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成為“青春職業”,年齡35歲以上的新聞從業人員遭遇職業瓶頸,處境尷尬。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本文從主客觀兩方面提出采編人員應提高三種能力、媒體亦應提供發展的平臺,方能盡量延長個人的職業穩定期,并推遲職業衰退。
關鍵詞:職業規劃;突破瓶頸;勤學善思;媒體平臺
中圖分類號:G2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0-0112-02
談起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規劃,老一輩新聞從業者已經用自己的個人經歷和新聞實踐為我們作出了完美的職業規劃,范長江、穆青、梁衡等都是每一個新聞人員敬仰、學習的榜樣。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環境的變遷,媒體競爭的激烈,新聞越來越成為一個“青春飯碗”,在這種情況下,新一代新聞從業人員實在有必要重新為自己定位,用職業規劃師的專業眼光來為自己規劃新的職業生涯。
職業規劃將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劃分為新人、職業成長期、職業穩定期和職業衰退期等幾個階段,我們每個人要做的就是努力縮短自己的入門、成長期,盡力延長自己的職業穩定和繁榮期,推遲自己的職業衰退期。
且讓我們看一下現實中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發展吧。
一、35歲以上新聞從業者面臨困境
曾幾何時,新聞采編還是一個實實在在可以干到60歲退休的終身職業,在20世紀80年代乃至90年代,國內媒體剛剛從長期的“傳聲筒”的地位向市場化媒體轉變,那時侯,50多歲甚至60歲的老記者還比比皆是。但時間僅僅過去十來年,無論是每年全國兩會的新聞發布現會,還是活躍在各種小型新聞事件中各類記者,你會發現,國內各類媒體中40歲以上的新聞記者已寥寥無幾,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青春年少的身影。無可辯駁的事實告訴我們,媒體中年齡在35歲以上的新聞從業人員的位置越來越尷尬。
且讓我們以平面媒體為例,了解一下平媒記者從入行、成長到合格、成熟的過程吧。一個合格的記者需要具備以下條件:較高的政治理論素養、熟練的文字寫作技巧、敏銳的新聞捕捉能力、持久的新聞工作激情。一個20來歲的大學畢業生,這幾方面都有一些基礎,經過各種考試選拔,基本就可以入行。經過2~3年的最基本訓練,發現、寫作新聞的能力都會有所提高,工作中不犯輿論導向性錯誤,能夠感知事件的新聞價值,文字表達清晰準確,工作激情很高,你就具備了“獨立作戰”的能力。再磨練個三五年,工作水平進一步提高,政治理論素養加深,看問題的眼光更深更透,發現新聞、捕捉新聞的能力更強,文字表達更具閱讀性,工作熱情高漲,見報稿件不斷,從年齡上來說,也就30歲左右,這時應該說已經成為報社業務骨干,你順利完成了自己的職業成長期。接下來開始進入職業的穩定期和繁榮期,你會發現,經過多年的積累,自己人脈豐厚,人情練達,新聞觸角伸向城市的四面八方,新聞線索“手到擒來”;在寫作方面,選題、角度都還不錯,文字更加圓熟老到,時不時有一些獨家、深度等好稿給自己效力的媒體增光添彩,工作起來很有些得心應手、左右逢源的味道;體力還好,四處奔波無所謂,工作熱情不減當年。良好的感覺中時光過得很快,一晃就到了35歲,有一天,這個成熟的記者突然發現自己好像在“原地踏步”,一般性的小稿子不想寫,覺得是“小兒科”,自己想好的深度稿卻沒時間、沒精力去完成;體力下降,采訪感覺疲憊;工作熱情逐日衰減。恭喜你,終于遇到職業規劃中最常見的問題:職業“瓶頸”。
以上是近年來每個傳統媒體中新聞從業者最普遍的經歷,這個職業瓶頸如緊箍咒一樣,讓大多數新聞從業人員陷入困境,有人因此很快進入個人職業的衰退期。
二、勤學善思,讓自己成為一個成功的記者
在傳統媒體,一條大家公認的道路是:一個合格、成熟記者的最好出路是晉升為媒體的中層管理人員、做新聞管理和新聞策劃,最后成為媒體的老總。相信每個初入行的記者都有著這樣一個當時不覺奢華、最后卻越來越遠的夢想。無奈,在這種金字塔形的結構中,能夠成功晉級的畢竟是極少數,還有一小部分人選擇劍走偏鋒,轉行去廣告、發行、多種經營等報紙相關行業尋找新的起跳支點(這也算是一個較好的選擇),而絕大多數人則繼續留在新聞采編努力發展,期待著“鳳凰涅般,浴火重生”,一直成長為一個真正專業、成功的新聞人。
那么,如何跨越這道瓶頸,從一個合格、成熟的記者成為一個專業、成功的記者呢?
