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南海作戰(zhàn)”計劃看似制定得百無一漏,但臺灣“參謀本部”也在結論中明確指出,因臺灣空軍受限于作戰(zhàn)半徑和基地的限制,難以對登陸部隊進行空中支援,因此如果沒有美國海空軍掩護,在印尼政府軍獨占制空權的情況下,臺灣登陸船隊將遭受重大損失。
美娜多是“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著名的島嶼度假勝地之一,它的最大特色是海底景觀,共有38處海底花園,是全球五大潛水組織公認的世界第一潛水勝地。殊不知,這塊濱海勝地曾在幾十年前差點左右了臺灣的命運。1957年,印尼爆發(fā)內(nèi)戰(zhàn),臺灣當局積極配合美國中央情報局,秘密援助反共的蘇門答臘“印尼革命軍”,臺灣軍方甚至以“南海作戰(zhàn)”的名義,打算以4個海軍陸戰(zhàn)隊加強營登陸美娜多和摩洛泰(Morotai),直接干預印尼內(nèi)戰(zhàn),只因美國三心二意和1958年金門炮戰(zhàn)爆發(fā)而胎死腹中,否則這將成為國民黨逃臺后最大規(guī)模的海外用兵行動。
用軍火支援叛亂
1949年印尼徹底擺脫荷蘭殖民統(tǒng)治后,首任總統(tǒng)蘇加諾較為傾向共產(chǎn)黨,實行“經(jīng)濟社會主義”,引起以美國為首的“自由世界”和印尼國內(nèi)保守勢力的不滿。1956年11月,反判軍官侯賽尼宣告成立“雄牛師委員會”,在中蘇門答臘“鬧割據(jù)”。1957年2月,美國中央情報局展開一項代號為“EF/5”的行動計劃,支持沙弗魯丁等反判軍官奪取武吉丁宜(Bukittinggi)、萬鴉老等軍事重鎮(zhèn),宣布“武裝自治”,叛軍以馬尼拉和新加坡為活動基地,從美國扶植的“東南亞條約組織”成員國手里獲得武器。同年3月,蘇加諾總統(tǒng)與副總統(tǒng)穆罕默德·哈達(Mohammed Hatta)因在對待本國共產(chǎn)黨、平衡爪哇與國內(nèi)其他地區(qū)經(jīng)濟矛盾等問題上發(fā)生決裂,哈達所出身的蘇門答臘巴東族(Minangkabau,又稱“米南加保族”)紛紛起事,蘇門答臘西部和蘇拉威西北部的駐軍也宣布不接受雅加達中央政府的領導,印尼內(nèi)戰(zhàn)一觸即發(fā)。
1958年2月15日,反叛勢力趁蘇加諾總統(tǒng)出國訪問之機,在中蘇門答臘首府巴東成立“革命政府”,蘇加諾總統(tǒng)迅速電令雅加達中央政府“武裝平叛”。由于反叛的“印尼革命軍”分散在互不聯(lián)系的外島上,結果被印尼政府軍各個擊破。為挽救“印尼革命軍”即將敗亡的命運,同年3月中旬,美國國務卿杜勒斯飛抵臺北,與在此活動的“印尼革命軍”首領素姆爾中校會面,商討武器輸送事宜。杜勒斯向老朋友蔣介石提出援助“印尼革命軍”的請求,蔣介石爽快地答應,并責成臺灣“國防部”情報局負責實施。臺灣“國防部”情報局利用原本向大陸西南地區(qū)空投特務的臺灣空軍第3831特種部隊、民航空運公司(CAT)和復興航空公司的運輸機,以菲律賓最南端島嶼機場為中轉站,向蘇門答臘和蘇拉威西的叛亂地區(qū)運送軍火和其他補給品。時任臺灣空軍情報署長的衣復恩和復興航空公司董事長戴安國都曾實地了解運補作業(yè)情形。
