還有許多影響因素,如真實的犯罪企圖。[10] 因此怎樣才能夠達到法治類電視節目的媒體利益與社會責任兩者最大程度的共贏,提高媒介自身的道德關切以及從業人員高度道德感和責任心,這是我們媒體從業者要認真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從另一方面來講,犯罪新聞報道增加了觀眾的恐懼感,但同時也有維護者會秩序的正面的作用。因為犯罪新聞報道所引發的恐懼實際上是產生了一個社會規范,即界定什么行為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在某種程度上,它會產生一種社會的凝聚力,并促進了整個社會的團結。然而有兩位英國傳媒專家從后現代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他們認為公眾對于犯罪恐懼促進了對公眾空間更加嚴格的監管,使人們更易于接受嚴厲的法律和政策。并且支持死刑以及其他更加嚴厲的懲罰和措施。這種恐懼既是一種政治控制的形式也是一種市場手段即推銷犯罪監管技術和服務[11]。但是觀眾如何觀看犯罪內容也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年齡、性別、背景、教育程度等。這些因素對觀眾個體是否產生恐懼以及恐懼的程度大小起主要的決定性作用[12]。
(二)眾多的犯罪新聞報道是否具有引發犯罪的潛質
如今,很多的學者都把研究放在媒體引發犯罪的潛質上,即媒體中的犯罪導致社會攻擊行為的增加從而引發犯罪率的上升。有的學者認為,媒體的這種潛質是很少的而且受到很多變量的限制,如觀眾個性的特性,地點和社會背景。媒體對犯罪率是有影響的,關于這一點有很多的例證。但是它只對個體產生短時期的影響,盡管媒體不能導致一個沒有犯罪企圖的人犯罪,但是有很多的例子表明,媒體可引發人模仿犯罪。雖然媒體不能讓一個人成為罪犯,但它可以使一個有預謀的罪犯改變它的犯罪行為。[13]然而犯罪新聞報道只是各種媒體中犯罪題材的一個重要的部分,要調查清楚犯罪新聞報道和犯罪行為之間的關系是很難的。
總之,媒體中的犯罪對人的影響是一個變量,它和社會及個體因素緊密相關。而且一個犯罪案例中包含有很多的行為,以一種簡單的方式來闡明兩者的關系也是不合理的。所以如果根據未經證實的媒體有引發犯罪的假設,就推論出犯罪新聞報道沒有社會控制的作用也是不成立的。
三、結 論
犯罪新聞報道和社會秩序之間的關系由以下幾點闡明:
第一,作為一種社會控制形式,媒體中的犯罪題材有控制和影響大眾觀點的作用,但影響的深度不會很大。
第二,媒體和受眾觀點之間是以各個不同的方向相互作用和影響的。媒體總的影響力與個體已有的態度和經驗結合起來共同影響每個個體對于犯罪和司法的現狀的看法,而且那些和大眾媒體接觸最多的人,最能顯示媒體對其影響,最可能關注犯罪新聞報道。另一方面受眾的反饋也會影響媒體的議程設置和犯罪新聞報道在其議程內的位置。媒體、政策制定者和受眾之間相互影響和作用并影響各自的世界觀。
第三,犯罪是一種文化和這個文化中的個體行為的共同產物。媒體即反應文化又充當文化生產過程中的引擎。盡管媒體不是犯罪的唯一和強大的誘因,但是媒體對于一個個體的犯罪行為的影響和其他的因素共同作用的。[14]
最后,媒體對于受眾對犯罪和司法的態度的影響是長期的有指導性的。如果精心策劃,媒體可以成為一個強有力的社會控制的機構。偶然的媒體內容可能助長犯罪,但策劃過的媒體內容,卻可能減少犯罪。就媒體中的犯罪新聞報道而言,如果加強新聞從業者的職業道德和倫理規范以及犯罪新聞報道的監督和審查機制,基于媒體有強大的社會效用,犯罪新聞報道就可以發揮守望正以,維護和加強社會秩序的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Barak,G.(Eds).Media, Proces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Crime: Studies in Newsmaking Criminology.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1994.
[2]Ericson,R, Baranek, P and Chan, J (Visualizing Deviance: a study of news organization, Milton Keynets: Open University Press,1987.
[3]Box, S.Deviance, Reality and Society .London: Holt. Rinhart.Winston,1971.
[4]Surette,R. Media, Crime, and criminal justices: images and realities (2nd ed.).Belmont,Ca: West/Wadsworth,1998.
[5]尹鴻.“第一現場”:法制電視節目的新聞化探索——評《法治在線》2004(7).
[6]Barak,G quoted in Roshier,B (1973)“ The selection of crime news by the press” in S, Cohen and J.Young (Eds) The manufacture of News pp28 London; Constable,1994.
[7]Munro-Bjoklund,V.“Popular Culture Images of Criminals and Convicts since Affica” Social Justices,18,3 pp48-70,1991.
[8]McQuail.D. Media performance: Ma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London; Sage Publication,1992.
[9]Ericson, R, Baranek, P and Chan, J Representing Order: crime law and justice in the news media, Milton Keynets: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1.
[10]丁婕.中國電視法制節目的涵化理論[J].2006(3).
[11]OsBorne,R.,Kidd-Hewitt,D.(Eds). Crime And The Media: The Post-Modern Spectacle. London: Pluto Press.,1995.
[12]Schlesinger, P.,Tumber, H.Reporting Crime: the media politics of criminal justice.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4.
[13]Barak, G quoted in Hall, Stuart, Chas Critcher, Tony Jefferson, John Clark and Britain. Roberts (1987) Policing the Crisis London. Macmillan,1994.
[14]Ferrel, J., Websdale, N.. Making Trouble: Cultural Constructions Of Crime,Deviance, and Control: Walter de Gruyter,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