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早創作自英國的《媽媽咪呀!》有“世界第一音樂劇”的美譽,該劇以詼諧幽默的故事情節和串聯整部劇的22首ABBA樂隊歌曲聞名于世,之前《媽媽咪呀!》的十三個語言版本在世界各地均獲得空前成功。筆者幾年前曾看過《媽媽咪呀!》的百老匯版和日語版,相比個性張揚給人以愉悅的百老匯版、整齊劃一給人以震撼的日文版,如今的中文版會是什么風格呢?帶著好奇,滿懷期望,我走進劇場一睹這部經典音樂劇的別樣風采。
正如預料中的一樣,中文版《媽媽咪呀!》同樣讓我們感受到了那撲面而來久違了的溫馨和歡樂。而“入鄉隨俗”是音樂劇引進或搬演中的必經之路,很多歐美音樂劇在到其他國家演出時,都要或多或少地加入當地特色以吸引觀眾,中文版的《媽媽咪呀!》也不能“免俗”。在《媽媽咪呀!》音樂劇的排演中,中國元素怎么加,加什么,這是一個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看完該劇,筆者認為中國元素的融入巧妙自然,的確拉近了這部創作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歐美音樂劇與中國觀眾的距離,尤其表現在舞蹈方面。
以往各種版本在各地演出時,除了嚴格遵循原版編舞之外,舞蹈編排風格都會根據地域特色改變,中文版《媽媽咪呀!》中的舞蹈也入鄉隨俗的充滿中國味兒。如劇中蘇菲與斯凱互訴衷腸的橋段,遭受8個小兄弟的起哄,他們又跳舞,又秀肌肉想吸引蘇菲注意。這一段在日本版是加入相撲舞蹈,愛爾蘭版加入踢踏,中國版出現了中國的新疆舞、蒙古舞及藏族舞,在某些定格動作上還出現了中國功夫。
音樂劇《媽媽咪呀!》之所以能夠在全球吸引4200萬觀眾的眼球,成為經典,首當其沖的莫過于阿巴(ABBA)樂隊的老歌。在流行音樂史上能與披頭士、滾石樂隊相提并論的阿巴樂隊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憑借旋律輕快悠揚、歌詞朗朗上口的《Dancing Queen》、《Mamma Mia!》就已在中國樂迷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次中文版《媽媽咪呀!》請來華語樂壇重量級的作詞人陳樂融來“漢化”阿巴金曲,中文版能否完美演繹英文版歌曲的意境和韻味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值得欣慰的是,這次中文版的《媽媽咪呀》在歌詞上的翻譯還算流暢,硬傷較少,至少沒有出現令觀眾費解的歌詞。
觀看中文版《媽媽咪呀》,可謂與百老匯同行,與世界同步。至今仍在百老匯常演不衰的《媽媽咪呀!》在中國有了中文版,這就意味著觀眾在家門口就能和百老匯的觀眾同時欣賞到這出全世界最風行的音樂劇!你還會和倫敦西區的觀眾,法國的觀眾,以及日本、韓國、德國等十三個國家的觀眾一起,參與到每晚不停歇的《媽媽咪呀!》的狂歡中。由于音樂劇嚴格的版權、演出制度及高昂演出費用等多種因素,一些歐美音樂劇很難踏上中國的土地,再加之中國人出國觀賞音樂劇的機會有限,因此對經典歐美音樂劇的原版引進或搬演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中國觀眾不出國門就能欣賞到音樂劇的魅力。
走出劇場,中文版《媽媽咪呀!》帶給我們全身心的快樂和愉悅依然縈繞周身。溫馨的故事,熟悉的音樂,動感十足的舞姿,浪漫夢幻的舞美燈光,的確帶給觀眾全新的視聽享受。然而,冷靜下來仔細回味,也引發了筆者的一些思考:
一、全能型演員仍是音樂劇演員培養的重中之重
筆者曾是中央戲劇學院第一屆音樂劇班的學生,期間演過中文版音樂劇《西區故事》、《美女與野獸》等;又曾在日本四季劇團做過專業的音樂劇演員,期間既演過日文版音樂劇《獅子王》,也演過日本原創音樂劇《想變成人的貓》等;現在又作為音樂劇表演專業的教師,一直從事音樂劇表演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從演員到教師,最后回到一個普通觀眾的身份,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音樂劇演員。