眾所周知,新聞是“易碎品”,一個只能寫一些新聞易碎品的記者最多是個合格的記者,而絕對談不上是優秀的記者,更談不上是成功、專業的新聞人。
要做一個專業、成功、出類拔萃的新聞人,需要我們加強學習,首先是理論知識的學習。深厚的理論修養是我們進步的基礎,馬列哲學、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近年來的科學發展觀理論,每個記者都要學習、思考、最后領悟,并熟練地運用到日常工作中去,勤思、善思,才能“先知先覺”,提前感知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遇到重要的新聞事件,就能在最短時間內抓住最重要的事件的本質,也才能寫出與眾不同的稿件。
1992年春節過后,88歲的鄧小平同志來到深圳,當時各新聞媒體接到的通知是“不報道”,隨行的還有新華社及省屬媒體的記者,最后卻只有時任《深圳特區報》副總編輯的陳錫添采寫出了全球矚目的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鄧小平同志在深圳紀實》,他在談及采寫感想時說:“首先,當記者要有政治敏感,所謂政治家辦報,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當時社會上“左”的思潮有市場,經濟發展緩慢,小平同志南巡就是要解決“左”的干擾的問題,強烈的責任感和報道欲望,使我抓住了機遇;其次是記者平時要多學習、多積累,才能把握稍縱即逝的機會?,F在有的記者成天疲于應付各種采訪,而疏忽了學習,就會導致“庫存”不夠,入不敷出?!?/p>
有了一定的理論修養,還需學習大量的專業知識。讓自己成為一個專長的記者。每個記者都要學習與自己所跑戰線有關的專業知識,例如跑科技的不但要了解全市的科技現狀、科研院所、高校、重點企業的科研方向,還要了解近期各重點單位正在進行的科研、技改項目,熟悉各項目的管理者與實施者,以便獲得更多的一手資料。為寫出更生動、具體、詳實的報道,甚至要學習項目涉及到的科學原理,并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達出來。同時關注其他城市、甚至國境之外的科技發展,通過與本市現狀的橫向、縱向比較,發現期間差異,尋找更多的新聞話題。只有成為其中的行家里手,才能寫出讓讀者耳目一新的稿件。
第三,熟練掌握新聞寫作技巧。在寫作方面,寫任何一篇稿件,都要力爭將它寫成“精品”,即使寫相似的新聞事件,也要重新選取角度,以求變幻多姿??傮w來說,寫作新聞稿件,角度要求新穎變化,語言要求精美簡練,立意要求高尚不俗。絕不能用“交差”的心態寫稿,只有永遠對新聞懷有敬畏之心,工作時精益求精,“語不驚人死不休”,才能促進記者的能力天天向上。平時工作中,常常聽到我們一些記者感嘆自己沒有遇到好的機遇,沒有遇到大的新聞事件,鮮見有人檢討自己不能抓住機會。擁有了上述理論、知識、技能儲備,才能在平凡的日常工作中顯露出眾的才華,最后成長為一個真正的“名記者”。
三、媒體應該給記者提供進步平臺
辨證唯物主義原理早就告訴我們,內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只有個人勤奮的內因,沒有合適的平臺,一個普通記者是很難成長為名記的。
事實上很多媒體的考核機制是不利于資深記者自我提升的,比如,一度有的媒體實行只考核數量,而不考核稿件質量,這樣讓人匪夷所思的考核制度直接導致資深記者的“績效”比不上剛入行的新人,因為“新人”體力好,工作熱情高,一天寫上兩篇雞零狗碎的“本報訊”不成問題,而資深記者已經不屑于寫這些沒有技術含量的小社會新聞,這種績效考核機制不但導致報紙質量下降,而且讓許多急待提升自己的記者深感在這里“無用武之地”,最后失望地離開。
出于促使大家多寫稿件的考慮,許多媒體在考核的數與質比例上不能拉開差距,版面設置上又有許多“條塊分割”的限制。一家媒體的名牌欄目《**調查》,其專職編輯每周需要采寫一篇重量級稿件(長度3000~5000字,立意要高,挖掘要深,觀點要新,選題、采訪和寫作難度都較大),按說這樣的位置應該是許多資深記者趨之若鶩的崗位,可以施展資深記者的長處(眼光敏銳,善于發現深度新聞,人脈廣,采訪能夠左右逢源),但運行一段時間之后,卻發現,這個重要崗位竟然留不住人,細究之下,才發現專職編輯付出艱辛的勞動,每月寫4~5篇重點稿件,每篇稿件的報酬只有400元,他自己覺得不劃算。而同時,由于管理上的“條塊分割”,其他記者有適合的線索,想給這個欄目供稿,又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最后導致好欄目沒人寫稿,有人寫了好稿卻沒合適的版面刊發。試想一下,如果不設專職編輯,開放版面,不論社內還是社外人員都可以投稿;再適當提高深度稿件的稿酬標準,還愁好欄目沒好稿嗎?
凡此種種,都說明媒體中還存在著諸多不利于記者成長的因素,我們希望能盡快改革,為編輯記者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大家在愉快的工作環境中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新聞作品,為讀者提供更為豐富的精神食糧,同時也促進更多的記者“成名成家”。
四、結 語
職業規劃是一個新興、專業話題,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規劃不僅關系到個人的職業發展和所達目標,而且直接關系到一家新聞媒體的興盛與衰亡。在現今高度發展的社會結構中,任何人不可能脫離所在的團隊,孤身一人獲得發展與進步,所以為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做好完整而適當的職業規劃,是這個團隊成長發展的重要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