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BBC英國廣播公司成立于1922年,是英國最大的新聞廣播機構,也是世界最大的新聞廣播機構之一,致力于為公眾提供資訊、教育和娛樂。BBC中文網是國際互聯網絡上一個24小時不斷更新的中文新聞時事多媒體網站,與BBC的英語及其它語種網站相輔相成,是BBC多語種、多媒體網上報道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為全球華人提供最新鮮的資訊和先進的文化理念。從1999年中文網成立至今,一路走來它遇到過很多困難和發展瓶頸,在不斷地克服難題中慢慢成長。
——本欄責任編輯 張 蓓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互聯網的規模快速擴張,它打破了傳統的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地緣文化的概念,形成了虛擬的以信息為主的跨國界、跨文化、跨語言的全新空間。是互聯網將世界各地的人們“連接”在一起。在這樣的環境中,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將發展的目光轉移到了網絡,紛紛建立起自己的新聞網站。BBC中文網創辦于1999年底,隸屬于英國廣播公司世界廣播電臺,這個電臺規模宏大,實力雄厚,在世界上有很大影響。而BBC中文網就像一個窗口,從這里我們可以了解西方的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各方面的信息,同時也是其他國家的人民了解中國的一個平臺。本期本刊非常榮幸邀請到BBC中文網總監李文先生,跟我們一起聊聊BBC中文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BBC中文網是何時創辦的?當時又是在什么背景下創辦的呢?
李文總監(以下簡稱“李”):BBC中文網創辦于1999年11月18日,我當時也很榮幸成為BBC中文網的首任主編,帶領多名同事一起創辦該網站。當時的背景是,BBC的英語新聞網站已經推出了兩年多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同業內及受眾當中都有不錯的口碑。因此,BBC管理層做出了重大戰略舉措,決定開辦其它語種的新聞網站,并挑選阿拉伯語和中文作為首批推出的兩個語種。不過,可惜的是,由于一些技術上的原因,BBC中文網比BBC阿拉伯語網晚了兩個星期推出,未能成為BBC第一個非英語新聞網站。
記者:網站最初的市場定位又是什么?
李:作為BBC英國廣播公司旗下的中文內容網站。BBC中文網從一開始就定位為全天候24小時不斷更新的中文新聞時事網站。而且由于BBC本身就是一家國際媒體機構,因此BBC中文網的內容范圍最初也是以國際新聞為主。當然由于全球最大的中文市場就是中國,我們自然也不能忽視中國新聞。此外,我們作為英國媒體的一部分,有關英國事態的報道也成為我們的報道重點之一。至于受眾方面,我們一直是以全球華人讀者作為我們的服務對象,這當然包括中國大陸的13億人口以及身居海外的數千萬華人。
記者:BBC中文網在創辦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李:我想,最大的困難來自技術方面的問題。因為當時為我們設計網絡內容發布系統的都是BBC本身的英裔技術人員,他們并不懂中文,因此在設計上需要克服許多語言的困難。我還記得當時由于我們決定BBC中文網為了服務全球華人,所有內容版面必須同時有簡體字和繁體字。但光是向BBC的英裔技術人員解釋簡體字和繁體字的區別就費了我們不少口舌。此外,如何使所有新聞在網站發表時同時出現簡體和繁體兩個版本也需要克服一些技術困難。
記者:網站在推出初期又遇到了什么挑戰呢?
李:由于我們從一開始就把全球華人作為BBC中文網的服務對象,所以我們當時遇到的其中一個主要挑戰就是,如何處理中港臺三地不同的語言習慣。比如,Internet這個詞當時在中港臺三地就有幾種不同的譯名,中國大陸稱為“互聯網”或“因特網”,臺灣譯為“網際網路”,而香港則采用“國際電腦網絡”。因此,BBC中文網首先需要解決的難題就是決定采用哪一種說法。經過一番內部討論之后,我們終于達成共識,決定采用“互聯網”這個譯法,理由是這個譯法更能反映原意,更容易讓人明白。值得慶幸的是,現在我們的大多數讀者也習慣使用“互聯網”,這也證明了我們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不過,隨著兩岸三地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不同語言習慣的問題已經大為改善,這對于以全球華人受眾為目標受眾的國際中文媒體來說也帶來了很多便利。
記者:在過去十多年的發展來看,BBC中文網又經歷了哪些過程呢?