臺灣飛機陸續(xù)向“印尼革命軍”運去了足夠裝備7個步兵營的軍火,其中包括63門60毫米迫擊炮、28門81毫米迫擊炮、14門75毫米無后坐力炮、2門75毫米高射炮、12門25毫米機關炮、56挺7.62毫米重機槍、260挺7.62毫米輕機槍、1204支11.43毫米沖鋒槍、248支7.62毫米卡賓槍、500支7.7毫米步槍、61支手槍、1萬顆手榴彈、100顆炸彈及116萬發(fā)各式彈藥。有意思的是,臺灣送給“印尼革命軍”的軍火中夾雜了國民黨從大陸帶來的眾多雜牌軍火和日本戰(zhàn)敗后遺留在臺灣的裝備,這是因為臺軍所用的美式武器未獲美方同意,不能轉作他用,況且如果以現(xiàn)役武器支援“印尼革命軍”,必然會影響臺軍戰(zhàn)備。
臺灣當局還打算再向“印尼革命軍”提供3個營的裝備,包括27門60毫米迫擊炮、12門81毫米迫擊炮、4門57毫米反坦克炮、10門20毫米機關炮、9門75毫米無后坐力炮、1門25毫米機關炮、1272支7.92毫米步槍、24支11.43毫米手槍、12挺7.92毫米機槍、11l挺7.62毫米輕機槍、513支沖鋒槍及數(shù)十萬發(fā)各式彈藥。不僅如此,臺灣海軍總部也為“印尼革命軍”準備了一份厚禮,他們將日本戰(zhàn)敗后遺留的炮艇“江秀”號和“海澄”號集中到左營基地,只等印尼方面派人接收。臺灣空軍也打算向“印尼革命軍”支援1架B-26轟炸機(由臺灣飛行員駕駛)、數(shù)架T-6初級教練機等裝備。由于臺灣輸送的武器數(shù)量龐大,再加上印尼政府軍在戰(zhàn)斗中繳獲了部分臺灣提供的武器,因此雅加達多次指責臺灣當局干涉其內(nèi)政,但臺灣當局都予以否認。不過臺灣軍援“印尼革命軍”的計劃后來還是露了馬腳,CAT公司所有的一架B-26飛機在蘇門答臘上空被印尼政府軍擊落,機上一名美籍飛行員被俘,導致臺灣后續(xù)軍援計劃告一段落,包括3個營的武器、艦艇和飛機都沒能交到“印尼革命軍”手中。
打算直接參戰(zhàn)
盡管臺灣竭力向“印尼革命軍”輸血,但到了1958年5月,印尼政府軍還是攻占了美娜多、摩洛泰等外圍據(jù)點,對“印尼革命軍”形成海空包圍態(tài)勢。出于狂熱的“國際反共”信念,蔣介石在5月24日軍事會談中指示臺軍“參謀本部”擬定援助“印尼革命軍”的計劃,并提示計劃原則是臺灣海軍陸戰(zhàn)隊登陸蘇拉威西島,最終目標是協(xié)助“印尼革命軍”攻克印尼首都雅加達。
臺灣“參謀本部”立即指派有關人員制定代號為“南海作戰(zhàn)”的行動計劃,核心是“登陸作戰(zhàn)”部分。臺灣“參謀本部”設想的登陸作戰(zhàn)候選地點有兩處,一個是蘇拉威西,另一個是爪哇或蘇門答臘。臺軍登陸爪哇或蘇門答臘的目的是想“圍魏救趙”,逼迫圍攻蘇拉威西“革命軍”的印尼政府軍回援,但這一行動約需要一個師到一個軍的兵力,對臺灣自身戰(zhàn)備影響太大,而且要是沒有美國軍事支援,臺灣海空軍均無力掩護登陸部隊,更重要的是,當時“印尼革命軍”在爪哇和蘇門答臘的隊伍基本被消滅,臺灣登陸部隊勢必缺乏內(nèi)應。因此,“參謀本部”建議登陸蘇拉威西島較為可行。