客觀來講,中文版《媽媽咪呀!》中的表演還是存在一定不足的,如舞蹈演員普遍基本功不錯,但肢體語言表現能力較弱,無法清晰地表達肢體內涵;部分演員演唱時只是歌手唱歌狀,不與角色交流,這樣就造成人物演唱或舞蹈時與演戲角色狀態不統一,缺少角色的完整性。此外,演員普遍臺詞較弱,說與唱的轉換不自然有機等。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這又回到了一個老生常談但又不能回避的問題上,即全能型音樂劇演員的培養問題。平心而論,目前我們不缺優秀的舞者和歌者,更不乏優秀的話劇演員,但音樂劇是一種整合的舞臺藝術,需要的是能歌、善舞、會演的全能型表演人才。第一個闖進百老匯的華人音樂劇演員王洛勇曾笑稱:一個好的話劇演員加上好的聲樂和形體,那就是優秀的音樂劇演員。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需要一種音樂劇演員所必要的整合能力,從臺詞到歌唱,從歌唱到舞蹈的幾個關鍵節點的把握,極為重要。這些年來,雖然我們在音樂劇人才培養上一直努力朝這個目標不懈邁進,但是不無遺憾,我們和國外音樂劇職業演員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中文版《媽媽咪呀》中,有個別主要角色演戲還可以,但一張口唱就泄了氣,演技大打折扣;很多角色在對話狀態時還非常注重交流與適應,一轉到載歌載舞時便忘記了與角色與對手的交流與適應,這些不得說是中文版《媽媽咪呀!》中小小的遺憾!當然,這些也是中國音樂劇演員中普遍存在的、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二、搬演即“描紅”的當代意義
這些年來,在原版引進國外音樂劇的同時,很多音樂劇人也積極拓展國際合作渠道,嘗試國外經典音樂劇的中文版搬演,即“描紅”。還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期,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84級畢業大戲就排演了音樂劇《窈窕淑女》,率先開了翻譯、搬演西方音樂劇的先河;之后中央歌劇院的《樂器推銷員》、《異想天開》;中央戲劇學院《想變成人的貓》、《西區故事》、《夢中醒來的夢》;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的《皇帝的新裝》、《青鳥》;成方圓工作室的《音樂之聲》等,這些劇目都以中文版的形式曾經上演過。其中演出規模最大的是1999年底,由日本四季劇團協助、國倫藝術中心承辦的中文版音樂劇《美女與野獸》(82場),此次搬演藝術質量之高、演出陣容之大、場次之多創下了中文版搬演之最。如今的中文版《媽媽咪呀!》即將開始在中國幾大重要城市上百場的巡回演出,它的出現將會再創中文版搬演新紀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應該是中國音樂劇發展史上意義非凡的又一件幸事!
一般來講,搬演的音樂劇作品多數為音樂劇創作的優秀范例,這不僅為有志于音樂劇創作研究的專業人士提供了學習、實踐經典音樂劇的大好機會,而且在搬演創作實踐過程中還鍛煉培養了一批中國音樂劇演員,提高了他們各方面的專業技能。再者,從觀賞角度來講,中文版的演出為觀眾排除了語言障礙,使他們能夠更加投入地觀賞、形象立體地認知音樂劇,為普及音樂劇的知識,為培育音樂劇市場奠定了良好基礎。
無論如何,看現場觀眾的反應,中文版《媽媽咪呀!》至少可以說在商業上離成功不遠了。畢竟這對于我們今后做原創音樂劇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我們還要沿著這條道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