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隱身“黑鷹”特別注重提高自身隱身性能,聲學隱身、雷達隱身、紅外隱身等各個角度都有所考慮,并進行了相應的技術處理,因此在實戰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011年5月2日凌晨(巴基斯坦當地時間5月1日晚),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在突襲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登的軍事行動中使用了一種具備隱身性能的新型直升機。據國外媒體和相關領域專家判斷,這是一種在普通MH-60“黑鷹”直升機基礎上,沿用已經下馬的RAH-66“科曼奇”隱身武裝直升機先進技術,大幅改進而來的新型特種作戰專用直升機,此次軍事行動也是該機首次向外界曝光。根據目前國內外媒體所披露的最新相關信息,本文對這種直升機的主要技術情況做了初步研究分析。
隱身“黑鷹”的基本情況
就墜毀的這架直升機型別來說,目前外界的觀點基本一致,認為該機應該是美軍現役“黑鷹”直升機的隱身改型,這主要是基于該機殘骸照片的分析:照片顯示該機殘骸有很多部件與“黑鷹”相似,尤其是發動機與“黑鷹”基本相同。但為了能滲透穿越敵方嚴密防空系統并打擊其重要目標,該機在普通“黑鷹”基礎上有了很大改進。
根據隱身“黑鷹”殘骸照片和國外媒體的相關報道分析,該機特別注重提高自身隱身性能,聲學隱身、雷達隱身、紅外隱身等各個角度都有所考慮,并進行了相應的技術處理,因此在實戰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由此一來,也導致該機外形與普通“黑鷹”差別很大。從前一段時間國外媒體公布的隱身“黑鷹”假想圖來看,該機外形很難與普通“黑鷹”聯系起來,但按照國外分析家的觀點,兩者的內部結構其實差別并不大。
根據美國媒體的報道,隱身“黑鷹”配備有與武裝型“黑鷹”相同的航空機炮,但不像后者那樣有外部武器掛架(可攜帶導彈、火箭彈、航炮吊艙等武器和副油箱)。這主要是因為該機在普通“黑鷹”基礎上做了大量隱身技術處理導致全機增重很多,但沒有同時更換功率更大的發動機(這可能是出于減少技術難度和減小研發、使用成本等角度考慮),在保證搭載必要數量突擊隊士兵的前提下,已很難再增加防護裝甲和攜帶外掛重武器。
總的來說,隱身“黑鷹”的基本定位應該是主要用作美軍特種作戰部隊的空中滲透平臺(類似此次突襲作戰的行動),而不是“科曼奇”那樣的隱身武裝直升機。
隱身“黑鷹”采用的聲學隱身技術
鑒于傳統直升機的噪音很大,容易被敵方過早發現并采取防范措施,不便于執行特種滲透作戰任務,因此隱身“黑鷹”非常重視降低噪音,甚至將其放在比雷達隱身更優先考慮的位置,并為此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技術措施。
根據國外媒體報道,隱身“黑鷹”通過采用新型材料、改變槳葉(尤其是翼尖)氣動外形、適當降低旋翼轉速、在旋翼軸頂端加裝碟形外罩等手段,使其主旋翼具備一定降噪功能,同時還重點對尾槳進行了改進。考慮到常規尾槳的缺點是噪聲大,隱蔽性不好,而“科曼奇”直升機那樣的涵道式槳葉雖然比較安靜,但動力損耗太多,隱身“黑鷹”采用的是增加尾槳葉片(媒體報道該機尾槳與普通“黑鷹”不同,采用的是一種獨特的五葉或六葉設計,并且葉片比較短小)、降低葉片轉速、在槳轂上加裝與主旋翼類似的碟形外罩等技術措施,使其尾槳噪音大幅度降低,在轉動時僅發出類似“嗡嗡”的聲音,比普通直升機尾槳的“突突”聲要小很多。此外,還有報道稱隱身“黑鷹”的發動機也加裝了消音裝置以減少自身噪音。
飛行測試和實戰結果證明,隱身“黑鷹”所采取的聲學隱身措施是相當成功的。在白天,該機發出的輕微聲音很容易被忽略或被附近的自然噪音(如工業生產、車輛、人群等)完全掩蓋,即使在比較寂靜的夜晚,也只有當該機飛到近處時才能被察覺。在此次突襲行動中,拉登住處附近的巴基斯坦居民均表示一開始并沒有聽到直升機的聲音,—直到直升機差不多飛臨頭頂時才察覺,這充分保證了作戰行動的突然性,起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使對方根本來不及逃離或組織有效抵抗。
隱身“黑鷹”采用的雷達隱身技術
和其他軍用航空器一樣,直升機受雷達的威脅也很大,因此多年來世界各國都在探討如何減小直升機的雷達散射面積(RCS),其中部分技術手段已逐漸得到了應用,此次曝光的隱身“黑鷹”直升機就采取了多種雷達隱身措施。
從外形上看,隱身“黑鷹”與普通“黑鷹”存在明顯的差異,其輪廓分明的棱角結構與已經退役的F-117隱身戰斗機頗為相似,同時該機水平尾翼前掠,垂尾也采用了特殊的外形設計,這些措施有助于將入射雷達波只集中在少數幾個方向反射,而避免朝多個方向反射回去從而增大被敵方雷達發現的機率。
據媒體報道,隱身“黑鷹”的殘骸表明該機大量采用了質量輕、強度高,既能承載作為結構件,同時又具備良好吸波、透波性能的新型復合材料(即結構/隱身一體化材料),同時機體外還覆蓋有雷達吸波涂層。為了進一步降低全機的雷達散射面積,該機的風擋玻璃也采取了隱身外形設計,并進行了特殊的鍍膜處理。此外,據退役的美軍特種部隊飛行員透露,早期型號的隱身“黑鷹”甚至沒有安裝空中加油探管,因為探管可能會增大直升機的雷達散射面積(但因此次行動距離遙遠,參戰的隱身“黑鷹”應當安裝了空中受油裝置)。