“參謀本部”的情報分析報告稱,蘇拉威西島在7至9月的氣溫較低,雨量偏少,適合登陸作戰(zhàn),12月至次年2月天氣陰沉多雨,能見度較差,對登陸作戰(zhàn)影響較大。蘇拉威西全島形似“K”型,中部面積較大且地勢較高,是全島的心臟地帶。蘇拉成西除沿海地帶有少數(shù)小平原外,大多是崇山峻嶺,交通不便,車輛運輸極為不便。報告進一步指出,蘇拉威西島海岸曲折,沿岸水深且多暗礁,適宜大部隊登陸的灘頭甚少,只有美娜多等處巖礁較少,陸上地形較為平坦,小部隊登陸似無太大困難。不過蘇拉威西島東北的摩洛泰島,在二戰(zhàn)時曾是美軍進攻菲律賓的基地,島上設施完備,現(xiàn)為印尼政府軍重要的空軍基地,對“革命軍”威脅甚大。
“南海作戰(zhàn)”計劃設想,臺灣以“志愿軍”名義組建兩棲特遣部隊,以4個海軍陸戰(zhàn)隊加強營為骨干,在印尼北蘇拉威西的美娜多和摩洛泰實施突擊登陸,以支援“印尼革命軍”繼續(xù)作戰(zhàn)。“參謀本部”判斷,印尼政府軍在北蘇拉威西的現(xiàn)有兵力不足以抵擋臺軍,但雅加達可以抽調(diào)爪哇的部隊增援蘇拉威西作戰(zhàn),同時印尼政府軍的海空力量也會襲擊臺灣登陸船隊。在臺軍登陸初期,印尼政府軍可用于北蘇拉威西和摩洛泰的兵力為陸軍5營,海軍陸戰(zhàn)隊1營,印尼空軍每天可出動戰(zhàn)斗機23架次,轟炸機10架次,并可一次投送傘兵200人,不過印尼政府軍可利用的增援部隊都在670海里外,送上前線還得一段時間。
“南海作戰(zhàn)”計劃的兵力使用方案有甲、乙二案。甲案要求臺軍應一舉攻占摩洛泰島,從速支援“印尼革命軍”作戰(zhàn),且臺軍應迅速將摩洛泰島建為海空軍前進基地,以保證后續(xù)作戰(zhàn)。乙案要求臺軍全力奪取美娜多,殲滅印尼政府軍,以保證后續(xù)戰(zhàn)役發(fā)展。
登陸作戰(zhàn)所需部隊中,除了4個陸戰(zhàn)隊加強營外,護航和運輸?shù)顷懖筷牭呐_灣海軍艦隊也相當龐大,包括2艘驅逐艦、9艘坦克登陸艦(LST)和38艘輔助艦艇,另外臺灣空軍也準備將12架AT-6攻擊教練機裝船運往印尼前線,擔負陸上偵察和空中支援任務。在初期作戰(zhàn)方面,“南海作戰(zhàn)”設想臺灣海空軍封鎖接近目標區(qū)的航線及實施反潛作戰(zhàn),登陸部隊從臺灣左營基地登船前往目標區(qū),于作戰(zhàn)發(fā)起日(臺灣軍事術語習慣稱“D日”)登陸蘇拉威西的美娜多和摩洛泰。登陸任務完成后,臺軍登陸部隊改稱“南海派遣部隊”,協(xié)調(diào)“印尼革命軍”進行陸上作戰(zhàn),并將桑吉、摩洛泰和美娜多等地發(fā)展為綜合性軍事基地,以供后續(xù)使用。
整個“南海作戰(zhàn)”計劃看似制定得百無一漏,但臺灣“參謀本部”也在結論中明確指出,因臺灣空軍受限于作戰(zhàn)半徑和基地的限制,難以對登陸部隊進行空中支援,因此如果沒有美國海空軍掩護,在印尼政府軍獨占制空權的情況下,臺灣登陸船隊將遭受重大損失。如果真的實施“南海作戰(zhàn)”,臺軍應特別加強防空及反潛措施,且盡量隱藏戰(zhàn)役企圖,利用暗夜航行至蘇拉威西海接近水區(qū),方能勉強達成使命。
