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世界各國海軍武器裝備發展加快建設步伐,各主要作戰平臺繼續穩健發展,海基無人平臺發展不斷深化,艦載武器及艦船軍事技術發展則取得一系列突破。
2011年,世界海軍武器裝備發展勢頭強勁,各主要國家海軍在加緊研制和建造航母、驅護艦、潛艇等主要海戰平臺的同時,在海基無人裝備、艦船軍事技術等領域繼續加快建設步伐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
新型艦艇項目穩步推進
2011年,世界各國重視艦艇裝備的更新換代,軍事強國在大力推進在研裝備發展的同時,積極探索研究下一代艦艇;其它國家自研與引進并舉,不斷完善艦艇裝備體系,提高海戰能力。
航母仍然是海軍強國發展的重點
美國穩步推進“福特”級航母的建造。2011年2月,美國海軍啟動了第二艘“福特”級航母“肯尼迪”號(CVN-79)的建造工作。與此同時,此前被認為技術風險較高的電磁彈射系統項目進展順利,先后進行了F/A-18E戰斗機、T-45C教練機、C-2A運輸機、E-2D預警機和F-35C聯合攻擊戰斗機的彈射試驗,進一步驗證了其性能與可靠性,未來將安裝在所有“福特”級航母上,能夠彈射包括F-35C/X-47B在內的艦載有人/無人作戰飛機,具有較高的飛機彈射效率和精度,將有效提升航母艦載機出動架次率,增強航母戰斗群的打擊能力。俄羅斯海軍初步決定發展兩個新航母打擊群的。目前,新航母的基本外形已經確定,技術設計工作已經展開,將采用核動力推進,排水量約6萬噸。航母的最終設計將在2017年前完成,首艘預計將于2023年下水。英國航母建造步入正軌。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項目經過一系列重大調整后進展順利,首艦“伊麗莎白女王”號底部船體各組件開始分段合攏;第二艘“威爾士親王”號于5月切割首塊鋼板,正式開始建造。
核潛艇特別是戰略核潛艇發展快速
2011年,美俄英法等四國攻擊型核潛艇項目繼續推進,美英下一代戰略核潛艇的也取得顯著進展。美國下一代戰略核潛艇于1月進入技術開發階段。該項目于2010年啟動,旨在研發新一代戰略核潛艇以替代2027年開始退役的“俄亥俄”級核潛艇。新型核潛艇將采用全新設計方案,排水量與“俄亥俄”級相當,采用全新核動力推進裝置,無需進行中期換料;采用了先進減振降噪技術,整體隱身性能得到大幅提升;艇上裝有16個導彈發射管,將繼續采用“三叉戟Ⅱ”潛射彈道導彈,但搭載數量將比“俄亥俄”級(24枚)有所減少,計劃2042年后換裝新型潛射彈道導彈。英國也開始下一代戰略核潛艇的初步設計,該級艇將采用壽命更長、操作更方便、更為經濟高效的第三代壓水反應堆,潛射彈道導彈仍舊是“三叉戟”ⅡD5,但導彈發射筒數量將由“前衛”級的16具減少為8具。
先進驅護艦加速在我周邊擴散
我周邊國家自研與外購并重,新型驅逐艦的排水量、武器裝載能力、信息化程度均有明顯提高。
日本積極推進遠洋作戰能力建設,將直升機驅逐艦作為裝備發展重點,為進一步落實“動態防衛力量”構想夯實基礎。2011年,日本確定了新型直升機驅逐艦的建造計劃——22DDH計劃,根據該計劃,日本將于明年開始建造兩艘新型直升機驅逐艦,該艦排水量24000噸,可以搭載14架直升機,未來還可能搭載F-35B短距起飛/垂直降落型聯合攻擊戰斗機,建成后將成為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旗艦。
