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自從新聞媒體誕生之日起,它就與新聞輿論結緣。由美國學者首次提出的“媒體四方格理論”解釋究竟是輿論創造媒體還是媒體創造輿論等問題。本文在原有理論和后來有代表性學者的研究基礎上對媒體輿論監督報道有新的思考,這是建立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想法。
關鍵詞:新聞輿論;四方格;媒體監督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9-0095-02
大眾傳媒是輿論的產生地也是傳播工具,研究兩者的關系對傳媒發展比較重要。而輿論又分很多種,情況復雜,固為了將問題說清楚就先將輿論的范圍縮小——本文主要研究大眾傳媒和新聞輿論的關系。雖然大眾傳媒對輿論都有影響,但相對普遍直接的是對新聞輿論的影響。新聞輿論廣義上指“通過媒體表達的社會意見”,表達主體是輿論領袖或參與表達意見的活躍人群;狹義上指“媒體發表的意見”。由于社會多元化,新聞輿論不再是絕對一致的,各種不同觀點都有可能出現。新聞輿論少不了大眾傳媒提供的土壤,大眾傳媒對以后類似事件的報道也少不了對當前新聞輿論的參考。新聞輿論屬于輿論范疇,對新聞輿論和大眾傳媒關系的思考不妨參照美國學者普賴斯的四方格理論,根據具體情況做分析。
1995年美國學者普賴斯和奧斯哈創造出“媒體四方格理論”,用來辨別究竟是輿論創造了媒體還是媒介創造了輿論以及研究大眾傳媒在社會輿論中處于什么地位的問題。
人際(直接)媒介(間接)
規范信息
大眾傳媒肩負著輿論監督的重任,此項任務能較好地體現大眾傳媒為公共利益服務的姿態,也是它提高自身公信力的保證。輿論監督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新聞輿論對公眾輿論的監督”,但前提要弄清楚大眾傳媒的新聞輿論對公眾輿論的影響及程度和公眾輿論對新聞輿論的制約,這樣才能更好地踐行新聞輿論監督作用。首先,弄清楚新聞輿論對公眾輿論的影響,前提要明確新聞輿論主要是通過批評報道實現的(還有新聞輿論隱藏在純消息報道中的情況),再主要看這種批評報道對公眾輿論產生怎樣的影響。著名新聞學者范以錦指出:“媒體的評判報道分三個時期,現在正處于第三個時期即新媒體、傳統媒體與民間輿論形成合力的立體式的新型輿論監督時期。”所以我們有必要了解新媒體、傳統媒體、民間街談巷議如何對新聞輿論產生影響并促使輿論形成的。這三個輿論環境彼此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交叉起作用的。為了方便分析我們暫且將它們分開研究。
首先,我們簡要分析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輿論的影響。新媒體環境的特點是專業媒體和個人自媒體傳播的混合。人際傳播也是媒介傳播,美國未來學者托夫勒說過:“傳統社會只能把‘人群’視為一種特殊的傳媒”,人群規模的大小本身就是一種訊息。這個觀點放到今天依然適用,因為個人自由利用自媒體表達自己的觀點,凸顯自主意識,參與社會事件,專業媒體不能忽視、抵御這類新型人群的力量。讓我們結合“四方格理論”來看:此時方格橫向的兩塊可以合并,縱向的規范因素可以通過大眾傳媒的議程設置功能傳播主流價值觀,發揮黨和政府的喉舌作用,這個過程已經漸漸地隱性化,不像傳統媒體占主導時期的顯性、強制化。網民現在通過自媒體表達價值觀、傳統道德標準,對違反社會規范的行為加以譴責;而一般的信息的性質和流動方向也發生改變:新聞輿論不僅由批評報道表現出來,還以其他更多的形式顯現,比如說消息、新聞惡搞的反諷效果、甚至新聞炒作也流露出某些媒體的觀念,流向改變是指信息更多地由新媒體流向傳統媒體,而不是倒過來。在這種情況下,大眾輿論既自由又受新聞輿論的約束,但是新聞輿論伸開的是“看不見的手”。