發(fā)展“臨時海空基地”
為解決“南海作戰(zhàn)”計劃中最頭疼的“距離過遠”問題,臺灣“參謀本部”還認真研究了將南沙群島中的太平島發(fā)展為“臨時海空基地”的可能性。臺灣空軍的實地勘察表明,太平島適合修建一條長1100米、寬70米的飛機跑道,整個工程只需一個工兵排干上2個月即可完工。啟用前,臺軍需進駐一個航空管制分隊、勤務分隊及油料保障單位等。另外,太平島東南側可開辟為水上機場,但只能在氣候良好、風浪不大時候使用。
當時臺灣空軍能用于支援“印尼革命軍”的飛機以B-26轟炸機和P4Y水上飛機為主,它們都自帶大型油箱,B-26只能從臺灣直飛目標區(qū),任務完成后需繞道菲律賓南部加油后才能返回臺灣,P4Y則可從臺灣往印尼跑個往返。不過B-26和P4Y在掛滿炸彈的情況下起飛,至少需要1370米以上長度的跑道,而太平島僅能修建1100米長的跑道,僅可供B-26、P4Y飛機緊急著陸和中途加油之用。若臺軍以P4Y、B-26飛機支援“印尼革命軍”作戰(zhàn),太平島至多能充當飛機緊急著陸與中途加油的保障起降點,對實際作戰(zhàn)的幫助并不大。
至于將太平島發(fā)展成海軍基地的想法,由于太平島幾乎處在南海中央位置,就支援“印尼革命軍”而言,可使臺軍登陸艦隊縮短525海里的航程。但太平島四周水域遍布珊瑚礁,臺軍欲開辟運輸補給艦艇航道及建筑永久碼頭甚為困難,只適合修筑小型簡易碼頭,供登陸艇登陸卸載之用。
臺軍把太平島發(fā)展為“臨時海空基地”,還得考慮防范外來襲擊的因素。據(jù)統(tǒng)計,當時印尼海軍擁有巡洋艦1艘、驅逐艦2艘、炮艦4艘及其他艦艇46艘,印尼空軍現(xiàn)有米格-17戰(zhàn)機15架及其他機種100架,如臺灣動用艦艇支援“印尼革命軍”,無論是海上游擊作戰(zhàn),或以較大艦隊阻擊印尼政府軍向蘇拉威西實施船運增援,都會遭到以逸待勞的印尼海空軍痛擊,遭受相當損失。因此,太平島雖可作為臺灣海空軍的臨時基地,但用于支援“印尼革命軍”效果并不大,所以“南海作戰(zhàn)”計劃沒有對它抱太大希望。
經(jīng)過一連串情報判斷和作戰(zhàn)研究,“南海作戰(zhàn)”計劃在制定兩個多月后,還是落得個“存檔備查”的結局。其實這不令人意外,因為“南海作戰(zhàn)”計劃有太多變數(shù),如臺灣海軍陸戰(zhàn)隊為美械部隊,若要動用必須經(jīng)美方同意,還要美國海空軍提供掩護,乃至借用美國在菲律賓和南越的軍事基地等,以當時政治環(huán)境而言,可能性并不高。另外,臺灣與蘇拉威西相距約1400海里,補給線太長,后勤支援相當困難,面對如此龐大規(guī)模的兩棲遠征作戰(zhàn),臺灣不論海空軍還是海軍陸戰(zhàn)隊都是生手,稍有閃失,甚至會折了蔣介石為“反攻大陸”積累的軍事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