韓國大力建設由驅逐艦、護衛艦等組成的“戰略機動艦隊”。2011年,韓國第二艘KDX-3級“宙斯盾”驅逐艦服役,韓國是亞洲第二個、世界第五個擁有“宙斯盾”驅逐艦的國家。該艦安裝有2座MK41垂直發射系統和1座韓國自主研發的48單元發射裝置,能夠發射“標準”SM-2艦空導彈、“天龍”對地攻擊巡航導彈和反潛導彈。其中,“天龍”導彈是韓國自行研制的射程達500公里的對地攻擊巡航導彈,采用INS/GPS+地形匹配+末端紅外復合制導方式,可對陸上重要目標實施精確打擊。4月,韓國“仁川”級“未來試驗護衛艦”(FFX)首艦“仁川”號下水。該艦排水量2300噸,采用“柴/燃聯合動力”,最大航速30節。裝備有“密集陣”近程防御武器系統、“拉姆”防空導彈發射裝置等武器系統,并可搭載“超級山貓”或SH-60“海鷹”直升機。未來將作為韓國的海上中堅力量遂行近海、近岸防衛任務,進一步完善韓國海軍的近海防御體系。
印度大力擴充驅護艦隊規模,正在實施3艘“什瓦里克”級護衛艦和3艘“班加羅爾”級驅逐艦的建造計劃。2011年8月,第二艘“什瓦里克”級護衛艦建成服役。該艦滿載排水量達5300噸,裝備“俱樂部”反艦導彈、以色列的“巴拉克”防空系統、1架“海王”Mk 42B直升機等,采用外形隱身、紅外隱身和水聲隱身等綜合技術,首艦已于2010年服役,三號艦預計將于2012年初服役。與此同時,“班加羅爾”級驅逐艦的建造工作順利進行,將于2012年到2014年每年服役一艘。此外,根據印度國防部2011年公布的造艦計劃,印度海軍還將實施P-15B計劃,建造4艘排水量為6800噸的新型隱身驅逐艦,該型隱身驅逐艦將擁有更強的隱身能力和先進的傳感器及武器系統,將裝備印度與以色列聯合研制的遠程防空導彈系統,將于2018年-2024年間陸續服役。
南海周邊國家加強軍購,推進海軍裝備現代化進程。2011年,越南外購于俄羅斯的第二艘“獵豹”-3.9級護衛艦服役,該艦裝備有“天王星”-E反艦導彈、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等先進武器,并可搭載1架“卡”-28直升機。與此同時,越南還在穩步推進“基洛”級潛艇的外購計劃,預計將于2014年開始接收裝備“俱樂部”反艦導彈的俄制“基洛”級潛艇。這些新購艦艇大多裝備先進的電子信息系統和武器,綜合作戰能力較強。此外,2011年菲律賓也購入一艘美制“漢密爾頓”級巡邏艦,成為菲律賓海軍最大噸位的水面艦艇,印尼宣布將從韓國引進3艘209級潛艇,進一步加強水下作戰力量。
海基無人平臺全面發展
2011年,艦載無人作戰飛機、無人潛航器、無人水面艇等海基無人平臺紛紛取得進展,美國潛艇部隊司令部也在2011年7月發布的《水下戰綱要》中強調未來“在海軍任務中廣泛使用水下無人系統”。總的看來,2020年前后,無人平臺將成為有人平臺重要的補充力量,具有高智能、強隱身、大機動等特點,在航空、水面和水下完成重要的信息支援及作戰任務,從其設計的針對性可以判斷它們將是美軍空海一體戰的重要力量。
艦載無人作戰飛機取得關鍵性突破
