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水平、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對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分析了我國目前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相關問題,指出了研究生教育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用型人才招生比例的調整是研究生整個培養過程的調整。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改革;應用型人才;培養;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0-0137-02
一、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顯著成績。目前,我國已累計培養33.5萬博士、273.2萬碩士,在校研究生超過140萬人,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研究生教育國家[1]。在校碩士研究生中,有17%攻讀的是專業學位,而美國的碩士研究生中70%是應用型。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職業分化越來越細,職業種類越來越多,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各個領域對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專業學位教育所具有的復合性、應用性、職業性的特征逐漸為社會各界所認識。
(一)政策意義
201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下發關于印發《碩士、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總體方案》。《總體方案》確定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近期目標和中期目標:到2015年,實現碩士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戰略性轉變,碩士層次的專業學位類別增加一倍左右;穩步發展博士層次專業學位教育,本著“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的精神,深入論證,有序推進;到2020年,實現我國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轉變為學術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培養并重,專業學位教育體系基本完善,研究生教育結構和布局進一步優化,培養質量明顯提高[2]。
由此,為了研究生教育能夠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滿足人民群眾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將成為今后一個時期國家大力扶持和積極引導的發展重點,在全面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進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積極作用。
(二)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認識誤區
在我國的學位制度中把學位分為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兩大類。學術性學位是在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領域里所授學位的統稱。如法學學位、文學學位、理學學位、工學學位、管理學學位等,它是重于理論和學術研究方面要求的一種學位。專業學位是相對于學術型學位而言的學位類型,其目的是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并適應特定行業或職業實際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專業學位與學術型學位處于同一層次,培養規格各有側重,在培養目標上有明顯差異。學術型學位按學科設立,其以學術研究為導向,偏重理論和研究,培養大學教師和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而專業學位以專業實踐為導向,重視實踐和應用,培養在專業和專門技術上受到正規的、高水平訓練的高層次人才。
專業學位教育的突出特點是學術型與職業性緊密結合,獲得專業學位的人,主要不是從事學術研究,而是從事具有明顯職業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師、醫師、教師、律師、會計師等。專業學位與學術型學位在培養目標上各自有明確的定位,因此,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授予學位的標準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二、研究生教育改革問題分析
(一)理念問題
在國外,研究生通常用“postgraduate”來表述,從字面理解,指的是在本科后進行專業學習[3]。
但在國內,高校的研究生培養被理解為培養專業領域的學術研究人才。在研究生培養上“重學術學位,輕專業學位”,這種理念直接造成了目前學術型研究生培養過剩,加之學術型研究生的專業與社會需求的不對接,致使研究生的就業壓力很大。另一方面,目前無論是高校,還是公眾,普遍對應用型人才培養不夠重視,而有些朋友對專業學位缺乏足夠的了解,故而,對其認可度和未來前景有所擔憂。
(二)人才培養模式問題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的總和。相對于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是一個較新的概念,尤其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的招生,為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戰[4]。
首先,這種人才的知識結構是圍繞一線生產的實際需要加以設計的,在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等基本工作環節上,特別強調基礎、成熟和適用的知識,而相對忽略對學科體系的強烈追求和對前沿性未知領域的高度關注。
其次,這種人才的能力體系也是以一線生產的實際需要為核心目標,在能力培養中特別突出對基本知識的熟練掌握和靈活應用。
第三,這種人才的培養過程更強調與一線生產實踐的結合,更加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如實驗教學、生產實習等,通常將此作為學生貫通有關專業知識和集合有關專業技能的重要教學活動。
(三)校企聯合問題
新時代下,應用型人才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同時又要具備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樣的人才專靠高校教育是培養不出的。學生的職業意識、競爭觀念和創新精神只有在市場經營實踐中,在與企業生產結合過程中才能形成。學生的實踐技能也只有在真實的、復雜的實際環境中,經過反復訓練才能掌握。
所以,企業在培養學生創新素質和實踐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西安科技大學為例,近年來,我校一直致力于校企聯合方面的建設,學校與校董會成員單位及一些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建立了長期而穩定的合作關系,建立了涵蓋理、工、經、管、文等學科的幾十個教學實習基地,以適應專業學位研究生學習要求。
通過實踐我們也發現以下問題:
一是企業老師有大量的實踐經驗但缺乏一定的授課方法,校內老師有很強的理論基礎但缺乏實踐經驗。
二是由于企業的利益導向以及長期以來形成的理念,認為人才培訓應該是學校的事情,與自己關系不大,以致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高。
三是各個學校、企業都存在個體差異,每一次合作需要不斷協調和溝通。
(四)政策支持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求,無論是規模,還是質量都有更大的需求和更迫切的愿望。
《總體方案》雖然提出要積極引導、鼓勵行業、企業及社會力量支持、參與專業學位教育,但缺乏相應的輔助政策。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涉及各行各業,只有形成相關的政策支持體系,在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專業人士聘任以及經費等方面提供多方位支持,與有關行業共同營造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良好環境,才能形成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制度環境,形成推進改革發展的強大合力。
三、結 語
研究生教育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用型人才招生比例的調整是研究生整個培養過程的調整。所以,在我國目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要緊跟生產力發展進程,增加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首先,轉變辦學觀念,強化目標導向,建立適用于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育新模式。
其次,建立健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完善課程體系,重視實踐教學,注重實際能力培養。
第三,構建“雙師型”的師資隊伍,大力引進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實踐經驗的優秀人才從事專業學位教育工作,選拔和培養足夠的、有豐富經驗的高層次專業人員承擔專業課程教學。
第四,注重校企聯合,培植和擴大研究生校外培訓基地。第五,加強政策引導,探索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新機制,包括制定專業學位的評價標準、加強教學基礎設施以及教學實踐基地的建設、把專業學位畢業生納入與學術型研究生相同的就業政策范疇等。
參考文獻:
[1]杜玉波.認清形勢 突出重點 群策群力努力開創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局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6).
[2]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碩士、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總體方案(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OL].百度文庫, http://wenku.baidu.com/view/ea4757f24693daef5ef73deb.html.
[3]金錦珠,劉亞珍,屠康.對我國農業院校碩士研究生教育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08(3).
[4]劉衛斌,王云云.園林制圖教學改革與應用型人才培養[J].農機化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