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記:劉厚生先生曾在2004年6月24日的《解放日報》上撰文寫道,“他們(指“昆大班”)之中,涌現出蔡正仁、……王芝泉、王君惠、蔡瑤銑等一批響當當的人才。……”
王君惠就是這批“響當當的人才”中的一員。王君惠,上海戲曲學校“昆大班”畢業,主攻閨門旦、刀馬旦,師從朱傳茗、方傳蕓等傳字輩名家,行當較寬、文武皆宜、技藝全面,主演、配演過多出劇目,曾被譽為“又紅又專”的人才。曾任上海昆劇團黨支部書記,1992年政策性退休后,仍在上昆長期發揮余熱,擔任重要的專業藝術工作。2005年受國家昆曲藝術搶救扶持工程辦公室聘請任全國昆劇旦行演員培訓班指導教師。2006年獲中國劇協頒發的“弘揚民族文化,哺育小梅花成長獎”。
當年上海戲曲學校“昆大班”的閨門旦是個頂個的好,老師們為了不讓她們在窩里扎堆,就根據她們的個人條件在戲路上做出了一些調整。王君惠因為毯子功、把子功、跟頭都很好,所以就讓她兼學一些刀馬旦的戲。而王君惠自己好動,又喜歡刀槍把子,后來她的戲就逐漸地偏刀馬了。因為之前打下了扎實的文戲基礎,所以她的刀馬旦戲如《金山寺》、《借扇》非常出色。
《金山寺》又叫《水斗》、《水漫金山》等,此戲身段豐富,唱念并重,文武兼備,很全面,對于演員來說是一出打基礎的戲。它的難也難在它的全面,一開始,是文戲,用的是閨門旦的表演手法,要柔情,要婀娜多姿,到后面開打了,變成武戲了,白素貞的蛇仙本性暴露,能攻能破,真槍真刀地打,高速度高節奏地打,要打出狠勁,還得有壓倒對方的氣勢。1961年上海青年京昆劇團赴港演出前,《水斗》有幸得到了李紫貴導演的加工提高。后來赴港演出時,全本《白蛇傳》引發轟動,其中《水斗》就是王君惠演的。1984年,俞老還特別推薦香港的京昆名角鄧宛霞跟王君惠學《水斗》,他說:“這出昆劇戲,唱做并重,能文善武,身段最規范的,目前上海應該說是王君惠。”
《借扇》這出戲,戲校的學生開始演的都是張傳芳老師傳授的老本子、老路子。后來,上海京劇院要出訪蘇聯,就請朱傳茗老師重新捏了一個版本,只有半個小時,很精煉。那時王君惠被借去上京跟著李玉茹、陳正柱老師配演其中的侍女翠娥,她就抽空學了這個版本的《借扇》。《借扇》里,鐵扇公主剛上場的時候,是文戲,表現她非常思念自己的孩子紅孩兒,到后來孫悟空來借扇,有開打,是很典型的有文有武的刀馬旦戲,和王君惠的戲路是很對工的。
除了主演自己的拿手主戲外,王君惠還參加了大量的配戲工作,甘當綠葉。她能戲很多,文的、武的、老的、少的、昆的、京的都能演,能跨行當、跨劇種演出,她演過《八仙過海》里的何仙姑,《風箏誤》里的丑小姐詹愛娟,《開眼上路》里的錢夫人,六本《牡丹亭》里的杜母,現代戲《瓊花》里的連長李環,京劇《柜中緣》里的玉蓮媽,《沙家浜》里的沙奶奶,《香羅帕》中的丫環等等角色,還頂坑救場演出京劇《打侄上墳》里的老夫人,昆劇《貴人魔影》里一口蘇白的丫環等。由于王君惠戲品戲德好,對戲又很熟,大家都喜歡找她配戲。還在戲校時,俞老親自點名要王君惠配《太白醉寫》里的念奴。這出戲里,念奴從頭到尾都要和李白、高力士配合密切,有替李白脫帽墊帽等動作,稍有疏漏就會影響戲的質量。而王君惠認真的態度不亞于主演,使俞老覺得讓她配戲很放心。而《百花贈劍》里的江花佑,她給言慧珠校長配過,給華文漪、王英姿、張靜嫻都配過。王君惠是一片很美麗的綠葉,她配戲時不搶戲,托戲托得嚴絲合縫,讓人感到很舒服,連打鼓的樂師也喜歡同她合作。
除了演戲外,王君惠還參加了大量的群場舞蹈設計工作,她威信高,大家都服,她常常是指揮一大群“兵”在“作戰”。她設計創排過昆劇《瓊花》里的女兵劈刺舞,京劇《颯爽英姿》漁民織網舞,《相梁刺梁》中眾歌女的逃難舞蹈,《太白醉寫》的那段宮女邊唱邊舞的[大紅袍],1982年的《牡丹亭》(華岳版)中眾花神的舞蹈等等。為了設計出最合適的舞蹈,每次她都會反復畫草圖,做好案頭工作,她編排的這些群舞為戲增添了很大的光彩。現在這項工作叫技導或者叫舞蹈設計,但當年說明書上連名字也沒有,有人說她像傻子,一不加工資,二沒有名字,但是為了昆劇團、為了昆劇,王君惠認為自己是應該做的。
1985至1989年期間,王君惠擔任了上海昆劇團的黨支部書記,在他們這一屆領導班子任職期間,上海昆劇團達到了一個很高的輝煌點,最讓她難忘的就是他們開始搞了一個“每周一曲”的昆劇普及工作。面對當時昆劇觀眾比較少的局面,他們反復思索應該怎么辦,昆劇在古代可是流行歌曲,因此,一定要有觀眾,一定要從培養觀眾做起。他們又想到,如果在演出的時候,觀眾能跟著臺上的演員一起哼哼唱唱,一定能提高看戲的興趣,喜歡上昆曲,于是,他們開始嘗試搞“每周一曲”。當時搞“每周一曲”就是義務教唱,王君惠有專業優勢,她就主動帶頭干起來,犧牲自己的周末時間,義務教戲迷唱昆曲,這一做,就堅持了20多年。
為了昆曲的普及推廣,王君惠可以說是不遺余力,除了“每周一曲”外,他們還采用了“請進來、送出去”等方式,請學校同學們來昆團的小劇場看演出,同時也主動出擊,去中小學輔導,昆山有幾個小學,他們一直義務去教學。2002年,王君惠參與籌建復旦大學昆曲社,并堅持每周用半天時間指導社員學曲。曲社里有大學生、有教職工,一開始是教唱,后來又教身段。現在昆曲在復旦大學生根發芽了,形成了一支小隊伍,可以演一些小片斷,比如《游園》、《琴挑》、《小宴》等,每年中秋節,復旦大學曲社都會去參加蘇州的虎丘曲會,他們的表演往往會受到好評。
幾十年的演藝生涯,王君惠既做過紅花也做過綠葉,甚至做綠葉的時間遠比做紅花的時間多。盡管做的大多是替別人加分的事情,但王君惠無怨無悔,她說,“一臺無二戲”,一臺戲里要有主角、配角、龍套,既有紅花、綠葉還得有小草,這是昆劇的一棵菜精神,只有大家抱得緊,才能有高質量的演出,觀眾才會喜歡,昆劇才能“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