李:BBC中文網過去十多年來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首先,在最初創辦的時候,BBC中文網的內容制作是獨立于BBC中文廣播的。換言之,BBC中文網本身有自己的內容制作團隊,雖然也經常移植廣播內容在網上發表,但在編輯和制作上是完全獨立的。后來到了2006年,BBC中文部決定走多媒體發展道路,把廣播和網絡內容制作團隊合二為一,有關制作人員每天需同時兼顧廣播和網絡內容的制作,這也成為了BBC中文網發展的第二階段。到了2011年3月25日,BBC普通話短波廣播播出了最后一天的廣播,結束了其將近70年的歷史。與此同時,BBC中文網也成為BBC中文新聞內容的唯一發布平臺,這可算是網站發展的第三階段。當然這些發展歷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際媒體發展的歷史變化,因此可以說BBC中文網的發展變化也是國際媒體環境變化的一個縮影。
記者:BBC中文網現在面對的最大的挑戰是什么呢?而主要的競爭對手又有哪些呢?
李:我們目前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于財政資源的嚴重缺乏。過去幾年來,不少西方國家的公共財政都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而主要依賴公共撥款的國際中文媒體業包括BBC中文網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而一些國家的政府也調整戰略,不再像以往那樣全力支持對華媒體服務,因此出現了中國市場日益重要,但中文國際媒體卻不斷被縮減預算的畸形現象。BBC中文網也在今年初削減了近20%的預算。而與此同時,中國的各大官方媒體在政府的支持下,大規模擴大海外運作,包括增建海外制作中心或記者站,或者購買電視頻道或廣播頻率落地等。此外,中國不少網絡媒體也積極擴充人手,增加業務范圍。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的確也為我們帶來了不小的壓力。此外,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網絡市場,但由于中國的某些政策限制,使我們進入中國市場并不順利,這也使我們在吸引中國大陸受眾方面遇到很大的阻力。至于競爭對手方面,坦白說,我一直覺得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我們自己,因為無論從市場定位、內容提供以及編輯方針來說,我們都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很難找到其它類似的同行。或者你可以說,其它一些國際中文媒體網站應該是BBC中文網的競爭對手另外,我也不會把中國大陸的網絡媒體視為競爭對手,因為彼此的媒體環境不同,在新聞內容的處理上有許多差異。而港臺兩地的網絡媒體大多注重本地新聞,對國際新聞并不太重視,因此彼此的競爭程度也不大。
記者:未來BBC中文網的市場發展戰略是什么?
李:我想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積極開拓在海外的中國大陸新移民的市場。過去10年來,海外華人數量迅速增長。非正式統計,目前中國大陸以外的全球華人人數已經超過7千萬,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大約600-800萬來自中國大陸的新移民,而且根據目前的增長速度,估計在未來5年內很有可能突破一千萬的大關。這些大陸新移民與老一代移民相比,平均年齡比較低,教育程度也比較高,其中不乏大學生和專業人士,很多也依賴新媒體作為主要信息來源。
此外,從內容需求上,海外的中國大陸新移民與中國大陸的民眾有許多共同點,而且彼此在語言文化上也沒有差異,因此中文國際廣播媒體在同時服務兩個受眾群上并不存在任何矛盾,只要在原有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新移民特別關心的內容,就會產生一石二鳥、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BBC中文網實在有必要探討如何繼續針對中國大陸受眾的基礎上,開拓海外大陸新移民市場,把他們也發展成為忠實受眾。
記者:未來一段時間里,BBC中文網在內容提供上是不是也會有什么新的重點呢?
李:在內容上,我們將會繼續秉承一直以來反映事實真相的原則,當然也需要滿足受眾的需求。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國社會機構也發生了明顯變化,越來越多的受眾對社會民生及公民權利等問題都非常關注。因此,BBC中文網要想在中國大陸受眾中產生共鳴和支持,就應該集中更多的資源特別關注和報道這些社會民生問題,同時也把其它國家面對的情況和相關的做法借此機會介紹給中國大陸受眾,這樣會使我們提供的信息在中國老百姓當中有更大的價值和影響,從而擴大受眾群。與此同時,BBC中文網也應該利用本身的優勢,為大家提供一個真正自由溝通交流的平臺,讓受眾就中國未來的政治民主發展暢所欲言、發表不同的意見。同時應發揮啟蒙教育的作用,通過各種方式向受眾介紹世界上不同的民主發展模式。此外,中國在國際政治和經濟舞臺上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報道中國已經不應只局限于中國國內的發展,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崛起以及世界各國對此的反應也是中國大陸受眾關注的焦點,而這正好又是BBC中文網的優勢所在,故此也應該在這方面多做點文章。
記者:過去一年來,中國的社交媒體特別是微博的發展非常迅速,BBC中文網又是如何計劃利用社交媒體這一平臺進行新聞報道呢?