艦載無人作戰飛機完成首飛。2011年2月,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研制的X-47B艦載無人作戰飛機驗證機成功完成首飛,這是決定無人裝備能否從支援保障裝備向主戰裝備角色轉變,能否從戰場上的配角向主角突破的一個關鍵進展。據美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官員透露,將于2013年實現X-47B的上艦首飛,未來還將進行一系列的飛行試驗,驗證其遠航能力、生存能力和自主空中加油能力。此外,美國海軍于7月分別授予諾·格、波音、洛·馬、通用原子能等四家公司合同,開展艦載偵察與打擊無人機(UCLASS)作戰概念研究,計劃2013年開始型號研制,2018-2020年服役。未來隨著艦載無人航空裝備的大量入役,將顯著提升美國海軍航空兵遠程持久作戰能力和態勢感知能力,豐富航母艦載機編隊的作戰樣式。
長航時無人潛航器成為發展重點
2011年8月,美海軍宣布將繼續增加對無人潛航器系統的投入,以消除技術風險,提升包括近海操作能力、操作人員對無人系統的操控能力、通信能力、處理不斷增加的復雜任務的能力以及實時操作能力在內的多項能力指標。同時將加大對長航時無人潛航器的投資力度,重點發展大直徑無人潛航器(LDUUV),LDUUv長約45英尺,直徑5英尺,能夠在水下航行4個月,可重構、搭載模塊化的有效載荷和能源系統,計劃2017年服役,2020年形成艦隊。目前美海軍正在探索功率減小技術,在保持LDUUV能力的同時減小核心系統的動力需求,以滿足高續航力要求。同時正在研發自主控制軟件和傳感器,以使LDUUV能夠探測附近海域船只并分析船只類型,從而調整航行路線,規避風險。
無人水面艇發展繼續深化
美國“反潛戰持續跟蹤無人航行器”(ACTUV)計劃于2011年簽訂多項合同,目標是針對安靜的常規動力潛艇,2014年前設計、制造并演示一型隱身性好、航程遠、機動性好的無人艇樣機。該艇將采用半潛設計,艇身只有上部的通氣管桅柱結構露出水面,隱身性好;最大航速可達27節,并具有急加速、減速等機動性能優勢;在無需補充燃料情況下,能夠在3000千米作戰半徑范圍內執行反潛跟蹤任務;在不進行燃料補給情況下,一次部署周期可達兩個月,其中30天執行特定海域巡邏任務,另外30天執行威脅潛艇跟蹤任務。盡管該艇現階段無法部署武器系統,但在樣艇設計中已經為武器系統預留了空間,為未來任務擴展奠定基礎。
艦載武器發展活躍
2011年,防空與反艦導彈這對攻防武器不斷發展,反艦/對地巡航導彈亞超并重,強調更強的突防能力;防空導彈則強調更強的機動性和超視距攔截能力。
反艦,對地巡航導彈亞超并重
MBDA公司公開了下一代超音速多用途巡航導彈CVS401“珀爾修斯”的概念,對陸上和海上目標進行全天候大范圍攻擊,預計2025-2030年服役。該導彈將采用有源雷達相控陣導引頭、激光雷達和半主動自尋的雷達的復合。雷達導引頭將可以采用合成孔徑雷達和多普勒電子束聚焦(DBS)模式。采用相控陣天線的數據鏈將可以在衛星和發射平臺之間進行通信。“珀爾修斯”導彈的速度可達3馬赫,掠海飛行速度大于2馬赫,外形與“飛魚”巡航導彈類似,具有強大的突防能力,可以進行復雜線路飛行。目前已完成仿真驗證,驗證了設計方案的可行性。
韓國國防部8月表示,韓國國防科學技術研究院正在研發用于攻擊航母、宙斯盾艦艇和新型驅逐艦的超音速巡航導彈。該型導彈仿照俄羅斯“寶石”反艦導彈研制,發射后很難被攔截,能夠對大型艦艇構成極大威脅。
法國海軍將于2015年服役SCALP海基對陸攻擊巡航導彈。
目前,“戰斧”導彈是海軍艦艇和潛艇發射的主要導彈類型之一,在利比亞沖突的第一天,美、英艦艇和潛艇發射了幾百枚“戰斧”式巡航導彈,以促進執行聯合國關于在北非國家設立禁飛區的決議,MBDA公司自2006年起開始為法國海軍開發SCALP海基對陸攻擊巡航導彈。該導彈將首先裝備于FREMM多功能護衛艦上,該護衛艦可攜帶多達16枚該型導彈,首艘將于2012年服役;并將裝備在“梭子魚”級核動力攻擊潛艇上,該級首艇將于2016年服役。sCALP海基對陸攻擊巡航導彈是SCALP-EG/StormShadow空射巡航導彈的改裝版本,射程約1000公里。
