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1年7月10日,英語國家發行量最大的百年暢銷“小報”《世界新聞報》被迫停刊,其長達168年的歷史畫上句號。《世界新聞報》停刊,不是因為經營不善,不是因為網絡擠壓,而是因為墜入“竊聽丑聞”泥潭。《世界新聞報》瘋狂的竊聽行徑,不僅違反報業的自律守則,而且明顯違反法律和侵犯人權。它為了瘋狂追求刺激性新聞而不斷突破法律和道德約束,最終走上窮途末路。這起“竊聽門”事件,同樣使我國的都市類媒體陷入反思:新聞媒體如何把持道德和法律底線?受眾巨大的都市類媒體如何構建自身公信力?本文認為,在新媒介環境下,我國媒體正在推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要認清媒體的特有屬性,堅守我們應承擔的輿論引導的社會責任,自覺摒棄、抵制低俗之風,切實維護媒體公信力,弘揚真善美,以真情實感吸引廣大讀者。
關鍵詞:《世界新聞報》;“竊聽門”;都市類媒體;啟示
中圖分類號:G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0-0052-02
一、引 言
2011年7月4日,英國《衛報》頭版頭條曝料,老牌報紙《世界新聞報》在2002年非法竊聽失蹤少女米莉#8226;道勒及其家人的電話,擾亂警方破案。消息一出,舉世嘩然。7月10日,《世界新聞報》出版了最后一期后宣告關門,其長達168年的歷史自此畫上句號。[1]隨后,默多克旗下的英國小報,包括著名的《太陽報》等,好似多米諾骨牌,紛紛陷入泥淖之中難以自拔。
《世界新聞報》是英國著名的一家小報,已有100多年歷史。它其實并不是一家專門刊登國際新聞的報紙,而是一家專門刊載八卦新聞,以及花邊新聞的小報。凡是對英國新聞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這張報紙,如果你到過倫敦,你肯定會在報攤上看到這份發行量巨大的街頭小報。
《世界新聞報》的大名鼎鼎,很大程度上緣于其獨家新聞,它的“獨家猛料”非常多,曾涉及大量名流巨賈,也因此深得一些中下層民眾喜愛。被默多克收購之后,它在“膻色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直至“竊聽門”事件爆發,更多齷齪隱情浮出水面。
據美國《大西洋月刊》分析,以前英國人以娛樂的心態,閱讀《世界新聞報》上的各種名人爆料,因此更容易原諒該報此前的“名人竊聽門”,而米莉事件完全改變了事情的性質,報紙的竊聽行為極大地傷害了這個平民家庭:基本人性的泯滅,道德底線的突破,在英國引發了聲討風暴。英國人突然意識到,任何一個普通人都可能成為《世界新聞報》的攻擊目標,所有的人都開始擔心自己的隱私安全,一下子英倫三島人心惶惶[2]。
新加坡《聯合早報》在7月14日發表社論說,為何向來捍衛“新聞自由”的英美政界人士,這次竟會做出如此強烈反應?原因在于,默多克擁有的英國大小報紙,為搶奪獨家新聞,采取各種非法手段獲取信息,這已沖破了人類社會公認的道德底線,侵犯了西方人最為重視的所謂隱私權。人民日報國際部主任呂巖松指出,隨著竊聽丑聞調查結果的逐漸公開,它成了一個相當典型的案例。
透過它,我們看到西方傳媒、西方社會所面臨的濫用自由困境,倫理道德困境,社會文化庸俗化困境,隱私權保護的法律困境等。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所長尹韻公認為,竊聽丑聞徹底粉碎了西式新聞自由觀念。揮霍新聞自由,濫用新聞自由,才是對新聞自由的最大侮辱。而對新聞自由的最大尊重,則應是突出和強調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3]。
分析《世界新聞報》的竊聽丑聞,筆者以為,它對我國都市類媒體的發展至少有以下啟示。
二、努力提升報格,摒棄低俗“賣點”
為了追逐利益,有些西方媒體有意無意地忽略媒體之于商業的獨立性,放棄了本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大肆炒作名人八卦等“膻色腥”新聞,《世界新聞報》就是典型一例。該報自1843年創辦以來,即以“星、腥、性”著稱,熱衷于報道政治丑聞、醫藥傳言、奇聞軼事、名人獨家,以此滿足部分市民的“偷窺癖”。
1969年,默多克接手《世界新聞報》,更是在“黃色新聞”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利用富有刺激性的內容吸引眼球,使讀者市場最大化,從而使媒體利潤最大化。