李:BBC中文網和其他中文國際媒體網站長期以來面對的其中一個最大困難就是,不能在中國內地派駐常駐記者。而且也很難派出記者到中國大陸進行實地采訪,因此在有關中國的新聞報道上往往缺乏第一手資料,需要依賴外國通訊社或本身機構外語記者的第二手信息。而這些外語記者又因為語言障礙以及對中國情況了解不足,在中國報道上往往欠缺深度,甚至還容易出現一些簡單錯誤,從而影響了海外媒體在中國大陸受眾中的聲譽和權威性。但是,社交媒體在中國的日益普及將在極大程度上打破這一限制。事實上,微博已經成為中國越來越重要的信息平臺。中國社科院的一項研究也顯示,70%的微博用戶都是把微博作為重要信息來源,而且60%的用戶認為微博信息是可信的。此外,和傳統媒體以及網絡媒體相比,微博的信息空間相對還比較寬松,而且信息來得更快。事實上,BBC中文網在過去幾個月來多次通過中國的社交媒體網站非常迅速地獲取了新聞信息,再經過一些其它來源的核實,得以第一時間發表突發新聞以及越洋進行第一手的新聞調查報道。這些在以往沒有社交媒體出現的情況下是難以想象的。此外,中國社交媒體的發展也帶來另一個好處,就是把海外媒體人與中國大陸的距離拉近了,更容易從遙遠的海外近距離了解中國大陸受眾關心的熱門話題以及看法。以我所知,中國的許多傳統媒體現在也是依賴微博等社交媒體尋找新聞素材和熱門話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果我們能善用社交媒體的話,也就意味著和中國國內媒體在許多新聞的采集上不再處于劣勢,而是處于同一個起跑線上了。
記者:BBC中文網有沒有考慮如何加強與中國網絡媒體的合作呢?
李:我們一直以來都與中國網絡媒體同行有各種不同形式的合作。我們合作的一貫宗旨是互相尊重、互惠互利。而且從以往的合作經驗來看,中外媒體合作為雙方帶來的好處絕對是“1+1>2”。當然所有合作也必須符合中國目前的國情,因為中國媒體市場還沒有完全對外開放。我們的經驗體會是,內容合作必須要找好合作點,并確保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建立合作,才能確保合作延續下去。其實近年來中國媒體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也越來越重視國際重大事件的報道,這也更有利于中文國際媒體與中國媒體展開內容合作。此外,與中國媒體在博客和微博平臺上的合作也是一個有效的方式。據我所觀察,許多外國媒體機構在中國網站都有了官方微博,而且有不少粉絲,宣傳效果非常好。
記者:您覺得,作為一家國際中文媒體,BBC中文網未來的生存之道是什么呢?
李:我認為,BBC中文網要想持續發展下去,就要不斷有一些新的思維,并根據市場的變化,不斷調整本身的發展戰略。比如,在短波廣播時代,國際中文媒體一直都把市場重心集中在中國大陸,這一方面是因為歷史和政治因素,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中國有13.4億人口,是最大的中文媒體市場。后來,雖然所有國際中文媒體都開辦了網站,但主要目標受眾仍然定位在中國大陸的受眾。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國際中文媒體長期以來的角色定位更像是境外的對華媒體機構。
近年來,國際中文媒體都把媒體平臺重點逐步從短波廣播轉移到網絡及新媒體平臺,而網絡平臺的出現雖然為國際中文媒體帶來了新的挑戰,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因為通過網絡,國際中文媒體第一次可以用相對低廉的成本把內容傳輸到世界絕大部分地區的受眾,真正可以做到國際傳播的效果了。因此國際中文媒體包括BBC中文網也應該借此機會探討是否應該從根本上調整角色,從單純的對華服務而轉型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中文媒體,這才會使未來的生存空間更加寬廣、而且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