防空導彈強調更強的機動性和超視距攔截能力
針對日益復雜的海上空中威脅,以美國為首的軍事強國加強了艦載防空導彈的研制,強調其超視距攔截能力,以應對速度更高、機動性更強的反艦導彈等空中目標。
首枚生產型“標準-6”導彈交付。3月,雷聲公司向海軍交付首枚生產型“標準6”導彈。該彈沿用“標準”導彈系列的彈體結構和推進組件,采用了AIM-120“先進中程空空導彈”(AMRAAM)的信號處理和制導控制系統,采用主動和半主動制導方式,具有超視距攔截能力,可應對速度更高、機動能力更強的巡航導彈及其它各種威脅。
“拉姆”Block 2型導彈取得突破。9月,“拉姆”Block 2型導彈完成了導彈升級和集成測試,這兩家公司對導彈進行了5次控制飛行測試,其結果滿足Block2型導彈升級的所有要求。“拉姆”是一種超聲速、輕型、快速反應、發射后不管導彈,可用于應對反艦巡航導彈、直升機、機載武器及水面艦艇的威脅。針對日益增強的潛在空中威脅,美德在研發“拉姆”Block 2導彈時,采用了被動雷達導引頭、推力更大的火箭發動機、并采用帶有4片控制舵的飛行控制系統,增強了導彈的機動性,提高了射程,預計在2012年底開始低速生產。
艦船技術孕育新的海上裝備
當前,一些艦船技術正在取得突破,推動著新的船型、新的武器、新的作戰系統等不斷出現,逐漸改變艦艇平臺及艦載裝備的面貌,進而對海戰樣式產生影響。
艦載激光武器技術向實用化、高效率、小型化邁進
固體激光武器技術向戰術應用邁出重要一步。2011年,美海軍“海上激光演示系統”,首次驗證了激光器從海上移動平臺摧毀目標的能力,目標是距離試驗艦1.6千米以遠的遙控小船。4月,海軍提出一項利用現有艦炮技術而發展的艦載激光武器系統——“戰術激光系統”,將在海軍MK38艦炮的基礎上,集成10千瓦級固體激光武器系統。8月,該系統完成技術方案驗證。此外,激光器技術的高效率、小型化、輕量化趨勢更加明顯。美國聯合高能固體激光技術辦公室正在開發效率為30%的“耐用電激勵激光器”。6月,美國DARPA的高能激光液體區域防御系統完成了基本構造模塊的實驗室演示,實現了技術上的重大突破。
超空泡技術應用領域得到進一步拓展
一直以來,美、俄等國將超空泡技術的研究應用重點放在潛艇、魚雷等水下武器裝備領域,而在水面艦艇領域的應用一直是空白。2011年,超空泡技術首次在水面艦艇上得到應用。8月,美國朱麗葉艦船系統公司公開展示了世界首艘超空泡艦船,該艦外形類似艦艇和飛機的結合體,航行時處于水下的船體表面和水之間產生氣體空腔,能夠使航行摩擦阻力減至水中航行的九百分之一。此外,該艦具有比常規艦船更強的隱身性能,后勤維護簡單,所需人力較少,使用成本較低,適合執行艦隊防護、反海盜以及兵力運輸等任務。
水聲技術取得重要進展
2011年,美國科學家利用仿生學原理制造出高性能水下聽音器。該聽音器根據鯨魚改變內耳壓力與周圍水壓相適應從而使聽音更為真切的原理,不僅能聽到最弱和最強的聲音,并且能夠在水下9.66千米的深水區域工作。其傳感器有三層硅材料薄膜,薄膜上有數千個微孔能夠使水流通過,傳感器工作深度越大,流進薄膜的水多,在平衡傳感器內外壓力的同時也使傳感器對外界的聲音更敏感。由于聲音是目前水下信息傳輸的最佳媒介,因此水下聽音技術的進步將為深海研究、海床測繪、水下目標探測與跟蹤等領域帶來深遠影響。