其次,我們來看傳統媒體環境下形成的新聞輿論的情況。美國的麥克利德說就大眾傳媒和新聞輿論的關系寫到道:“媒介在輿論形成過程中的角色是作為渠道或聯系者;變動的代言人和認識方法發揮作用的。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各司其職:大眾傳播對狹窄范圍的輿論發生影響;人際傳播對狹窄范圍的具體問題輿論發生影響。左右方格也會互動:人際傳播內容會轉化為大眾傳播內容,大眾傳播內容會滲透到人際傳播中。當然,還存在大眾傳媒無力涉及的范圍:例如人們先前存在的即有的非規范、非傳統的意見或輿論獨立地發揮著自己的影響力。通過媒體表達的觀點一般是整齊劃一的,即使有異議也只給予少量的不占主導的篇幅/時間,容易被忽視。這樣的環境對大眾輿論也不會給予多少空間,與其說是監督不如說是控制。
第三,民間言論滲入傳統和新媒體輿論環境中對新聞輿論產生影響。這可能是輿論形成的最基層的渠道也是最后落腳的地方。傳統社會民間言論差異很大,因為人們不是統一擁有信息源,視野也相對狹窄,話題局限在領里巷道。無法再短期形成一致集中的意見。但新時期民間言論在新媒體環境中的范圍迅速擴大,很快對社會新聞做出反映。有時候他們最關注得恰恰就是大眾傳媒需要特別關注的,民間力量還能轉變事件發展的方向:比如“鄧玉嬌事件”、吳志剛事件等,正是因為網名在網上聲張正義,才讓此事件變成網名判決而不是官方判決,從而更具有民主性和人情味。民間言論更容易和新媒體結合,一定程度上說新媒體的環境就是民間創造的舞臺。新媒體自由、寬容度也大大高于傳統媒體,人們在上面反映問題得到的反饋也比較及時、迅速;但另一方面,媒體過度自由也會滋養網絡暴民現象,如:人肉搜索侵犯他人隱私權、網絡民粹潮等等,這些都給當事人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缺少人文關懷的社會環境不是進步文明社會應有的現象。盡管網絡暴民一時難成主流之勢,但如果不有效管理引導就會演變成主要矛盾。方格縱向的“規范”和“信息”在新媒體環境下可以融合。大眾傳媒言傳聲教的時代已經過去,民間力量更有自主意識,喜歡主動去拿而不是被填塞。許多規范可以隱藏在媒體報道的事件中、傳播新聞事件的頻度中,告訴人們怎么去想,而不是明顯地將規范硬塞在一般信息之中。此時新聞輿論對大眾來說越來越像是參考、開心果、被批評的對象。也正因為這樣,批評監督報道的難度就加大了。
需要說明的是,筆者基于新媒體環境對四方格理論又做出了推進。了解了前述三種輿論環境有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大眾輿論和新聞輿論的互動從而完善大眾傳媒的批評監督功能。然而,新的問題又無法避免:面對如此開放的言論環境,自媒體蓬勃發展,批評監督的職能在現實中為還何還是主要由大眾傳媒執行?即新聞輿論為何還能對大眾輿論產生比較大的控制力呢?因為大眾傳媒在傳統社會的輿論監督角色為它積累了足夠的社會公信力和經驗,大眾輿論也認為它具備批評報道的基礎和條件;它的專業化程度相對較高,內部的組織、協調、控制相對更加有效。大眾輿論過去是新聞輿論地位的制造者,現在又試圖推翻新聞輿論的固有地位,其原因歸根到底在于大眾意識的成長過程。大眾意識的成長過程被許多學者研究、探討并融入理論中。不論是“靶子論”、麥庫姆斯和肖的“媒介議程設置”理論,還是諾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論,它們都認為大眾傳媒對受眾享有絕對的控制,而受眾卻歷來順受。我們可以推想新聞輿論也必然對大眾的觀點有著絕對控制權。而新媒體環境下的受眾與以往大有不同,某種程度上大眾輿論也會對大眾傳媒產生制約。陳力丹提到:大眾傳媒的影響力到達現實輿論的途中存在緩沖區,它阻擋、分散、曲解、消融傳媒發出的信息或減緩傳播速度。李金銓做了一個相關的示意圖:
個人因為性別、年齡、文化教育背景、經濟狀況的不同對媒介信息會有不同的反映;流動人口使一定地域的文化呈現多元性。李普曼引用過一句美國成語:人就是言論。社會中出現許多亞文化群體,它們的語言有很大差異,這些群體成員本身就是輿論的體現。正是因為社會中不同人群的交流增多、規模增大,關系不同導致產生的信息需求不同,輿論也會隨之分化。傳媒設置議程會遇到幾個限制條件:公眾接觸頻率、公眾對傳媒的需求程度、當時人際交流情況以及不同公眾的興趣。受眾由過去原子式的、沒有個性、千篇一律的個體變成媒體眼中個性迥異、需求多樣、自主意識強烈的物質和文化消費者,這多少要感謝市場經濟對消費者意識的喚醒和尊重,因為走向企業化管理的媒介更需要關注市場定位、受眾的喜好,這些都是它們維持生命的關鍵。但是,我們要注意:真正關心受眾的媒介不應該只是關心受眾能帶來多少發行量和收視率,而更應該向受眾提供富有營養的文化大餐,更真誠地關注民生問題,爭取成為充滿人文關懷的媒體,塑造一個健康的傳媒環境。眼下某些電視臺很火的民生新聞從嚴格意義上說算不上是真誠為民而做,反倒好似填充人們悠閑空白的低俗品,問題沒有解決多少反而將他人的煩惱當作戲劇,只博一笑;還有新聞軟廣告的大量存在,讓受眾分不清哪是真信息哪是精心策劃的軟廣告。
分析了在不同媒體環境下產生的新聞輿論和大眾輿論的變化后,我們再分析這些批評監督報道對大眾輿論的影響。我們從上面分析中大致可以概況出這些批評報道的共同點:主要由專業媒體發布(有權威性的);受眾關注并發表評論;受眾在網上搜索更多他們關注的信息(因人而異);對專業媒體發布信息的肯定或質疑(現在質疑之聲越來越占主要),在自媒體(博客/播客、微博等)上撰寫自己的“新聞稿”形成和主流媒體的對持(也有可能站在一條陣線上)。這個過程會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或添減。此時,批評報道對大眾輿論有影響,但已不是決定性的。它所發揮的作用由“警示”變成“告知”,至于“警示”則是由受眾自己去判斷和思考得來的。
媒體的批評監督報道是 一種志在純化社會環境的行為,它無時無刻不與社會大眾發生關系,所以新聞輿論和公眾輿論都要共同發揮作用才能實現目標,這是二者相互配合而不是相互壓制的關系。研究四方格理論的徐培枝老師曾認為四方格理論對媒介輿論引導的啟示主要體現在:主流大眾傳媒應增強輿論引導的主動權;及時監測、引導網絡輿論;加強社會價值取向的引導。這種理解放在當時的社會情境下并沒有錯,但是他并沒有說明在新時期如何增強這種主動權,如何具體進行網絡輿論引導。現今新聞輿論的絕對控制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要給大眾輿論騰出更多的言論空間,要盡量掩藏自己的輿論引導痕跡。
四方格理論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發展構想有利于我們從新的視角思考該理論,理論只有隨具體情況不斷補充新的東西才能長盛不衰。筆者所思考的四方格新理論不僅對傳統輿論監督本身有益,而且對網絡輿論監督的規范發展也有借鑒意義。我們還不能給出定論:新聞輿論和大眾輿論究竟誰決定誰、誰塑造誰,也許環境越復雜我們就越肯定地得出結論。但是沒有定論恰恰就是最新的結論。本文的不足在于沒有給出很多實際的例子,可能顯得不夠形象。但還是希望能給以后的研究帶來價值。
參考文獻:
[1]王雄.新聞輿論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2]徐培枝.四方格理論對媒介輿論引導的啟示[J].青年記者,2009(12).
[3]陳力丹.試述大眾傳媒與輿論的互動[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3(4).
[4]李金銓.大眾傳播理論[M].臺北:臺灣三民書局,1987.
[5]李普曼.輿論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