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碎片化”一詞是描述當前中國社會傳播語境的一種形象性的說法。百度百科中這樣定義“碎片化”:所謂“碎片化”,英文為Fragmentation,原意為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曾經有研究表明,當一個社會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時,這個社會便處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渡期,而這個過渡期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社會的“碎片化”(傳統的社會關系、市場結構及社會觀念的統一性、整體性,從精神家園到信用體系,從話語方式到消費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個一個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異化訴求及社會成分的碎片化分割)。我們也可將“碎片化”理解為一種“多元化”,而碎片化在傳播本質上是整個社會碎片化或者說多元化的一個體現。
本期傳媒大講壇奉獻給讀者的第一篇文章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彭蘭教授的《碎片化社會背景下的碎片化傳播及其價值》,此文系高等學校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資金項目成果。文章開宗明義的指出,碎片化傳播是以多元價值體系、碎片化社會為背景的產物。隨著RSS、Widget、Application、SNS、微博等技術的進一步普及、融合和優化,整個互聯網傳播模式正在呈現出“去中心化”和“分裂”的特點,即碎片化特征。而碎片化傳播并不意味著可以完全脫離專業媒介,因為它是一個從混沌逐步走向清晰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靠網民的內部協作,另一方面靠專業媒體的專業化操作,對碎片化信息進行整合,成為碎片化傳播中的引導者。這些觀點為專業媒體在碎片化傳播時代如何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很多啟發。
第二篇文章選登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李亞玲的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政府對手機媒體內容管制的問題與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我國手機媒體安全管理的優化路徑》,針對3G業務和手機媒體的發展,使傳統互聯網上存在著的各種信息安全問題逐漸延伸到手機媒體領域現象進行探討。對我國手機媒體安全管理的現狀和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優化我國手機媒體管理安全的四種方法措施。同時指出,現有的手機媒體安全管理的幾種主要策略各有利弊,所以,應該綜合各種手段的利弊,選擇性的運用,從而實現優勢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