考慮到直升機因為有機件(旋翼、尾翼)在運動,同等技術條件下其隱身效果很難達到固定翼飛機的水平。但是對于擔負特種作戰任務的直升機來說,由于經常是在低空、超低空飛行,這里通常是雷達盲區,同時還可借助地面雜波的掩護,若自身再采用了一定程度的隱身措施,將很難被敵方雷達探測跟蹤到。
在此次行動中,盡管拉登及其手下人員不可能擁有防空雷達,但因美軍是強行“借道”巴基斯坦,必須考慮應對巴軍的防空預警系統,只能借助于具備良好雷達隱身性能的直升機。實戰結果表明,隱身“黑鷹”的雷達隱身性能相當令人滿意,巴軍各種雷達均沒能發現穿越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邊界、潛入巴國境內的美軍直升機。
隱身“黑鷹”采用的紅外隱身技術
鑒于直升機在飛行過程中發動機等部件溫度很高,并且向外排出大量高溫氣體,因而自身紅外信號特征較強,容易被敵方紅外搜索跟蹤系統(IRST)和紅外制導導彈探測和追蹤,要提高其在戰場上的突防力和生存力,采用紅外抑制技術以縮減全機紅外信號特征至關重要。此次行動前,美軍方判斷拉登的警衛人員很可能配備有便攜式紅外制導地空導彈(如美制“毒刺”、俄制“薩姆”7/-14/-16等),這對美軍現役的普通直升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威脅,而采用了紅外隱身技術隱身的隱身“黑鷹”所則充分體現出自身的實戰價值。
根據媒體報道,隱身“黑鷹”沿用了很多源自“科曼奇”直升機的紅外隱身技術,例如采用特殊設計的排氣口,使發動機排出的廢氣與吸入的冷空氣混合以降低排氣溫度,同時對機體部分溫度較高的部位和部件進行一定程度的遮擋(在近期的迪拜航展上,美國展出的“黑鷹”直升機進氣道和排氣口就加裝了可減小紅外信號特征的屏蔽裝置)。此外,此次墜毀的隱身“黑鷹”殘骸顯示,該機機體表面還覆蓋有與V-22“魚鷹”傾轉旋翼機表面類似的銀色紅外抑制涂層,以進一步降低全機的紅外信號特征。
一架隱身“黑鷹”墜毀的原因
據美軍方透露,共有4架隱身“黑鷹”直升機參加了此次行動,其中一架因故墜毀。為了防止該機先進技術外泄,美軍特種部隊士兵在完成任務后用手榴彈摧毀了這架直升機。但由于該機殘骸的尾部仍保存較為完整,并明顯與普通“黑鷹”直升機不同,最終導致這種美軍秘密研制的隱身直升機曝光。
據美國軍方官員解釋,此架隱身“黑鷹”之所以墜毀,是因為當地氣溫過高超出了預計,加上直升機負荷超重(為了提高隱身性能,隱身“黑鷹”本身就比普通“黑鷹”增重數百磅),導致直升機在下降過程中“碰撞著陸”。不過部分國外媒體和美國內分析家均認為,隱身“黑鷹”墜毀的原因遠不止如此。這是因為,與普通“黑鷹”直升機相比,隱身“黑鷹”為達到隱身目的,其氣動布局遠比前者復雜,導致操控難度更大(例如美國第一種隱身戰斗機F-117A就以操控難度大著稱),因而容易發生事故,尤其是在低空低速飛行或著陸時更是如此。同時,還有部分分析家認為,隱身“黑鷹”直升機風擋玻璃上為了改善隱身性能而涂覆的特殊涂層也可能是導致此次事故的重要原因,因為它即使在白天也會影響飛行員的視線,而此次行動是夜間執行任務,由于飛行員戴著夜視鏡,更難以準確觀察機外情況,因而更容易出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此架隱身“黑鷹”直升機在行動中墜毀,但是該機機艙內的突擊隊員卻均毫發無損,并迅速投入戰斗,這說明該機的抗墜毀性能相當突出。
美軍隱身直升機發展情況
美國研發隱身直升機的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除了著名的RAH-66“科曼奇”隱身直升機外,美國還曾開展過AH-6“小鳥”特種作戰隱身直升機的研究。盡管由于技術、經費以及前蘇聯解體導致國際政治環境緩和等原因,這些項目均無果而終,但其中一些相關的技術成果后來應用到了新型直升機的研制和美軍現役直升機的改造中。在美軍現役各型直升機中,由于裝備量大和用途廣泛等原因,“黑鷹”直升機一直是軍方實施隱身改造的重點。從20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美軍特種作戰司令部曾先后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合作,對一些現役的“黑鷹”直升機進行了隱身改裝。但根據美國《航空周刊》等媒體近期的披露來看,此次行動中美軍使用的隱身“黑鷹”直升機可能是西科斯基公司“鷹工廠”(Hawk Works,西科斯基公司是“黑鷹”直升機的研制廠商)全新生產的產品。后者是西科斯基公司于2004年收購施維策飛機公司后在紐約附近新建的一家工廠,目前除了負責“黑鷹”和“海鷹”(艦載型)直升機的生產出口外,還在從事新一代直升機技術的研究,例如X2高速直升機技術驗證機。
值得指出的是,盡管此次行動是美軍隱身“黑鷹”直升機首次公開曝光,但國外相當部分專家均認為,該機應當在先前美軍的多次軍事行動已經成功地使用過,只是它們都安全返回基地因而沒被外界發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