我國的許多都市類媒體,正處在事業向企業改制的轉型期,生存壓力較大。雖然不像西方商業媒體那樣,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潤,但通過提高閱讀率來提高廣告的高回報率,也是十分普遍的現象。
當下,一些都市類媒體的娛樂緋聞、八卦軼事、花邊新聞、違法廣告屢禁不止;在社會新聞、娛樂新聞版面,瑣屑、低俗、聳人聽聞的新聞報道屢見不鮮,與責任媒體的責任情懷相去甚遠。
“竊聽丑聞”為我們的都市類媒體發展敲響了警鐘,在市場化發展中如何避免“片面追求轟動效應”、“片面追求利潤”而迷失辦報方向、喪失新聞理想的問題,應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三、遵守法律法規,切忌重蹈覆轍
西方新聞媒體素有“無冕之王”、“第四權力”之稱,標榜所謂“新聞自由”。
以《世界新聞報》為例,西方媒體在意識深處已將所謂的新聞自由凌駕于法律之上。該報的竊聽風波涉及王室成員、國會議員、影星球星,甚至普通百姓。為了獲取獨家新聞、占有市場而頻頻觸犯道德底線、法律禁區,成了默多克以及他屬下的新聞從業人員對“新聞自由”的獨特理解[4]。拋開現象看本質,這實際上折射的是許多西方媒體新聞觀的墮落。
新聞自由包括采訪自由和報道自由。然而,新聞自由并非建立在踐踏他人的自由之上,并不代表著可以肆意侵犯他人的隱私權。信息時代,面對電視、網絡等諸多媒體競爭,報紙的生存更為艱難。
為追求獨家新聞,《世界新聞報》公然走上了“竊聽”之路,甚至用金錢或版面與警察、保安、偵探、“身邊人”做交易,以獲取“有價值”的獨家線索。《世界新聞報》竊聽丑聞說明,對所謂獨家新聞不擇手段的追求,一旦觸犯法律底線,注定為法治社會和倫理標準所不容。
對照這起事件,我們應更加認識到媒體公信力與影響力、傳播力的重要性。公信力是基石,不僅來自準確、權威的事實報道,也來自對法律的遵從和對道德的恪守。在合法地獲取新聞方面,必須對新聞媒體及從業人員進行正確的行為指導、加強內部監督和社會監督,才能確保我們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這一點,對于受眾廣大的都市類媒體,警示意義尤其深刻。
四、采取獨特視角,提升新聞品質
《世界新聞報》為了擴大發行量,為了最大的商業效益,不惜采取竊聽方式獲取新聞線索、挖掘新聞猛料。
譬如,在王室新聞方面,2001年采訪英國索菲王妃、公開澄清愛德華王子不是同性戀;2007年4月爆料威廉王子和凱特分手消息;體育新聞方面,最早報道菲爾普斯吸食大麻的猛料,曝光美國體育大鱷伍茲的性丑聞等,都是使其“風光一時”的獨家新聞。
然而,《世界新聞報》沉溺于追逐猛料獨家,走火入魔,最終導致丑聞爆發。
時下,新聞媒體競爭激烈,媒體很難保證獨家新聞歸己所有。都市類媒體在日常新聞競爭中,若搶不到獨家新聞,在與其他媒體共享同一新聞線索的條件下,應該怎樣應對?
筆者以為,如今這種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僅僅具有“小報式”的傳統社會新聞報道視角已無法滿足受眾需求,而選擇在原有基礎上對新聞進行改造、提升和深化,無疑是一種頗具思想理念的探索。
首先,進行視角組合,采取全景敘事,體現新聞的視覺廣度。其次,準確拿捏情與理的尺度,對事件進行全知解讀,提升新聞品質。再次,對新聞事件全程追蹤,體現報道的時空感,體現新聞報道的深度。
總之,分析《世界新聞報》停刊一事,我們的都市類媒體應該牢牢記住這個深刻的教訓。倒是該報最后一期所言:“我們贊賞高標準,我們要求高標準”,雖有一點自欺欺人的味道,但其虛偽性的背后也不乏警示意義。
在信息爆炸的當今傳播格局下,人們呼喚遵守法律、遵守道德的有序傳播。新聞媒體的話語權是公眾授予的,是一種公共權利的賦予和讓渡,媒體與從業人員絕不能辜負這種期望和重托。
參考文獻:
[1]楊秀國.英國竊聽事件敲響警鐘 我們不僅是看客[OL].中國新聞網,2011-07-19.
[2]張首映.新聞自由泛濫之禍及其反思[N].光明日報,2011 -07-18.
[3]董天策.《世界新聞報》電話竊聽丑聞的根由與惡果[N].光明日報,2011-07-18.
[4]黃小希.中國記協座談“竊聽丑聞”揭露西方新聞觀的虛偽本質[N].人民日報,201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